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中:乳中就是乳頭,在第四肋與第5肋的間隙中。女性很多都是這里痛,這種痛,都是肝郁引起的,或者是肝太強,生氣之后才出現(xiàn)的。中醫(yī)有一句話,叫“知肝傳脾”,就是說知道了肝有病,它立刻就會傳到脾上去,比如一個人一生氣,就不想吃飯了。思慮也傷脾,胃口就不好了。就如戀愛的人,如果相思,也不會有很好的胃口,所以看一個人是否思念對方,就看他的胃口好不好了。 因此治療女性乳房痛,不好直接問她是否乳房痛,就問她是否壓力大,是否家里煩心事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家庭不和睦,婚姻不順利,那么多半乳房會疼痛,有腫塊。如果一個人乳房疼痛,眼珠爆出來了,這是因為肝郁、肝火旺起來的。乳中穴不會去按,不能直接灸,更不能扎針,主要是拿來定位,兩乳之間是膻中穴,但是也不是很準確。 乳根:乳中穴直下,跳過一根肋骨,在第5與第6肋骨的間隙中,就是乳根穴,這個穴位容易搞錯,它不在乳房的根部,乳房根那里是期門穴。胃經(jīng)從缺盆開始都是一條直線下來,全都是四寸。為什么下來都是肝經(jīng)呢,因為胃經(jīng)走到這里,就拐彎了,下面是肝經(jīng)了。乳根穴是四寸,到它下面的穴位都是兩寸了。 不容:巨闕旁開2寸。就是不容納的意思。吃點東西就吐出來,不容納食物。 承滿穴:承滿的意思也是,吃一點就飽滿了,不大用,一般作為輔助用。 梁門穴:就是糧食的門戶,門關了,東西下不去,胃就脹了。所以這排穴位統(tǒng)統(tǒng)跟胃脹有關,一般不用要么就是用來輔助中脘。 關門:接著講下面幾個穴位,關門,太乙,滑肉門。有門的地方,就是開合的地方,可以治療脹的問題,門開就不會脹了。糧食的門戶關起來了,就是關門。 太乙:就是混沌初開,天地未分,清濁不明。小孩子要長高,要開胃,就要把太乙、滑肉門和身柱穴結合起來調(diào)理,胃口就會很好,生長發(fā)育就快了,因為太乙就是童蒙未開的意思。舌頭也屬于滑肉。所以滑肉門可以治療舌頭的問題,舌頭發(fā)硬啊,發(fā)抖啊,痛啊,都可以用它。太乙、滑肉門、身柱,三個穴位結合起來,治療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營養(yǎng)不良,挑食厭食效果很好。 天樞:肚臍旁開兩寸,就是天樞穴。什么是天樞呢?天是至高無上的,樞,是樞紐,所以就是通向天的樞紐。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這里是大腸經(jīng)的募穴,一切大腸的問題都可以用它來調(diào)理,因為它是連接大腸的總開關。大腸和小腸是胃的部屬,也就是說大腸、小腸也屬于胃系。太極神灸的經(jīng)典灸法,是取四個穴位,中脘,肚臍,天樞,關元穴,形成一個圈,上下左右,都有穴位。根據(jù)胃脹、胃痛、胃寒的不同,配穴方式,引氣的方式就不一樣,都有講究的。天樞的解剖位置下面是小腸,以局部取穴法來說又可以治療小腸。所以大腸小腸都跟他有關。 水道:它有個很有意思的聯(lián)系,水道是三焦主管的,是三焦之通道。在肚臍下三寸,關元旁開兩寸,就是水道。三焦是元氣的使者,元氣在關元這里,三焦主管水道。所以說穴位的名稱都是有聯(lián)系的。臨床上小便不通,或者小便“太通了”,咳嗽一聲尿就來了,特別是剛剛生產(chǎn)的婦女,就可以用水道。小腹,肚臍以下的穴位,孕婦都禁灸,補氣的穴位都不能用,容易流產(chǎn)。 歸來:水道下一寸就是歸來穴,歸來的意思就是該回來了。那么,是哪里歸來呢?歸來穴以下的東西都要回歸,比如小腸疝氣,子宮脫垂,外痔掉出來了,都要讓它歸位,可以用這個穴位,效果會很強。歸來再旁開一寸,扎針要慢慢慢慢的扎進去,要準,如果是疝氣,會感覺到一股電流,直接到肛門那里去了。只要覺得下面的東西往外掉了,就要用歸來穴讓它歸位。