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家長看了小兒推拿的介紹文之后會產生一個相同的疑問——小兒推拿固然好,但我不懂穴位,不懂操作怎么辦? 放心,五讓堂的編者們?yōu)楦魑患议L打消顧慮,特意準備了這篇小兒推拿手法集輯,以饗諸位。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頭面部: 1.天門(智慧之門): 定位: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開天門。若自眉心推至囟門,則稱為“大開天門”。 作用::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與推坎宮,推太陽等合用。 2.坎宮: 定位: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用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作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陰陽”。 作用: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多與推攢竹、揉太陽等合用。 3.山根: 定位:兩目內眥中間,鼻梁上低凹處。 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山根。 作用:開關竅,醒目定神。治療驚風、昏迷、抽搐等癥,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 4.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發(fā)際高骨(乳突)下凹陷處。 操作:用拇指端揉之,稱揉耳后高骨。 作用:疏風解表,除煩安神,常用于治療感冒、頭痛等癥。 腰背部: 5.天柱骨: 定位:頸后發(fā)際線正中至大椎穴(低頭時,頸項、肩背交界處骨凸處)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指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 作用:降逆止嘔、祛風散寒。主治惡心、嘔吐、外感發(fā)熱等。 6.腹: 定位:整個腹部。 操作:有摩腹與分推腹陰陽之分。 患兒仰臥,施術者用兩拇指端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 施術者用掌面或四指摩整個腹部,稱摩腹。 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臨床上多用順時針摩法,符合人體腸道走向,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排便。 作用:摩腹能消食、理氣、降氣。治乳食停滯,胃氣上逆引起之惡心、嘔吐、腹脹等癥。 7.脊柱: 定位:后背正中大椎至龜尾成一直線。 操作:自上而下用兩拇指和食指端捏拿,稱捏脊;用手掌自上向下推,稱推脊。 作用:捏脊具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增強體質的作用。主治厭食、疳積、腹瀉、便秘等癥。 8.七節(jié)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端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作直推,稱推下七節(jié)骨;反之由下往上作直推,稱推上七節(jié)骨。 作用:主治腹瀉、便秘、遺尿、腹痛等。推上七節(jié)骨能溫陽止瀉;推下七節(jié)骨能瀉熱通便。 上肢部: 9.脾經(jīng)(脾土): 定位: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補脾經(jīng),施術者以一手持小兒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小兒拇指羅紋面;或將小兒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小兒拇指指尖橈側緣向指根方向直推; 清脾經(jīng),施術者一手持小兒拇指伸直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自患兒指根方向直推至指尖; 往返推為平補平瀉,稱清補脾經(jīng)。 作用:補脾經(jīng):健脾胃,補氣血。 補脾經(jīng)常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 清補脾經(jīng)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欲,常用于治療飲食停滯,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痞悶,吞酸納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病癥。 10.肝經(jīng)(肝木): 定位: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施術者一手持小兒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端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肝經(jīng)宜清不宜補) 作用:平肝瀉火,息風鎮(zhèn)驚,解郁除煩;清肝經(jīng)常用于驚風、抽搐、煩燥不安、五心煩熱等實癥。 11.心經(jīng)(心火): 定位: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施術者一手持小兒中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心經(jīng)同樣宜清不宜補。 作用:清熱退心火。若氣血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露睛等癥,需用補法時,可補后加清,或以補脾經(jīng)代之。清心經(jīng)常用于心火亢盛所致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 12.肺經(jīng)(肺金): 定位: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補肺經(jīng),施術者以一手持小兒無名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小兒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 清肺經(jīng),施術者一手持小兒無名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 作用:補肺經(jīng):補肺氣。清肺經(jīng):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 補肺經(jīng)常用于虛性咳喘、遺尿、自汗、盜汗等; 清肺經(jīng)常用于臟熱喘咳,感冒發(fā)熱,便秘等實癥。 13.腎經(jīng)(腎水): 定位:小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施術者以一手持小兒小指以固定,另一手由指根直推向指尖。 作用:補腎益腦,溫養(yǎng)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等癥。腎經(jīng)宜補不宜清,一般以清小腸代替。 14.大腸: 定位: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有補大腸與清大腸之分。 補大腸:施術者以一手持小兒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羅紋面由小兒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稱補大腸; 清大腸:施術者一手持小兒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由小兒虎口推向食指尖,稱清大腸。 作用:補大腸有澀腸固脫,溫中止泄的作用。清大腸有清利腸府,除濕熱,導積滯的作用。 補大腸常用于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癥。清大腸常用于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等癥。 15.