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希希哥 編輯 | 孟熱熱 經過第一次模擬考之后,大家的框架訓練和答題思路訓練基本都掌握了,在輸出方面又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問題——我知道這個理論,可是我寫不好。怎么辦?
1、看論文模仿著論文語句寫,你們讀多了論文會發(fā)現(xiàn),每一段分析其實都有這樣一個邏輯:引題——分析——結論。所以在舉完例子后一定要分析,最后落到觀點上。 2、個別字句不精煉,建議多做同義替換、專業(yè)詞匯轉述。 3、如何練習?找以前的作業(yè)進行練習,每天練習一段話,日積月累,比如—— 方法介紹給大家了,下面是今天的總結干貨。這些句子是答論述題常常會用到的一些理論,背下來妥妥的~
1. 根據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主我”與“客我”之間的雙向互動的社會過程中產生的,它對人的行為決策有重要影響。 2. 根據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人能夠在與社會接觸的聯(lián)系中不斷認識和完善自己,從而進行積極能動的“印象管理”。 3. 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個人會通過他人的評價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形成“鏡中我”,這意味著人對他人的看法會造成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的改變。 4. 根據米德的“自我表露”理論,自我表露有助于人的自我認識和了解他人,從而有利于情感和態(tài)度的交流,更易于說服影響。 5. 根據盧因的“群體動力論”,群體的規(guī)范可以直接影響和制約個人的行為。個人處于群體之中,在非理性信息傳播中,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會使個人陷入非理性的集合行為中,并且迫于群體壓力會產生群體模仿行為,甘于“沉默的螺旋”。 6. 根據奧爾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I*A*U,集合行為事件重大,與人民群眾關聯(lián)程度高,人們內心充滿恐懼,而此時政府的信息公開程度低,便會導致“群體極化”,流言謠言滿天飛。 7. 根據“歸因理論”,面對發(fā)生的危機事件,人們因為自身的某些需要,試圖了解事件以做出應對方式和緩解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而謠言使得人們的焦慮有了正當化的渠道從而獲得次級控制感。 8. 根據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應”,人們往往傾向于“高估”大眾媒介消息對他人的影響,“低估”對自己的影響。盡管許多人對謠言將信將疑,但害怕別人都會受到謠言的影響從而使得自己不利,從而產生趨同心理。 9. 根據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意見領袖處于大眾媒介與一般受眾的連接中心地位,他對受眾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改變具有重要影響。一旦意見領袖轉發(fā)謠言,謠言便獲得“權威性”,從而增加了可信度和說服作用。 10.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就是比特”,他強調網絡環(huán)境中“信息”與“意義”無關,從而“把關人”的作用削弱,導致網絡輿論理性的喪失。 11.在注意力經濟語境下,網絡傳播為了引誘轉發(fā),以庸俗、刺激的內容作為賣點,受眾的注意力導向呈現(xiàn)“三俗化”傾向,這限制了它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的潛力。 12.“數字鴻溝”在微博時代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微博輿論主體比例失衡,農民以及其他的弱勢群體喪失了話語主動權。 13.根據施拉姆信息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公眾在獲取信息時獲得的報酬以及付出的努力之間的比例影響了信息是否容易被受眾關注和記憶,“杜甫很忙”這一現(xiàn)象中,受眾比較容易理解且容易獲得娛樂至上的滿足,并實現(xiàn)某種情感和壓力的宣泄,故更容易得到傳播和關注。 14.根據“易讀性”的相關研究,文本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理解的難易程度決定了文本是否容易被受眾接受。
|
|
來自: 昵稱4868990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