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骨不連及骨折延遲愈合 4.1.1 適應證 適用于大多數骨不連及骨折延遲愈合。 4.1.2 禁忌證 除全身禁忌證外,大段骨缺損、急性感染性骨不連、病理性骨不連、骨折斷端嚴重營養(yǎng)不良性骨不連者。 4.1.3 定位 采用X 線定位,使用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時,通過X 線機將治療點與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機第二焦點耦合;使用發(fā)散式沖擊波治療淺表部位骨不連時,根據X 線定位結果于體表做好標記。如有內固定物存在,選擇治療點時,應避開內固定物的位置。每次治療的治療點最好不重復,以免損傷皮膚。每更換一個治療點前,應進行X 線定位。 4.1.4 治療方法 患者體位以舒適方便治療為原則,一般采取坐位或臥位。反射體或治療頭一般應放置在肢體血管神經較少的一側,同時應避開內固定物位置,如病變特殊,可根據病變部位及臨床經驗選擇反射體或治療頭的位置,以有利于病變部位吸收最大能量沖擊波為原則。治療區(qū)域必須涂抹耦合劑,不能有空氣存在,以免損傷皮膚。通常采取適量多次法,根據骨折部位不同,選擇不同的能流密度,疼痛敏感者可從低能量沖擊波開始、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原則,在后續(xù)的治療過程中逐步增強沖擊波能量。
位置較深的骨不連多采用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機,治療參數為0.25 ~ 0.39 mJ/mm2 ;位置較淺的骨不連也可采用發(fā)散式骨科沖擊波治療機,治療參數為0.15 ~ 0.30 mJ/mm2。每次治療選擇2 ~ 4 個治療點,每個點沖擊1000 次,共沖擊2000 ~ 4000 次,每次治療間隔1 天,5 ~ 10 次為一療程。建議治療3 ~ 5 個療程,間隔2 ~ 3 個月,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6、12 個月,攝正側位X 線片或行CT 檢查,了解骨折愈合情況。
4.2 股骨頭壞死 4.2.1 適應證 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未塌陷者(ARCO Ⅰ期、Ⅱ期)。相對適應證:ARCO Ⅲ期及部分Ⅳ期股骨頭壞死者,不愿或不能手術;股骨頭壞死伴有髖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者;髖臼骨折、股骨頭骨折可能發(fā)生股骨頭血運障礙者。 4.2.2 禁忌證 除全身禁忌證外,局部治療區(qū)域有急性軟組織感染或皮膚破損。 4.2.3 定位 采用X 線及超聲定位,但需結合MRI 檢查所示壞死區(qū)域確定治療部位,要求沖擊波治療點與X 線及MRI 檢查顯示的股骨頭壞死部位準確耦合。治療中應隨時監(jiān)視定位,及時糾正治療點漂移。 4.2.4 治療方法 患者取臥位,反射體置于髖關節(jié)側方或前方,注意避開重要血管神經組織,如有內固定物應避開,治療應由低能級開始,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逐漸增加至所需能級,能流密度為0.20 ~ 0.35 mJ/mm2,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時使用X 線透視或超聲進行準確定位。 通常采用適量多次法,以股骨頭壞死部及其邊緣為治療點,每次治療一般選2 ~ 3 個治療點,每個點沖擊1000 次,每天或隔1 天治療1 次,5 次為一療程,沖擊總量為8000 ~ 15 000 次。可根據病情適量增加。 患髖3 個月內不負重,6 個月內減少負重。建議治療5 ~ 8 個療程,間隔2 ~ 3 個月,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6、12 個月攝股骨頭頸正側位X 線片及雙髖MRI 檢查,了解股骨頭壞死變化情況。 4.3 骨髓水腫 4.3.1 適應證 經MRI 檢查,證實為骨髓水腫患者。 4.3.2 禁忌證 骨感染、骨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造成的骨髓水腫表現。 4.3.3 定位 骨髓水腫只能依靠MRI 檢查發(fā)現,根據MRI 結果結合體表標志確定水腫區(qū)域,同時注意避開重要的血管和神經。 4.3.4 治療方法 根據水腫區(qū)域大小,選取2 ~ 5個治療點,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由低能級逐漸增加至所需能級,能流密度為0.18 ~ 0.25 mJ/mm2,每個點沖擊800 ~ 1500 次;間隔3 ~ 5 天治療1 次,5 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3 個月行MRI 檢查,了解病變進展,可行多療程治療。治療期間避免其他可能導致骨髓水腫加重的因素刺激。 4.4 脛骨結節(jié)骨軟骨炎 4.4.1 適應證 確診為脛骨結節(jié)骨軟骨炎的患者。 4.4.2 禁忌證 局部骨感染、骨腫瘤、皮膚破損、髕韌帶撕裂。 4.4.3 定位 一般采用X 線定位結合痛點定位。 4.4.4 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患肢伸直。一般建議使用發(fā)散式沖擊波治療,使用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時,應注意避免焦點作用于生長骨骺。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逐漸增加能級,能流密度為0.10 ~ 0.18 mJ/mm2,以痛點為中心進行治療,每次治療沖擊1000 ~ 2000 次,間隔3 ~ 5 天治療1 次,5 次為一療程??