歸來還可以讓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女性經(jīng)期按時而來。 氣沖:歸來下1寸,灸的時候要把毛發(fā)去掉,這個穴位叫氣沖穴。沖就是沖要之地的意思。氣沖,就是很強的氣往這里沖,有些小孩子的睪丸中有氣,膨脹到拳頭這么大,就是因為氣往這里沖,這里的氣很旺,就要灸氣沖穴。上面多了,就要引下來,下面多了,就引上去。 梁丘: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是胃的郗穴,是消炎的,比如急性腸胃炎,急性胃炎,胃痛,都可以用它。但是,梁丘穴灸太久了會便秘,怎么辦呢,就要解穴。就用少陰經(jīng)的神門穴來解,就是灸了梁丘穴,再灸兩分鐘的神門穴,就可以了。 犢鼻:犢,就是牛犢,也就是牛鼻子的意思。我們膝蓋眼很大就很像牛鼻子。 這個地方做灸對膝蓋很好,特別是治療腰痛效果很好。 足三里:犢鼻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就是足三里,這是人身第一大穴,保健四大穴之一,所有的疑難雜癥,都要靠足三里。古代一個出名的溫灸師,叫馬少群,就是什么疑難雜癥都先灸足三里。還有個叫馬玉的人創(chuàng)了天星十二穴,其中一個就是足三里。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靈樞、素問,講27灸,59刺,也有足三里。足三里既能驅(qū)寒,也能去熱,如果把足三里的功效講完,你會大吃一驚。它屬于胃經(jīng),是本經(jīng)的合穴,又是胃的下合穴,穴性又屬于土,脾胃都屬土,脾主運化,所以一切大腸小腸的問題,所有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用足三里。 下合穴只有六腑有,下合穴的含義就是穴位可以治療它對應的內(nèi)腑。臟沒有下合穴,合治內(nèi)腑就是對下合穴的治療功效概括。足三里最強的最本身的功用,是治本經(jīng)的問題,就是治療胃的問題。不要認為這是老生常談,老生常談的問題都不信,就要出問題了。因為足三里實在太強了,所以必須要強調(diào)它。而且日本人,特別是在北海道,就有一種直接灸足三里的灸法,他們是跟我們中國人學的。那個時候,他們說沒有灸足三里的人,就不跟你玩,因為你沒有灸足三里,胃口不好,長得不壯,就跑不快,一起郊游爬山會成為人家的累贅。 我曾經(jīng)有急性腸胃炎,吊鹽水,一個星期沒有好,后來灸足三里,水分,才好些了。但是沒有好徹底,還是一天拉四五次,后來狠心在足三里做直接灸,三五天就不拉了,這就是溫和灸和直接灸的區(qū)別。據(jù)說三十歲之前,灸足三里,會影響發(fā)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上巨虛、下巨虛: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下巨虛在上巨虛下三寸。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只有腑有下合穴,是中醫(yī)非常非常經(jīng)典的一個治法。上巨虛,通向大腸,所以經(jīng)常把上巨虛、下巨虛、足三里加在一起用,我稱之為三通穴。足三里,三里的意思包含了上焦、中焦、下焦里面的問題。手上也有個三里穴。巨虛呢,有個德高望重的名家,講上巨虛講錯了。他說上巨虛,就是把上面巨大的東西虛化掉,這個說法是錯的。 先講一個神話故事:在呂氏春秋、孔子和山海經(jīng)里都有講過,說有一種動物叫蹶鼠,長的很奇怪,它的前腿如鼠爪,后腿如兔,長短不一的腿,使它前進艱難,但是它常用自己的利齒將美味的植物咀嚼后給一個叫蛩蛩距虛的動物吃。蛩蛩巨虛沒有牙齒,卻有強壯的四肢,于是有外來侵犯的時候,蛩蛩巨虛會把蹶鼠負于背上,共同逃難。它們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蛩蛩距虛粗壯,強健的腿可見一般。