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要重三種“讀” 讀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手段,自然也是閱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學形式??墒窃诤荛L一段時間內,閱讀課上沒有讀書聲。新課程改革之后,課堂上不僅讀書聲多了,而且朗讀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令人擔心的是,朗讀的形式主義也日趨嚴重,無目的、無效率的朗讀時??梢姟H绻f閱讀課上沒有讀書聲是一種舊常態(tài),形式主義的朗讀是一種非常態(tài),那么,現(xiàn)在閱讀教學的“讀”有必要提倡一種新常態(tài)。 相對于沒有讀的閱讀教學和形式化朗讀的閱讀教學,新常態(tài)的“讀”應該體現(xiàn)如下三個特征。 朗讀和朗誦,以朗讀為主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閱讀教學的常用形式。朗誦,是一種有特定要求的朗讀,它不僅是“出聲的閱讀”,而且是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閱讀教學中也常常會運用朗誦的手段增強欣賞效果。 朗讀和朗誦緊密相關,但又有很大區(qū)別,甚至可以說是本質的區(qū)別。與朗誦相比,朗讀本質上是一種念讀,是一種應用型的朗聲閱讀。它更注重突出講解功能和理解功能。換句話說,它是附屬于講解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表達對文本理解的一種方式。一方面,朗讀者通過朗讀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另一方面,朗讀者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朗誦本質上是一種運用語言進行表演的藝術形式,它追求的是讓聽眾聽之入耳、聽之入心、聽之動情的藝術效果。朗讀的選材十分廣泛,幾乎一切文體都可以朗讀;朗誦則更適于文辭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朗讀主要是一種教學形式或宣傳形式,主要適用于課堂學習和電臺、電視臺的播音;而朗誦更適合于舞臺表演。朗讀對聲音的再現(xiàn)要求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可以根據(jù)表達需要而有所變化,但變化不宜太多、太大;朗誦則追求生動、優(yōu)美,對聲音再現(xiàn)的要求是風格化、個性化甚至是戲劇化。朗讀要求在語音規(guī)范的基礎上,盡量運用普通話,但又不限于普通話;而朗誦注重以語言藝術魅力感染聽眾,因此一般情況下要求必須使用普通話,并盡可能音色優(yōu)美,具有感染力。此外,朗讀一般對朗讀者的體態(tài)、表情、眼神等均無明確要求;而朗誦要求朗誦者在朗誦過程中運用體態(tài)、表情、眼神等,以強化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傊?,實用性、普適性是朗讀的基本特征,文學性、藝術性、表演性是朗誦的基本特征。 對照二者的區(qū)別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課上的讀,主要應該是朗讀而不是朗誦。從課文文本角度看,它不僅僅包括文辭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而是涵蓋所有文體和文類,散文詩歌要讀,說明文、議論文也要讀,甚至應用類實用文也要讀。從讀的主體角度看,語文課上讀的主體是教師或者學生,他們幾乎都不具備藝術地朗誦的條件,普通話標準的也不是很多,具有表演天分的則更少;至于要做到音色優(yōu)美,要求聲音的再現(xiàn)能夠風格化、個性化甚至戲劇化,更是不大可能。從讀的目的角度看,語文課上的讀,目的就是理解文本(如果著眼于具體的教學過程,還包括整體把握文本、揣摩具體語句的意思等),并不追求或者說主要不是追求藝術的感染。從基于課堂教學的立場看,語文課上的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活動,而是融合于一堂課,融合于師生間的各種活動,常常是其他學習活動的輔助。 當然,我們說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主要是朗讀而不是朗誦,并不是排斥朗誦。有時候根據(jù)具體的文本和教學目的,恰切地組織一些朗誦活動,還是很有必要的?,F(xiàn)在的問題是,有些老師在認識上把語文教學的朗讀簡單地混同于藝術的朗誦,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其表現(xiàn)一是泛濫的配樂朗讀,二是過度的表演化朗讀,三是隨意的分角色朗讀。即使今天不少人熱衷的所謂“吟唱”,也很值得我們理性地思考和對待。 齊讀和散讀,以散讀為主 齊讀和散讀都是就朗讀而言的。所謂齊讀,就是全班同學齊聲朗讀。應該說,齊讀作為一種讀的形式,利于營造氣氛,能夠帶動那些缺少朗讀主動性的學生參與朗讀,但現(xiàn)在很多老師動不動就要求齊讀課文,要學生讀得整齊響亮,卻說不出具體的教學目的。有的雖然能說出原因,但形式與目的又并不一致。