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蔡倫外,我國還有許多古代科學家關注造紙。如北魏農學家賈思勰(J58—3,圖5)所著的《齊民要術》里,就有兩篇專文,記載了造紙原料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享譽世界的明代科學家宋應星(2002—18—4,圖6)更對造紙術貢獻甚偉。他通過實地考察,得以在巨著《天工開物》(圖7)“殺青”篇中,圖文并茂地記錄了我國古代以竹子為原料的造紙工藝: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干?!短旃ら_物》總結的古代多級制漿方法:用石灰水蒸煮;加稻草灰蒸煮;以灰水澆淋;自然發(fā)酵等,可以有效清除木質素等雜質,純化紙漿纖維,提高紙張質量——包括強度。其效果能媲美采用高溫高壓的現(xiàn)代化學制造紙漿技術。而國外探索出多級制漿方法,比宋應星要晚300年。江西奉新為宋氏原籍,它靠近同省高安,我國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造竹紙的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位于高安。專家指出,該處“發(fā)掘出的明代造紙作坊遺跡,基本上反映了從伐竹到制漿的造紙工藝流程,可再現(xiàn)《天工開物》中‘造竹紙’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因而也可以推斷,華林應該是當年宋氏拜訪地。
古代造紙工藝,除上述《天工開物》提及的蕩料、壓紙、烘干等外,還有砑光、填粉、施膠、涂蠟、染色、灑金、印花、粘接等。這些工藝多為增強紙張的光潔度或裝飾性的。《齊民要術》記述的染黃紙的方法是:先將黃檗內皮切開,入水浸汁過濾,再將余渣“搗而煮之”,“三搗三煮”,每次煮后裝進布袋擠汁。四次汁液混和,就可以浸染紙張了。以黃檗染紙,不但可以增加紙張美觀,而且能夠驅蟲防蠹。
圖12
紙的發(fā)明,不僅為書寫,而且也為繪畫提供了輕便、便宜的新載體。和墨、筆、硯一道,紙榮登“文房四寶”之座(JHP1999—A—1,圖8)。相傳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原作載體為繭紙(一種適合書法的滑潤麻紙)。而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馮承素的摹本(2010—11—1、-2,圖9)是寫在皮紙上的。我國流傳至今最早的紙本畫,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為1300年前唐代畫家韓滉所作《五牛圖》,也依賴皮紙(HP4—2,圖10)。而時代更前的畫作,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原本早已逸失,現(xiàn)存者為宋摹本(2005—25)。作為中國傳統(tǒng)書畫用紙,“寫字則骨神兼?zhèn)?,作畫則神采飛揚”的宣紙(2006—23—1,圖11)最受書畫家青睞。宣紙傳為蔡倫弟子孔丹始創(chuàng),它產(chǎn)于安徽涇縣,因該縣古代屬宣城 ,且宣城為宣紙聚散地,故名。在唐代,宣紙盛行,《歷代名畫記》《新唐書》中均有相關記載。宣紙主要原料是當?shù)厥a(chǎn)的青檀皮,次要原料有稻草、桑麻等。青檀皮是青檀樹枝條上剝下來的韌皮,生長期以兩至三年的嫩枝檀皮最佳,其纖維堅韌細長,粗細均勻,遠勝其他纖維;出產(chǎn)地以涇縣小嶺烏溪產(chǎn)的青檀皮最優(yōu),其纖維細長,圓渾而均勻,細胞壁薄,吸附墨粒性能好。由于宣紙它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最適合表現(xiàn)中國書畫的筆墨趣味,而且“紙壽千年”,所以有“紙中之王”之譽。我國現(xiàn)存大部分典籍、古書畫,都仗宣紙之力。至今,宣紙依然是書畫家倚重的“文房四寶”寶中寶。例如韓美林筆下的熊貓(T106,圖12),憨態(tài)可掬,體毛蓬松。若非宣紙獨特的暈散筆墨之功,筆力再強的畫家,也難以將熊貓的形象表現(xiàn)得如此逼真可愛。宣紙曾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2009年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古代文人墨客對宣紙青睞有加。例如,北宋文豪歐陽修(JP141),與宣紙中的極品——澄心堂紙關系非淺,他起草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均挑選澄心堂紙寫作。他還在《和劉原父澄心紙》一詩中,表達了獲澄心堂紙10張后的得意:“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同時代的詩人梅堯臣也曾作詩盛贊該紙:“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蹦咸坪笾骼铎细墙ㄌ靡圆刂?。
紙的發(fā)明,促成了印刷術的問世。沈括(紀92—5)《夢溪筆談》記錄了北宋畢升在前人基礎上,推出先進的泥活字印刷。而活字印刷的問世,不但推進了印刷術的發(fā)展,而且進一步繁榮了造紙業(yè)。這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功莫大焉。
歷史上除宣紙外,我國的名紙還有:晉代子邑紙、側理紙、繭紙,唐代短白簾硬黃紙、粉蠟紙、桑皮紙,宋代張永自造紙,元代黃麻紙、鉛山紙、常山紙、上虞紙、英山紙,明代大內白箋,明清的福建玉扣紙等。
根據(jù)造紙原料的不同,紙張可以分成麻紙、皮紙、藤紙、竹紙、草紙等。以多種原料造出的紙稱混料紙。宣紙即為青檀樹皮主要配搭稻草的混料紙。草占2成,皮占8成者稱特凈;草占7成,皮占3成者是凈皮;棉料則草、皮比例為4∶6。制作宣紙使用混料既可以節(jié)省成本,又能適合不同的書畫需求。
廢紙也可以成為造紙原料。古代稱之為還魂紙,現(xiàn)稱再生紙。《天工開物》中就有制作還魂紙的記載。我國存世最早的還魂紙,是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寫經(jīng)紙《救苦眾生苦難經(jīng)》,它來自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JP89,圖13)。需要補充的是,莫高窟藏經(jīng)洞藏經(jīng)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亦為后代保存了珍罕的古紙實物,為專家研究古代造紙工藝提供了實證。例如,該洞所藏《法華經(jīng)》,系618—741年遺物,已使用涂蠟與染黃技術。在敦煌紙中,還發(fā)現(xiàn)了填粉、水印等造紙工藝。使用廢紙造紙,能節(jié)約能源和原料,降低成本,更有利于環(huán)保。據(jù)介紹,使用1噸廢紙可生產(chǎn)品質良好的再生紙約800-900公斤,可節(jié)省木材3立方米,同時節(jié)水100立方米,節(jié)省化工原料300公斤,節(jié)煤1.2噸,節(jié)電600度。中國郵政部門緊跟時代步伐,曾利用再生紙印制賀年有獎明信片HP2011(普通型),并在明信片反面左下角注明“采用再生紙印制”(圖14)。木材是現(xiàn)代造紙主要原料。為了保護天然原生林,環(huán)保意識逐漸增強的當下,再生林受到重視。HP2012(普通型)即使用再生林紙印制(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