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講孟子 孟子啊,就是孟軻,是山東鄒城人。鄒國人。bc372-bc289.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 上學的時候大家學他的課文比較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國也》 很小的時候孟子的父親就不在了,孟子特娘就領著孟子去了一片墳地周邊住。孟子整天看到有些人去上墳,自己深受啟發(fā)沒事就去學人家怎么燒紙,擺貢品,祭祀,禱告。孟子媽媽一看這樣不行啊。孩子以后就完了。葬禮司儀的活不能干啊。搬家吧。。于是就搬到一個菜市場。菜市場啊,生意興隆,孟子天天看人家如何殺豬,自己也在家拿了一個鋼板尺化妝砍刀,在家砍骨頭,燉肉。孟子媽媽一看,這還了得,這要學張屠夫,張飛啊。不成不成,在搬家。 搬家搬哪去了啊,去了一個學校旁邊,(可能是私塾吧)。這下好了,天天聽到讀書聲,對不對,傳道受業(yè)解惑,為師者。這下給孟子以后出去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孟子主要是推崇孔子。要建立仁政。當時啊,已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代了。禮樂崩塌的很厲害啊,君不君,臣不臣的,思想大解放啊,可是儒家如要是講古時候巴拉巴拉的。于是孟子大概45歲的時候領著弟子先去齊國玩一會。開開眼,齊國是東方大國,人文地理文化都很先進。 去齊國的時候啊,正好是齊威王的時期(就是田忌賽馬的時候),齊威王厲害的君主,根本不理會孟子。孟子很不得志,就去宋國了。在去楚國的路上碰到了滕文公,當時文公還是世子,孟子就看出他是堯舜一樣的人物(也不知小小騰國能出什么人物)。 鄒國在和魯國打仗。鄒國國君問孟子,我的城管死了33個人,都是老百姓干的。我現(xiàn)在定不定老百姓的罪?給這些死者報仇?孟子說:現(xiàn)在天災人禍的,你不實行仁政,城管那么暴力,老百姓自然要造反,要竄逃。人民都跑了,誰給你種糧食,繳稅?你怎么對待老百姓,老百姓怎么對待你,還是算了吧 。 滕文公上臺了,問孟子怎么整? 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彼J為人民有了固定產(chǎn)業(yè)收入,才有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孟子一看小小騰國根本自身難保。就去魏國碰碰運氣。可惜魏國最近很倒霉。梁惠王東部和齊國打敗仗死了太子,西邊跟秦國+商鞅打仗丟了好幾百里的,南面跟楚國開戰(zhàn),又丟了城池。孟子去了。梁惠王問,老家伙(呢年孟子53)。你有什么高招對付他們,我現(xiàn)在很生氣,我就想報仇。孟子說:君輕,民次,社稷重。梁惠王說很無語。老家伙你能不能說點有用的,幫我造個原子彈嚇唬嚇唬秦國也行啊。孟子說軍民一心,拿木棒也吧商鞅干滅了。梁惠王聽后第二年死了。孟子回去了。 這次齊威王死了,齊宣王上臺了。燕國內(nèi)亂,齊宣王出兵去攻打燕國,孟子叫他效法先王,宣王不停。要圖大業(yè),某天下。孟子想讓宣王聽他的,宣王只想讓孟子教學授課。倆人話不投機,孟子又要走,在邊境等了三天。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循環(huán)理論的觀點認為將要有“王者”興起,來統(tǒng)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齊宣王,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離開齊國 . 去了宋國,宋國君主說。齊國和楚國要聯(lián)合起來滅了我。我怎么辦? 孟子還是呢一套:“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于天下”。“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轉來轉去的孟子啊。最后一個君王也沒聽他的。無奈只能回老家了。身邊弟子雖然沒有那么多。出的書也沒那么多。但是他全力以赴的完善著孔子的學說,并且和墨家對抗。罵朱楊。也留下幾本書,還有一些大家要背誦的課文。 主要作品 大家背誦一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 )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p>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p>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 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