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重陽節(jié),大家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的無非是兩個概念,一是敬老,二是登高望遠。 那么,到底什么是重陽節(jié)呢? 其實重陽節(jié)這個概念,最初與登高和敬老,都沒什么關系。 “重陽”這個概念,最早來自于《易經(jīng)》。根據(jù)易經(jīng),天地萬物由陰陽二氣組成,而古人的數(shù)字觀中,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shù),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那么九就是陽數(shù)中最大的數(shù)字。每年的陰歷九月初九,兩個最大的陽數(shù)交疊在一起,就是重陽。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天蝎座的星宿二),在三月顯現(xiàn),九月隱退,正好對應春秋兩個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至關重要的季節(jié)。傳說中國在4000多年前顓頊時,就設立了火正的官職,專門負責觀測這顆星。 我們常說“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對于古人來說,只有更好地仰望星空(掌握時節(jié)),才能真正的腳踏實地。 大火星的出現(xiàn)和退隱,對于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chǎn)與季節(jié)生活標識的古人非常重要,因此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古人將重陽(九月九)與上巳(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jié)。三月三要有迎火儀式,九月九則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上巳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jù)的。 上巳節(jié)在春季,按照德高望重的趙老師的話來說,“春天到了,動物們又到了交配的季節(jié)”。 自古以來,上巳節(jié)是與生殖崇拜、求偶、生子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節(jié)日,畫風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這是古羅馬過“農(nóng)神節(jié)”(圣誕節(jié)的前身)的景象。原始農(nóng)耕民族大都有祈求農(nóng)作物豐收的群體OOXX祭祀活動,畫面應該都是大同小異。 原民在由漁獵階段過渡到農(nóng)耕階段后,越來越認識到土地的重要性,因此將男性生殖器與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將男根的象征物稱為“田祖”、“田主”。這種關系擴大為天和地、陰和陽,于是男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機。這便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原民又創(chuàng)造了姜螈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兒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來推土而成的“社”演化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為谷神,“社”和“稷”聯(lián)在一起稱作“社稷”。 例如下圖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副山水之景,但是在古人的眼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山屬陽代表男人,水屬陰代表女人,所以你懂的,這就是一副男上女下的春宮圖。 山水圖 春秋時候,鄭國久旱不雨,國君向自己的大臣子產(chǎn)詢問,子產(chǎn)回答說這是因為全國曠男怨女太多了,陰陽不調(diào),所以風雨不順。于是國君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諧調(diào)婚嫁,男歡女悅,于是天降甘霖,旱象解除了。 只不過宋朝之后變得比較含蓄,注重禮儀,因此不太宣揚這等露骨的畫面。我們可以通過漢代的墻磚,來想想一下當時的畫面: “桑林”——漢代墻磚 起初,上巳節(jié)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婦女在這一天去野外沐?。ㄅ轀厝瑏砥砬笊?,后來又演變成“會男女”,也就是青年男女去野外勾搭,看順眼了就做一些不可描述的娛樂。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漢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實際上也是上巳節(jié)風俗的一種演化。 牛郎和織女 隨著文明的進步,那些過于露骨的少兒不宜的活動就漸漸廢止了,上巳節(jié)就同春季郊游聯(lián)系起來,后來進一步演變成宴飲、游玩、踏青、賞花活動。文明是文明了許多,但仍然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一種青春躁動悶騷的氣息。 臨水浮卵是上巳節(jié)的一種經(jīng)典游戲,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誰就有福氣。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文人雅士們喜歡玩“曲水流觴”,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于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這實際上還是一個踏青、散心、撩漢把妹于一體的娛樂活動。 平時一本正經(jīng)的詩圣杜甫,在這一天也不免思春躁動,他寫有《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曲水流觴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節(jié)”,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右軍將軍、大書法家王羲之,召集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有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名士參加。會上共得詩37首。 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這是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 蘭亭雅集 看起來畫面中都是男人,似乎沒有什么,但是我告訴你,魏晉期間,是我國古代男風最盛的年代,也就是說,這是一場永載史冊的同性戀聚會…… 上巳節(jié)的活動興于漢代,在唐尤甚,宋朝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jié)風俗被衛(wèi)道士認為是傷風敗俗,于是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 重陽的概念與上巳相對,上巳要踏青,重陽也要辭青;上巳在水邊過(水屬陰,代表女人),重陽就要去山上過(山屬陽,代表男人)。