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中國古詩詞,文化蘊涵豐富,體類眾多,將其梳理之后,多角度分類呈現(xiàn),更能加深認識和理解。這對于了解古人生存狀態(tài),理解古人思想和行為,汲取古人文化精髓,將會有所裨益。當然,這也是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以智養(yǎng)性的絕佳途徑。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根據(jù)唐詩的主要內容和主體思想進行分類賞析,旨在傳承經(jīng)典,弘揚傳統(tǒng)文化。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劃分:人物、情感(喜怒、哀怨、愁悔、思念、思鄉(xiāng)等),繪景、狀物,動物、植物,地域、時令、節(jié)日,出行、送別、相逢、羈旅,生活即事、男女情事,物是人非,出世入世,國事民生等等。本篇為唐詩分類第二十二篇,其它篇類詳見本號主頁文章,今后會定期更新剩余部分,歡迎喜歡的朋友們加關注噢~。 ★上期鏈接:羈旅(二) 本期主題:思鄉(xiāng)(一)按語:眾所周知,思鄉(xiāng)詩多屬羈旅時所作,大范疇還屬羈旅詩。但部分羈旅詩中的思鄉(xiāng)主題更突顯、更濃郁一些,為加以區(qū)分,遂將此類詩獨立成篇。 1、《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乍一看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賞析:此詩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抒發(fā)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起頭,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凈。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2、《春興》-唐·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譯文:在一個細雨初晴的春日,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變得蒼翠濃郁,經(jīng)過細雨的洗浴后,柳色變得更加深暗,枝頭的殘花也在雨中全都落盡,露出了在枝頭啼鳴的流鶯。昨天晚上一夜春風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鄉(xiāng)夢,在夢中我追逐著春風飛回了我的家鄉(xiāng)洛城。 賞析:“春興”,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整首詩中,“春”扮演了一個貫串始終的角色。它觸發(fā)鄉(xiāng)思,引動鄉(xiāng)夢,吹送歸夢,無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風的熏染,這本來不免帶有傷感悵惘情調的鄉(xiāng)思鄉(xiāng)夢,也似乎滲透了春的溫馨明麗色彩,而略無沉重悲傷之感了。詩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將強烈的鄉(xiāng)思形象化、具體化了。在詩人的意念中,這種隨春風而生、逐春風而歸的夢,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鄉(xiāng)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詩人對美好夢境的欣喜愉悅。 3、《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譯文: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 賞析: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此詩最大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tài)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fā)征人鄉(xiāng)思的典型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描寫之中現(xiàn)出人物的感受。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xiāng)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耙灰拐魅吮M望鄉(xiāng)”,不說思鄉(xiāng),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tài)行為展現(xiàn)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xiāng)愁。 4、《絕句》-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碧綠的江水把烏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今年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何年何月才是我返回故鄉(xiāng)的日期呢? 賞析: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墒?,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5、《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客行在碧色蒼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蕩漾綠水間。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殘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托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故鄉(xiāng)洛陽。 賞析: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xù)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jīng)過洛陽的??!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此詩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fā)了作者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開頭以對偶句發(fā)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lián)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lián)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lián)見雁思親,與首聯(lián)呼應。全詩用筆自然,寫景鮮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風格壯美,極富韻致,歷來廣為傳誦。 6、《題稚川山水》-唐·戴叔倫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xiāng)。 譯文: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涼爽宜人,白沙覆蓋的汀洲和遠處的繁茂樹林融入了暮色,呈現(xiàn)出一片蒼蒼茫茫。路上的行人興起了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此處的青山綠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鄉(xiāng)了。 賞析:此詩作于詩人宦游途中,寫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詩中熱情贊頌了稚川山水風光的優(yōu)美,并巧妙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作為一個趕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熱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松下茅亭”,豈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涼意陣陣拂來,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縱目遠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煙繚繞的綠樹,在暮色映照下顯得一片蒼茫?!靶腥藷o限秋風思”,是稚川山水給予“行人”的一種無可名狀的感發(fā)?!扒镲L思”代指鄉(xiāng)愁歸思,喚起詩人對故鄉(xiāng)一切熟悉事物的深切憶念。此詩的妙處不在于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fā)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