古人講:“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span>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人都在講究快。車要越來越快,事要越做越快,公司要加速發(fā)展,孩子要快點長大。
到最后,甚至連讀書這件事,也在比誰更快了。從一月一本,到一周一本,到一年100本。拆書法,解讀法,跳讀法層出不窮,似乎警告我們,再不快點,你就要被世界拋棄了! 倘若你是把讀書作為娛樂消遣的手段,那自然不會抱有什么目的,把自己讀開心,當作消遣時光也挺好。
但如果想通過的書來提升自己,家里的書琳瑯滿目,讀了一摞又一摞,卻還是原地踏步,這時候就要注意了。
這時的問題,不是你不想讀,而很可能是不會讀。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更有甚者,你讀的書不對,還會越讀越蠢。 什么書會越讀越笨?
在超級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給閱讀做了3個分類:娛樂性,知識性,心智性。
假如比作爬山: 娛樂性的閱讀是走下坡路,越走越舒服。 知識性的閱讀是走平坡,能堅持,但是略微費力。 心智提升類的是爬坡,這類閱讀會很累,需要我們不時停下來解構剛剛所讀。 這個過程很費腦力,但卻能提升理解和思考力。剛開始讀會吃力,久而久之,堅持讀下去會感覺略微輕松——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力增強了。
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喜歡呆在自己的閱讀舒適區(qū)做娛樂性的閱讀,只讀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小說或碎片化信息。 導致看似“天天讀書學習”卻沒什么大長進,這其實就是心智類閱讀缺失的緣故。這樣,哪怕看一輩子微博、公眾號文章,也不會增加學習力,對自己的提升也會有限。 當然,并不是說知識性或娛樂性的閱讀不好。 在獲取熱點,增加談資這些事上,娛樂性和知識性閱讀非常有用。在信息及時性的獲取上,我們?nèi)砸揽?span>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快速擴充我們的信息量,成為一個有話可談,有話能談的人。
但不能囿于此而不自知,長期以往,會沉于別人希望你看到的世界,認知到別人希望你認知到的理念,這就和控線木偶無二了。
知識,本來就需要經(jīng)常訂正,尤其是從別人那獲取的。
想訂正修改別人的觀點知識,縫縫補補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要用到自己的心智能力和認知基礎。
因此,就算你對心智類,致用類的書不感興趣,也有必要通過跨界讀書,體驗逃離舒適區(qū)和心智閱讀的感覺。
這樣讀書讀就夠了
讀小說散文其實沒什么方法。只要自己讀開心就行。可以一目十行地讀,可以一字一句地品,各有各的樂趣。因人而異,因書制宜。
而,讀心智類書,不必一句一字的讀,這樣很蠢。
讀之前先想想為了解決你的什么實際問題再開始。 先精讀目錄、前言、序,然后從目錄檢索可能對你有用的章節(jié),然后開始讀。如果發(fā)現(xiàn)這一章并不是你想要的,心想:哦,誤會了。重新回到目錄檢索你的目標。
不要假裝讀書。那些假裝喜歡讀書的人,總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拿起一本暢銷小說,沐浴更衣,正襟端坐,旁邊放杯咖啡看兩頁,再自拍發(fā)個圈:歲月靜好。
這種人,不會從閱讀中收獲太多。
真正閱讀心智類書籍的時候,你的精神一定是高度集中,大腦在高速運轉。讀幾個小時下來,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會覺得有些累,但也會收獲滿滿。
做任何事都是先苦后甜,不想“痛苦”地讀書,也收獲不到最快的成長。
不要隨便買書,囤書。一定不要看到書名喜歡就在網(wǎng)上下單,更不要為了湊單買不需要的便宜書,買回來的都是心理負擔。
讀完一定要輸出。輸出不是默寫,不是照搬。輸出可以是寫可以是說可以是分享??梢允且话僮挚偨Y,可以是一萬字詳解,但一定要輸出。
通過輸出,把作者的核心觀點結構化,便于去理解這些方式方法的獨特處。理解作者觀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注六經(jīng)而非六經(jīng)注我。古人講,俺那老夫子只管雙眼朦朧定六經(jīng)。那是因為古人的應用視野都聚在六經(jīng)之中。當代社會恪守六經(jīng)注我,而不實際應用,會在書外的現(xiàn)實生活吃大虧。
能找人解決的問題,不要找書解決。書是人寫出來的。經(jīng)過紙質(zhì)媒介傳達思想多少會偏頗。因此,能用行動解決的問題不要用讀書解決。
見識,行動,改變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 不去做然并卵。這就是懂那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標準答案。 敢不敢挑戰(zhàn)一本心智類書?
人的所有學習行為也可以分為三個區(qū)域: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慌區(qū)。
我們多數(shù)人每天在做的事情都隸屬舒適區(qū)。
比如老司機開車不需要刻意去想什么時候踩剎車,什么時候打方向。遠遠的只要看到有路人,死機就會“不過大腦地”減速。 這種不需要經(jīng)過大腦思考的明顯發(fā)出指令的行為就屬于舒適區(qū)。
我們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 看過《刻意練習》的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準確來說是指在學習區(qū)練習的一萬小時,而非單純無意義地重復一萬小時。你看,像一些開了很多年的貨車司機,早就練習超過一萬小時了,讓他們開F1賽車一樣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從下手。
這就證明在學習區(qū)練習的重要性。
在舒適區(qū)做的都是一些“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在學習區(qū)練習的是“知道我不知道”的事。
通過不斷在自己的學習區(qū)重復挑戰(zhàn),將學習區(qū)里“知道我不知道”的事,努力化為不用過腦子也能做好的“知道我不知道”的事,這個過程,就是具象的成長。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都蠢蠢欲動,想快點挑戰(zhàn)一下自己的“舒適區(qū)”。
不要急,還有最后一件事。 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認知
這世上有很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 你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會花5000塊問王思聰一個最多只有60秒的問題,不能理解為何有人因為追不到劉德華去跳樓自殺。我們一個月幾千塊工資的人也不能理解,有人一小時賺的比我們一年都多。
這些都是認知差異。
我們所有的學習行為,本質(zhì)上都是在縮小認知差異。
打磨認知本來是件孤獨痛苦的事兒,打磨成長卻是件自得其樂的事。
如果你想突破狹隘的閱讀認知范圍,突破知識局限,擴大認知面積,推薦大家閱讀一本能提升認知能力的書:
《新物種爆炸》 作 者:吳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9月 可能它沒有小說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沒有名著導讀那樣成為飯后談資,但是,這卻是一本能提升自己認知的好書。如果堅持讀下來,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個時代,商業(yè)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的事物,所有的案例都看得見,摸得著,將商業(yè)模型和生活案例對號入座。通過商業(yè)思維來打磨自己的認知,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它講商業(yè)思維。但不是誘導大家都去投身商海,沒日沒夜的創(chuàng)業(yè)。是為了通過商業(yè)分析,給大家打開一個思維缺口。讓大家明白,原來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邏輯。 它講認知升級。它不空口說大話,有近百種個案例小案例供你參考,用“喜茶”、“王者榮耀”等膾炙人口的話題帶入,教你識別生活場景中的商業(yè)邏輯。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殺雞用牛刀??v使千般低回,萬種寄托,新物種仍舊呼之欲出。 正如那句話:我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十點君說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顏值都不一樣?!?/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