由此可見蛩蛩距虛可以讓你的腿強壯。 上面的巨虛和下面的巨虛就這么簡單,并不是讓上面巨大的東西虛化、下面的東西虛化,這個是錯誤的。為了研究這個巨虛,我看了很多書,錯誤的理解會影響到我們臨床診斷和操作。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我們知道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可以讓胃強壯,上巨虛可以讓大腸強壯,排便排得很干凈。胃的東西才能下來,才能吃得更多,才更健康。一般不會單獨使用,一般是上巨虛配下巨虛的,偶爾會單獨使用一下,下巨虛也是一個道理,它是小腸的下合穴,只不過一個大腸一個小腸,沒有必要再深入講下去。 條口:在上巨虛下二寸。先講“口”,我們的嘴巴就是一個口、一個門也象一個口,然后還有弄堂也像一個口,象鼻子的鼻孔,可以出氣的、可以進出東西的一個通道就叫“口”。說明這個地方是“條”的通道,“條”就代表東南風,“口”就是“東南風”的口子?!皷|”在五行里對應的是肝(木),“南”在五行里對應的是心(火)。 先把條口穴的治癥講一下,它的治癥有一個很經(jīng)典,也是我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療肩周炎、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另一種說法叫五十肩,人到5旬就容易發(fā)生的問題;是肝、腎虧虛引起的東南風問題,心火太旺,導致腎水不足,水不涵木,更容易導致“東南風”刮起,引起肩周炎。而且這種肩周炎有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你今天按完這里肩胛骨不痛了,明天到斜方肌痛,斜方肌不痛了,第二天換一個地方痛,風性游走不定的痛,我們利用“條口”穴,專門治療這種肩周炎。專門有一種行針方法:條口透承山。首先大拇指放在條口穴的位置,中指對著承山穴,大概角度對好了,先垂直進針,得氣,再提起來,對著中指方向(承山穴)插進去,就好了。條口穴很深,用三寸針都可以,扎針不要全部都扎進去,要留一小節(jié)在外面,避免因為針斷在里面的時候,拔不出遺留在肌肉里面的針)。配的穴位是,三間穴。一般情況下,我是先扎患側的三間穴,再做對側“條口透承山”。艾灸也是很好的,艾的特性走而不留,通經(jīng)絡很快,而且艾還有朝下、朝里的特性,所以我們灸表皮才能熱效透表皮,達到治療的目的,就看手法了。 豐隆:本經(jīng)的絡穴,“條口”的隔壁鄰居是跟它效果一樣的“豐隆穴”,“豐”就是豐收,“隆”就是興隆,顧名思義,它是治療富貴病的。豐隆穴就是祛痰、痰濕、風痰;條口穴能治的一切問題,豐隆穴都可以用。但是豐隆穴能治療的,條口就不一定了。條口對應風痰、祛痰就不行,對于風痛就比豐隆穴強。 一般病人來了我會先詢問幾個問題:是否有汗,是否痛,是否有痰,是否有胸悶、腹脹、頭暈、頭重,大便如何等等。這些都是痰的現(xiàn)象,不要以為“痰”就是我們口吐出來的才是痰,這個只是吐出來有形的痰,中醫(yī)叫痰飲,比較濃厚的叫“痰”,清稀叫“飲”。痰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氣;痰聚集在上焦,就會出現(xiàn)胸悶、心律不齊、心慌之類問題;在中焦,就是脾、胃問題,吃東西就感覺肚子脹,所以肥胖的人,吃一點東西就容易脹:灸療就特別好,痰就是水病、是陰病,灸會去尋水,找到哪里有痰有水,但是如果你的扎針不好,手法不好,不要去扎針,還不如灸呢。但是你的針法很好就可以這樣行針:垂直進針,左右捻轉得氣,病在深處,就進針深一些;舌苔有一層薄薄白色,就不需要進針太深;如果舌苔很厚很黃,就一針扎下去到地部(扎針是講天、人、地,天就是表皮、人就是在肌肉之間、地就是接近到了骨頭),再重新把針拔回到天部,然后45度向軀干方向扎,再起針回到天部,然后再次以45度向腳心方向進針;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補瀉的手法:往下插針是補,往上提就是瀉。