至于畫風么,應該與前述上巳節(jié)差不多,秋季是豐收的季節(jié),更有狂歡酬謝天地的理由不是么。前述羅馬農(nóng)神節(jié),最初的日子就相當于農(nóng)歷九月份。 我們的孔子孔圣人,他的誕生應該就來源于重陽登高的一次野合。 孔子 最初的重陽節(jié),只是在上層貴族和王室之間流傳的一個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之所以從皇宮走向民間,還與漢初的宮斗有關。 呂后當權之時,容不下劉邦的愛妃戚夫人,于是把她做成“人彘”,放逐了戚夫人身邊的侍女。其中一個叫做賈佩蘭的侍女將重陽節(jié)的習俗帶到了家鄉(xiāng),才使得這一節(jié)日在民間流傳開來?!段骶╇s記》中記載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呂雉畫像圖 重陽節(jié)流入民間之后,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不同的地區(qū)衍生出了不同的節(jié)日習俗。但是公認重陽節(ji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插茱萸、賞菊花、喝菊花酒。 這個習俗最初的來源已不可考,考慮到古人認為花神掌管人間生育,茱萸和菊花是秋季最為普遍的兩種花,因此十有八九還是跟遠古的生殖崇拜有關。但是后來的傳說,說這兩個風俗來自東漢時期的著名方士費長房,這個人在東漢名氣很大,懸壺濟世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汝南(現(xiàn)在的河南駐馬店)有個叫桓景的人,跟著費長房當跟班。有一天費長房突然對桓景說:老鐵,九月九日,你家里要大事。 桓景一聽,就方了:“你不用告訴我我家里有啥事,你就說咋樣能不出事就好。”
費長房給他指了一條明路:“你回到家,讓家里人給你做紅色的香包,里面放上茱萸碎片,再把香包系在胳膊上,爬到山上,還要喝菊花酒才能避禍。” 桓景一聽,趕緊回家,召集全家老幼招辦。結果九月十號,從山上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家里的雞鴨牛羊,全都一命嗚呼。 然而根據(jù)前面的《西漢雜記》來看,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插茱萸和飲菊花酒的習慣,因此這完全是附會之言。不過,重陽節(jié)的風俗,倒是與另一位姓桓的有關系。 西晉永嘉之禍之后,北方豪強士族南逃,偏安江左。江陵為長江中游政治軍事重鎮(zhèn),在三國時代一度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東晉時代的江陵鎮(zhèn)將往往擁兵自重,成為左右朝中局勢的重要人物。晉明帝的女婿桓溫謀得荊州刺史之位后,將關羽所筑城與原有古城聯(lián)結,隨即以江陵為根基,掌握長江中游兵權,數(shù)次率師西征北伐,于是晉爵為南郡公,官至大司馬,都督全國軍事,權勢顯赫。其弟桓豁、桓沖亦相繼為荊州刺史,鎮(zhèn)守江陵?;笢厮篮?,他的兒子桓玄嗣為南郡公?;甘系媒甑乩锂a(chǎn),實力雄厚,最終導致桓玄自立稱帝。 話說有一年過重陽節(jié),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其中。龍山又稱八嶺山,在江陵西北12公里,東距著名的紀南城5公里,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為南條荊山之屬山,因其山勢蜿蜒宛若游龍而得名。 荊州龍山 席間一陣山風吹過來,吹落了孟嘉頭上戴的帽子,他卻渾然不知,依然風度翩翩?;笢販惾っ鼘O盛作文戲弄孟嘉。誰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對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無不驚佩其才思敏捷,氣質不凡。于是,孟嘉被視為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之士。至今,江陵城西北10公里處龍山上還有著名的落帽臺遺跡。 孟嘉“龍山落帽”成佳話,歷代文人墨客到江陵,沒有不賦詩歌詠的。李白有《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有留人?!泵虾迫弧毒湃铡罚?“九日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尋故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碧瞥紫嗔詈⑺纬娙藯钊f里在重陽節(jié)游落帽臺后,寫下了“貴重近臣光綺席,笑談重事落烏紗”和“閑門幸免獎烏紗”等詩句。龍山九黃餅也因此久負盛名,成為傳統(tǒng)名點,千年不衰。 與重陽節(jié)有關的名人,還有中國歷史上唯一有關的女皇帝——武則天。唐睿宗載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己改名武瞾,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 為了讓自個登基稱帝、君臨天下更名正言順,武則天將自個的名字改名武瞾,“瞾”即是日月當空的意思,正應了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之數(shù)。再加上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是“久久”,有持久之意,武則天在這一天登基稱帝,即是想讓自個的“武周王朝”持久傳世,綿延不絕。 九九重陽,不僅與“久久”同音,并且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包含著生命持久、健康長壽的涵義,何況秋季也是一年收成的黃金時節(jié),重陽佳節(jié),涵義深遠,大家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別的豪情,認為是個值得道賀的吉祥日子。 而此刻武則天現(xiàn)已六十七歲高齡,年己古稀。因此,她期望自個能生命持久,健康長壽,永久君臨天下,操縱“武周王朝”的朝政。 然而僅僅過了十五年,也即是偶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朝中大臣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lián)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fā)起政變,強逼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復位,史稱“神龍政變”。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撒手人寰,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武周已成過往云煙,“九九重陽”寓意人健康長壽這個說法,倒是保留了下來。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nóng)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敬老節(jié)”。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jié)。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九月九,無論是選擇給家里的老人盡盡孝心,還是郊游登高望遠,祝愿大家過一個有意義的重陽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