尚卸喁煶讨委煟委熎陂g患肢避免過度活動。 4.5 距骨骨軟骨損傷 4.5.1 適應證 踝關節(jié)疼痛及其功能障礙,MRI診斷為尚未發(fā)生距骨塌陷Hepple Ⅰ~Ⅲ期的距骨骨軟骨損傷,軟骨下骨局限性水腫和(或)壞死,無巨大囊性變患者。 4.5.2 禁忌證 除全身禁忌證外,距骨急性損傷、感染或巨大骨囊腫。 4.5.3 定位 采用MRI 結合解剖標志定位,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患足固定于支架或枕頭上,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以MRI 所示損傷區(qū)域在體表對應部位為定位點,壓痛點作為附加定位點。 4.5.4 治療方法 治療應以定位點為中心,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由低能級逐漸增加至所需能級,能流密度為0.18 ~ 0.25 mJ/mm2。通常采用多次治療法,每次治療選擇2 ~ 3 個治療點,每個點沖擊1000 次,共沖擊2000 ~ 3000 次;間隔1 天,治療5 次為一療程。建議治療3 ~ 5 個療程,間隔2個月。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12 個月行踝關節(jié)MRI 檢查,了解病變情況。 4.6 應力性骨折 4.6.1 適應證 診斷為應力性骨折,或存在明確的過度勞損病史,出現明顯骨痛患者,經MRI 檢查,發(fā)現有局部骨膜反應者也可應用。 4.6.2 禁忌證 病理性骨折、骨折明顯移位、局部軟組織損傷。 4.6.3 定位 根據X 線或MRI 檢查結果,結合痛點定位確定體表治療位置。使用發(fā)散式沖擊波治療淺表部位時,治療前根據X 線定位結果于體表做好標記;使用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時,通過X 線機將治療點與聚焦式沖擊波治療機第二焦點耦合。 4.6.4 治療方法 患者體位以舒適方便治療為原則,一般采取坐位或臥位。治療頭一般應放置在肢體血管神經較少的一側。治療區(qū)域涂抹耦合劑,避免損傷皮膚。治療參數為0.10 ~ 0.25 mJ/mm2。每次治療選擇2 ~ 3 個治療點,每個點沖擊800 ~1000 次,共沖擊2000 ~ 3000 次,每次治療間隔1 天,4 ~ 6 次為一療程。治療后2 個月行X 線或MRI檢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必要時可行多療程治療。治療期間避免骨折部位過度負重。 4.7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4.7.1 適應證 確診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者。 4.7.2 禁忌證 局部明顯肌腱斷裂、嚴重肩袖損傷、骨折、感染、腫瘤及全身禁忌證者。 4.7.3 定位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通過屈肘及外旋上臂,使肱骨結節(jié)間溝及其內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朝向肩關節(jié)前方,采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或超聲定位。以觸痛點為中心作為治療點,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 4.7.4 治療方法 按沖擊能量由低到高微調,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能流密度為0.10 ~ 0.14 mJ/mm2。每次治療選定1 個中心治療點,沖擊1000 ~ 20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可行多療程治療。 4.8 岡上肌腱炎 4.8.1 適應證 確診為岡上肌腱炎者。 4.8.2 禁忌證 局部明顯肩袖肌腱斷裂、上盂唇撕裂、骨折、感染、腫瘤及全身禁忌證者。 4.8.3 定位 患者可取坐位或仰臥位,上臂中立位或輕度內旋,使岡上肌腱朝向肩關節(jié)上方,采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或超聲定位,有明顯鈣化者可結合X 線定位。以觸痛點為中心作為治療點,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 4.8.4 治療方法 按沖擊能量由低到高微調,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能流密度為0.10 ~ 0.24 mJ/mm2。每次治療選定1 個中心治療點,沖擊1500 ~ 3000次,有鈣化灶者,可選擇較高的能流密度和沖擊次數,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可行多療程治療。 4.9 肱骨外上髁炎 4.9.1 適應證 確診為肱骨外上髁炎者。 4.9.2 定位 一般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患側肘關節(jié)屈曲,臂部旋前,觸診肱骨外上髁壓痛點及前臂激痛點并標記治療區(qū)。 4.9.3 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按沖擊能量由低到高微調,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能流密度為0.10 ~0.18 mJ/mm2,每次沖擊1500 ~ 25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在沖擊波治療后一定要注意休息,疼痛得到緩解方能再次進行治療。 