小腸: 定位: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清小腸:施術者以一手持小兒小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羅紋面由指根推向指尖。 作用:清小腸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閉等癥,若心經(jīng)有熱,移熱于小腸,配合清天河水,可加強清熱利尿的作用。 16.胃: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jié)。 操作:有補胃經(jīng)與清胃經(jīng)之分。 補胃經(jīng):施術者一手持小兒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羅紋面旋推小兒近掌端第一節(jié)。 清胃經(jīng):施術者一手持小兒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端自掌根推向指根方向直推。 作用:補胃經(jīng),健脾胃,助運化。清胃經(jīng),清中焦?jié)駸?,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 補胃經(jīng)常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納呆等癥;清胃經(jīng)常用于上逆嘔惡,脘腹脹滿,發(fā)熱煩渴,便秘納呆等癥。 17.板門: 定位:手掌大魚際部。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揉之,稱揉板門;用拇指自拇指指根處推到腕橫紋,稱推板門。 作用:健脾止瀉、和胃降逆。常用于治療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癥。 18.小天心: 定位:手掌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稱揉小天心;用拇指指甲掐之,稱掐小天心。 作用:清熱明目、鎮(zhèn)靜安神、清心利尿。常用于治療夜啼、驚風、煩躁不安等癥。 19.二人上馬: 定位:手背無名及小指掌指關節(jié)后陷中。 操作:有掐二人上馬與揉上馬之分。施術者一手握持小兒手,使手心向下,以另一手拇指甲掐穴位處,稱掐二人上馬。以拇指端揉之,稱揉二人上馬。 作用: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主治潮熱、煩躁、小便赤澀等癥。 20.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自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大致為前臂正面腕至肘的正中線)。 操作:施術者一手持小兒手,另一手食、中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稱清(推)天河水。 作用: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治發(fā)熱。煩躁不安、口燥咽干、感冒發(fā)熱等癥。 21.三關: 定位:前臂橈側緣,陽池(太淵)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施術者一手握持小兒手,另一手以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稱推三關;屈小兒拇指,自拇指外側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 作用:溫陽散寒,補氣行氣,發(fā)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證。 22.六腑: 定位: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施術者一手持小兒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橫紋推向腕橫紋,稱退六腑。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退六腑性寒涼,適用于一切實熱病證。治療溫病邪入營血,臟腑郁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毒等實熱證。 小兒推拿常用基本手法 推法:推法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線或面的穴位上推動。分為“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四種。推時力度要輕快柔和,連續(xù)均勻,以皮膚不紅為宜。 1.直推法:以拇指端的橈側緣,或以拇指螺紋面,或示、中二指指腹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2.旋推法:以拇指螺紋面在穴(部)位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動。 3.分推法:一般以兩手拇指螺紋面從穴位(部位)中央向兩旁作反向推動。 4.合推法:一般以兩手拇指螺紋面從穴位兩旁向中間作單方向推動。 作用:推法為小兒推拿最常用手法之一,具有清熱散結、疏通經(jīng)絡、理氣止痛等作用。 揉法:揉法是針對穴位上的操作手法,是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掌根或手指螺紋面著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緊貼皮膚,使之帶動皮下組織,一起做輕柔和緩的環(huán)旋揉動。 作用:揉法具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按法:是用拇指或中指螺紋面或掌根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緩慢用力按壓,直至小兒能承受的適宜力度為主的手法,一般按法需要停留一定時間,以加強療效。 作用:本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 搓法:操作流程為施術者用雙手夾住患者上下肢體或軀體的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的手法。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作用:本法對松解肌筋的作用較好,有溫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緩解肌肉緊張度的作用。 摩法:摩法是用示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屈伸,帶動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huán)形而有節(jié)律的撫摸,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 摩法與揉法最大的差別是揉法針對的是“點”,而摩法針對“面”做旋狀撫摩,常用于胸腹部及頭部“面”狀穴位或部位,如摩腹等。 作用:摩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具有理氣止痛、消積導滯、散瘀止痛的作用,對腹脹、腹瀉、便秘等癥效果顯著。 復式操作手法 介紹完了常用的小兒推拿穴位及操作,接下來咱們再來學習幾種常用的復式手法操作,以便大家以后可以相互配合穴位運用,以加強療效。 1.黃蜂入洞法:操作:施施術者以左手扶患兒頭部,右手示、中二指輕入患兒鼻孔揉之。一般揉動100-150次。 作用:該方法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發(fā)熱無汗和慢性鼻炎等癥。 2.水底撈月法:操作:施術者以一手握住小兒四指,再用另一手的示、中指固定小兒大拇指,然后再用大拇指自患兒小指尖,推至小天心處,再轉入內勞宮為一遍。 作用:本法大涼,有清心、退熱瀉火的作用,主治一切高熱神昏、煩躁不安、熱結便秘等實熱癥。 3.按弦走搓摩法:操作:令人抱住小兒或讓小兒自己坐下,囑咐小兒兩手搭在兩肩上(年紀太小的小兒讓家長握住雙手,以免小兒雙手亂擺影響操作),施術者用兩手從患兒兩脅肋搓摩至肚角處。 作用:此法具有順氣、化痰、除胸悶、開積聚的功效,用于治療胸肋不暢、咳嗽氣喘、食積等癥。 文章內容屬原創(chuàng),侵權必究!圖片選自網(wǎng)絡,如有冒犯可后臺聯(lián)系刪除。 感謝您的支持,歡迎點贊與轉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