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對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要有所了解。 2.能夠把握議論性文章閱讀的基本步驟并應用于實踐。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4.引導學生參照文章的寫法,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作一點分析和論說,增強藝術評論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需要學生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閱讀文本。 2.調(diào)動學生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做一番比較。 3.要指導學生盡可能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例如辨析詩歌語言精微之處的方法,并且嘗試用這種方法去鑒賞詩歌。 4.引導學生借鑒課文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作家作品寫一些文藝評論和隨筆。 5.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代詩詞,如有條件和需要,可以把這些詩詞的全文告訴學生,最好讓學生自己到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找。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 2.提升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品位。 3.逐漸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 二、教學重難點 1.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篇課文讀起來并不輕松,原因之一是里面運用了很多的古典詩歌例子,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需要學生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閱讀文本。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意象的藝術特征,進而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3.學習文本的寫法以及文中的主要觀點,并嘗試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說“木葉”》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第二課,本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這是在學生經(jīng)過了小學、初中和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獲得了一些文學常識的基礎上,安排這個單元的。應該說,到這個階段,學生在專業(yè)知識和藝術體驗上,已經(jīng)有所準備,是能夠?qū)W好這個單元的。這個單元的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xiàn)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說“木葉”》的作者是林庚,又一位大師?!墩f“木葉”》一文,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痹谡Z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藝術形象上卻是千里之別,原因何在?作者旁征博引,條分縷析,說得頭頭是道,令人信服。 六、教學過程 ?。ㄒ唬┱n程導入 年少時,他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并稱“清華四劍客”;年老時,他又被列為北大中文系“四老”之一,他就是喧鬧時代里的隱退者──林庚。 【設計思路】有關這篇課文的導入很多都是借助與文本內(nèi)容相聯(lián)系的古詩鑒賞,而這個課程導入采取從作者入手,因為這位老人有著故去的知識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引領學生去領略他的創(chuàng)作。 (二)作者簡介 林庚(1910-2006),字靜希。詩人,現(xiàn)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林庚先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杰出詩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此后,林庚陸續(xù)出版了《春野與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詩遜》等詩集和詩、論合編的《問路集》及詩性哲理隨筆《空間的馳想》。沈從文稱其在文學、法政、哲學、佛學、詩文、書畫諸方面都極具造詣。金岳霖、張中行、吳小如均為其弟子。 【設計思路】作者簡介還是有必要的,雖然該篇文章解讀沒有詩歌時代性那么強,但一位大家的作品,對其作者學生要有所了解,積累文學常識,也可以拓寬他們的閱讀面。 ?。ㄈ┗仡櫋拔膶W評論”的相關知識(略) 【設計思路】《咬文嚼字》是開篇文學評論,有關它的文學評論的知識在第一課的講解中應有提到,所以該篇的講述可以讓學生結合上次的課文及教師補充的資料進行回憶。 ?。ㄋ模╅喿x步驟與問題合作探究(兩條并行線──閱讀步驟和相應的問題探究) 1.步驟一──從頭到尾閱讀,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以便先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然后再慢慢閱讀,直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大意。 ?。?)結合課文注釋,再次通讀以整體感知文本。 ?。?)試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參考: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后來又發(fā)展到用“落木”;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第5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第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簡述作者的主要觀點(參考略)。 【設計思路】這三個小題是并行提問的,第一小題是后兩個小題的基礎,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從文本中組織問題答案;在三個小問題之前設置了一個文本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希望能指導學生閱讀,提點他們注意課文注釋以及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 2.步驟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理清總體思路,擬出全文綱要。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各部分內(nèi)容的順序以及相互之間關系,找出重點部分,擬出各部分綱要。 (1)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個段落,段意是什么? 參考: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1至3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至6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段是小結。 【設計思路】這個小題可以結合第一個大題來思考,它們是遞推關系,在閱讀步驟上是順承。 (2)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談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為什么把“說‘木葉’”作為標題? 參考:把標題定為“說‘木葉’”,就可以把古詩中的意象“木葉”作為論題,圍繞它展開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探尋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蘊含有落葉的因素,最后從中得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并加以闡發(fā)。從現(xiàn)象談到本質(zhì),從個別談到一般,從具體談到抽象,既深入淺出地闡發(fā)了理論,又易于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如果把題目定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也無不可,但那勢必是另一種行文思路,大概是擺起架子大講理論,不大容易寫得深入淺出。 【設計思路】建立在第一個小題之上,由分到合,多角度把握行文的思路。 3.步驟三──透過重要的段落和關鍵語句,抓住課文的主旨。 思考:試辨析“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抓住課文內(nèi)容的要點。 4.步驟四──對課文的觀點和材料作出判斷,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在閱讀的過程中倡導學生做筆記。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請結合實例談談。(參考略) 【設計思路】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要結合文本對作者的觀點有所認識,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證明自己的看法。借用并行的雙線──一般的閱讀步驟和問題探究,邊指導閱讀,邊回答問題,用問題設置來例證閱讀方法的實用性,誠然,方法要靈活運用,問題的探究方式可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合理安排。 七、課后作業(yè) 搜索林庚的另外一篇文章《青與綠》,與《說“木葉”》進行對比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