現(xiàn)在我說中醫(yī)一個神奇的針法叫“透天涼”:完成剛才講的前兩項操作后,垂直扎針到地部,捻轉6次用瀉法,然后提針到人部,再捻轉瀉6次;然后再提針到天部,捻轉瀉6次。如果針感很強,完成這些操作后,直接拔針,不需要留針;如果感覺不夠強烈,可重新再做一次操作。化痰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豐隆穴是化痰最好的,不過還是得看會用不會用。我曾經(jīng)治療一個患者舌苔厚厚一層,深不見底,給他扎了3天,舌苔比我的都還好。那時候我還拍了圖給群里的朋友看。 解溪 :足背踝關節(jié)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在五輸穴里屬于本經(jīng)的經(jīng)穴。我們系鞋帶的地方就是解溪穴,對踝關節(jié)及局部組織扭傷非常好,還可以用養(yǎng)老穴去輔助。 沖陽: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是胃經(jīng)的原穴。在古代是禁灸的,因為下面有動脈。古人的針比較粗,而現(xiàn)在我們的針很小、可以不用禁刺,避開血管就可以了。沖陽穴是一股陽氣往上沖,在把脈的意義來說非常重要。 陷谷: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前,第2、3跖趾關節(jié)后凹陷處。本經(jīng)的腧穴,“谷”是無窮的水都可以裝進去,所以它能治療水腫,肝經(jīng)、胃經(jīng)的循行路線最容易出現(xiàn)水腫,一般有兩個地方,第一是面部浮腫,第二個是腹腫;但是我們有一條治標的總綱,就是足太陰和足陽明主管肚臍以下的水腫,可以用陷谷;手太陰和手陽明主管肚臍以上的問題,如果你是肚臍以上的水腫,可以用合谷。 脾是運化水谷,如果被肝(木)過度的克制或者本身虛,這個功能也會不好,這個穴位屬性就是木,我們平肝來讓脾更加旺盛,這是一個治水的原則,但面部水腫可以合谷+陷谷雙管齊下。 內(nèi)庭: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厲兌: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講內(nèi)庭穴先講歷兌穴,歷兌五行屬于金,屬于井穴,也就是說是胃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如陽明經(jīng)的實證,通常是胃脹、便秘或者腹痛,只要是實證。“瀉井當瀉滎”,因為土生金,金是子;金再生水,水是金之子,水是土的孫子;當兒子瀉不了,就瀉孫子,這樣會更加好些。如果真的要瀉的話,千萬不要去瀉“井”,而用“滎”來代替。陽經(jīng)的實證,我們都會用“滎”穴,內(nèi)庭穴來代替。那么“厲兌穴”有沒有用呢?厲兌穴作用更好更強,病情達到極點、高燒不退、神志不清,就會用“厲兌穴”。眼睛有一種病叫“麥粒腫”,就在厲兌穴進行放血(只治下眼皮的),還要在中趾的指尖(我稱為下沖或腳中沖)放血,可以輔助歷兌穴,它不但輔助胃經(jīng),而且還輔助肝經(jīng);肝火淤、肝火旺的時候,加一個下沖穴,效果也會很強。 感謝大家的閱讀,這一階段我就講到這里,更多內(nèi)容敬請關注后續(xù)更新?。?/span> 我是陳南亦,如想要與我聯(lián)系,或者更加系統(tǒng)的學習中醫(yī)的話,歡迎大家加入我創(chuàng)建的QQ群:196227376 |
|
來自: 陳南亦 > 《陳氏14經(jīng)特色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