4.10 肱骨內上髁炎 4.10.1 適應證 確診為肱骨內上髁炎者。 4.10.2 定位 一般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患側肘關節(jié)屈曲,臂部旋前,觸診肱骨內上髁壓痛點及前臂激痛點并標記治療區(qū),應盡量避開尺神經溝內的尺神經。 4.10.3 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患側肘、肩關節(jié)屈曲,按沖擊能量由低到高微調,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宜,能流密度為0.10 ~ 0.18 mJ/mm2,每次沖擊1500 ~ 25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次為一療程。 4.11 髕腱炎 4.11.1 適應證 確診為髕腱炎者。 4.11.2 定位 一般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也可用超聲定位,在痛點尋找脛骨結節(jié)處,并探測病變深度及范圍,進行標記。 4.11.3 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屈曲,能流密度為0.12 ~ 0.20 mJ/mm2,每次沖擊1000 ~ 2000 次,沖擊次數可根據病情增減,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 4.12 慢性跟腱炎 4.12.1 適應證 確診為慢性跟腱炎者。 4.12.2 定位 一般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也可用肌骨超聲,對壓痛點進行標記,應用肌骨超聲在痛點尋找病灶區(qū),并探測病變深度、范圍及是否有鈣化。 4.12.3 治療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膝關節(jié)伸直位,踝關節(jié)放松位,能流密度為0.12 ~ 0.20 mJ/mm2,每次沖擊1500 ~ 20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 4.13 跖筋膜炎 4.13.1 適應證 確診為跖筋膜炎者。 4.13.2 定位 采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或超聲定位,在足跟部觸摸壓痛點,以壓痛點為治療點,如有2 個以上痛點,則分別給予治療。使用超聲準確定位可提高治愈率。 4.13.3 治療方法 患者取下肢伸直坐位或俯臥位,能流密度為0.12 ~ 0.20 mJ/mm2,每次沖擊1500 ~ 35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6次為一療程。 4.14 腱鞘炎 4.14.1 適應證 手(指)屈肌腱鞘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尺側腕屈肌腱鞘炎等。 4.14.2 定位 一般用體表解剖標志結合痛點定位。 4.14.3 治療方法 能流密度為0.10 ~ 0.16 mJ/mm2,每次沖擊1000 ~ 2000 次,每次治療間隔5 ~ 7 天,3 ~ 5 次為一療程。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疾病治療技術的整體發(fā)展趨勢是在精準的基礎上微創(chuàng)及無創(chuàng)化。骨肌疾病ESWT 正是這一趨勢的產物,相信該療法必將成為此類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及首選治療方案。近年來,ESWT 基礎和臨床研究不斷深入,該療法已逐漸擴展至心內科(用于治療陳舊性心肌梗死、泌尿外科(用于治療慢性盆腔疼痛、勃起功能障礙、內分泌科(用于治療糖尿病足)、燒傷整形外科(用于治療皮下脂肪團、皮膚潰瘍及軟化瘢痕)、腫瘤科(用于腫瘤靶向治療)、口腔科(用于治療牙周、頜骨病變)等,并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由于該療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費用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等顯著優(yōu)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ESWT 必將發(fā)展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沖擊波醫(yī)學。由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沖擊波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主持修訂的《骨肌疾病體外沖擊波療法中國專家共識(第2 版)》,進一步拓展了ESWT 的應用范圍,規(guī)范了ESWT 的臨床應用與研究。相信有關ESWT 的適應證、禁忌證、治療方法、治療參數及臨床應用方案的建立,將更好地推動ESWT 在臨床的推廣應用,對促進ESWT相關設備的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這一技術的應用與研究的深入,必將促進沖擊波醫(y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為廣大患者造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