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齋
在上博的中國古代瓷器館,常年展出一只與眾不同的碗(圖1),
圖1
其彩色紋飾像蛋糕上的奶油裱花一樣,突起于卵白釉釉面之上,此碗叫元卵白釉瀝粉戧金五彩碗。這種瓷器存世稀少,全世界館藏一共只有7件,其中6件在上博,1件在內(nèi)蒙烏蘭浩特市博物館。上世紀(jì)80年代,有人想在京城出手6件有殘的同類瓷器,曾經(jīng)找過某博物院,專家也上過手,由于無人能識,最終不知去向。1992年,內(nèi)蒙烏蘭浩特市郊區(qū)窖藏出土了一只采用同樣工藝的元代高足杯,這才引起人們的重視。1999年在香港發(fā)現(xiàn)了流失的6件瓷器的蹤跡,上博委托上海鴻潤經(jīng)濟(jì)發(fā)展有限公司花1000萬港幣買回了這批瓷器并進(jìn)行了修復(fù),這只碗就是其中的一件。這種瓷器在歷史上沒有實(shí)物流傳,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中也沒有記載。其制作工藝大體如下:第一,燒制卵白釉瓷器。第二,在燒好的卵白釉瓷器上使用瀝粉工藝,用一個袋子裝糊狀的彩料,袋子上接一管子,擠壓袋子在釉面上形成粉線或粉點(diǎn),成為隆起的立體紋飾,再在紋飾間施琺瑯彩釉,然后入窯低溫烘烤。第三,貼金,烘烤。其工藝十分復(fù)雜,這種工藝有三個特點(diǎn):使用瀝粉的方法,施琺瑯彩,戧金。
回頭審視陶瓷歷史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古人對這種瓷器是有記載的,明初松江人曹昭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出版了一本文物鑒賞專著,叫《格古要論》,其“古窯器”篇有一段“古饒器“專講景德鎮(zhèn)瓷器(景德鎮(zhèn)古屬饒州):
”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薄,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者足大素者欠潤。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睆摹痹療∽阌』ㄕ摺捌?,講的是元卵白釉瓷器,這一段的意思是:元朝燒小圈足,印花,內(nèi)有”樞府“款的卵白釉瓷是上品。新燒的卵白釉瓷圈足大,全白色的釉不滋潤,燒成青花和五彩的又太俗氣。“新”是相對“舊”而言的,曹昭生活在元末明初,這個“新”有可能指元,也有可能指洪武時期,我認(rèn)為曹昭指的是元代,理由有二,第一,傳世的元卵白釉瓷器有小圈足也有大圈足,曹昭所指的大圈足就是元代制作的。第二,《格古要論》成書于洪武二十一年,最“新”也就是洪武初年,根據(jù)60年南京明故宮遺址、80年代景德鎮(zhèn)珠山官窯遺址和北京后英堂出土的洪武瓷器殘片來看,“新”不可能指明洪武。(結(jié)合《新增格古要論》看,“新”指元代更明確)從上下文看,曹昭所指的青花是施卵白釉的青花,五色花是施卵白釉的五彩瓷,也就是前述的元卵白釉瀝粉戧金五彩瓷。因?yàn)樗叙^藏和民間收藏的元彩瓷,只有前述瀝粉戧金五彩瓷以卵白釉為底釉。
綜上所述,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已經(jīng)提到元青花和元卵白釉瀝粉戧金五彩瓷,只不過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就如江思清1936年著《景德鎮(zhèn)瓷業(yè)史》,就提到元代曾經(jīng)燒制青花和堆邊五色花,也沒有引起重視。
明景泰七年(1456年)江西吉水人王佐開始對《格古要論》進(jìn)行了增補(bǔ),天順三年(1459年)校點(diǎn)完畢,刊行于世,易名為《新增格古要論》,其古饒器段為:“古饒器,出今江西饒州府浮梁縣。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薄,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器。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燒此器好者色白而瑩,最高。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前面增加了一段地理知識,“古饒器,出今江西饒州府浮梁縣?!焙竺嬖黾恿岁P(guān)鍵的一段,“今燒此器好者色白而瑩,最高。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今燒的這種瓷器(卵白釉、卵白釉青花、卵白釉瀝粉戧金)有的釉色潔白瑩潤,是最好的。還有藍(lán)、黑色戧金的,多作成酒壺、酒盞,非??蓯?。?!边@里“今”指《新增格古要論》成書的明天順三年(1459年)之前,王佐是宣德二年(1427年)進(jìn)士,官刑部主事,所以“今”極有可能是指永樂、宣德、正統(tǒng)、景泰年間。在《新增格古要論》中,王佐告訴我們,卵白釉瓷器和卵白釉瀝粉戧金瓷器并沒有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停止生產(chǎn),在明朝還在繼續(xù)生產(chǎn),有的釉更白,更瑩潤,還有藍(lán)黑色戧金的酒壺、酒盞。
陶齋收藏了一只宣德卵白釉瀝粉戧金五彩貫耳瓶(圖2-圖6),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此瓶可以印證上述說法,該瓶高31公分,唇囗,直頸,溜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頸部塑兩只貫耳。通體施卵白釉,所含的鴨蛋青色比元代的少,顯得更白,瑩潤如玉,與王佐所述相同。用瀝粉戧金工藝在頸部飾云鶴紋,肩部飾纏枝花紋,腹部飾龍鳳紋和云紋,近底部飾蓮瓣紋。瀝粉的線條全部貼金。在紋飾內(nèi)部施紅、藍(lán)、黃、緑四種琺瑯彩(圖7)。圖7
底雙圈內(nèi)用青花書寫“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款(圖8)。
圖8
該瓶制作工藝復(fù)雜,既有高溫?zé)?,又有低溫烘烤。使用了傳統(tǒng)壁畫、建筑裝飾使用的瀝粉貼金技法,使紋飾具有厚度、硬度及立體的感覺,顯得十分華貴。施用了從國外引進(jìn)的琺瑯彩,過去認(rèn)為瓷胎畫琺瑯始于清康熙,其實(shí)從元代就已引進(jìn),到明宣德已成熟。琺瑯彩色彩鮮艷,表面光滑有玻璃質(zhì)反光感,猶如寶石,十分美觀?,摪椎挠悦妫鹕木€條,濃艷的琺瑯彩,使貫耳瓶顯得金碧輝煌,高貴無比。這件宣德卵白釉瀝粉戧金瓷器是國內(nèi)外首次發(fā)布,彌足珍貴。
陶齋還收藏了一只宣德款的青黑色戧金酒壺(圖9),
圖9
的確非??蓯???梢赃M(jìn)一步印證王佐的紀(jì)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