比如讓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其實齊讀并不是整體感知課文的最好方式。再如有老師組織齊讀課文是為了讓學生思考問題,而且常常是不止一個問題,可學生齊讀課文時能夠思考問題嗎?并不能。因為齊讀要顧及與大家的讀一致,會分散精力,很不利于思考問題;齊讀的聲音非常響亮,容易相互干擾,也不利于思考問題??梢姡R讀作為一種讀的方式和閱讀教學手段,自然有其教學價值和學習價值,但它并不適宜所有文本,更不適宜所有教學目的。 我以為,閱讀教學應該以散讀或者說自由朗讀為主。散讀的好處首先是能體現(xiàn)閱讀主體的個性特點。對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朗讀方式,而且很難說有優(yōu)劣高下之分。其次,散讀也更能體現(xiàn)文本的不同特點。文本不僅有著豐富的文體類型,即使同一種文體也有許多不同的風格,甚至同一個作家也有著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尤其是不同的語言風格。體會和理解這些作品,絕不是采用一種統(tǒng)一的朗讀模式就能達到良好效果的。只有每個閱讀主體放松地、與文本極可能貼近地朗讀,才能更好地體味不同文本的風格和特點。最后,散讀最主要的優(yōu)勢是有利于體會復雜的情感,品讀文本內涵。每個人的閱讀方式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更不一樣。齊讀對個體的思維過程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干擾和破壞,而按照自己的習慣和節(jié)奏朗讀,則可以跟自己的思維節(jié)奏形成非常好的協(xié)調。 在日常閱讀中,散讀才是基本形式,一般很難見到大家一起朗讀的情況,但語文教學中卻齊讀泛濫,對學生朗讀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常常見到的是,學生不管什么樣的文本,都用一個腔調、一個節(jié)奏讀。 朗讀和默讀,以默讀為主 在比較誦讀和朗讀時,我的觀點是更強調朗讀,但這并不意味著朗讀是語文課最主要的形式。如果將朗讀與默讀比較,我更強調默讀。 客觀地說,朗讀和默讀無論對于文本的理解還是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意義。朗讀利于感受文本、記憶文本、發(fā)現(xiàn)錯誤等;默讀則能提高閱讀速度與效率,利于靜心思考,適合各種環(huán)境,能體現(xiàn)閱讀的個性化,滿足終生學習的需要。我之所以認為中學語文教學要更強調默讀,首先是因為語文課上的默讀受到了忽視,而朗讀(包括朗誦)被過度重視,并且常常被不恰當使用。比如集體朗讀被濫用,不僅學生不能思考,老師也不能發(fā)現(xiàn)學生是否讀準字音、讀準句讀。此外,個別朗讀也常常比較隨意?,F(xiàn)在很時髦的一種做法是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種朗讀,從某種意義上說類似于前文說的散讀,但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它變成一種有口無心的朗讀,對于深入理解文本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在強調朗讀的同時,更應強調默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非常重視默讀這一閱讀方法,在各個學段都對默讀提出了目標與要求。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要求“學習默讀”;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則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梢姡Z文課程標準不僅非常重視默讀,而且還提出了循序漸進的目標,逐步使學生學會默讀并將其內化為讀書習慣。 從朗讀心理學或閱讀科學的角度看,年級越高,越要重視默讀的運用和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專家專門考察了小學生和中學生出聲閱讀和默讀對材料理解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出聲閱讀的閱讀理解效果更好。在六年級,兩種閱讀模式下的閱讀理解效果沒有差異;而在七年級,默讀的閱讀理解效果明顯更好。這充分表明,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閱讀模式由出聲閱讀向默讀轉變。因此,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遵循這一規(guī)律,在閱讀教學中更加突出默讀。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具體文本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習任務對學生提出具體明確的默讀要求;二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的閱讀需要自覺運用默讀方法的意識;三是指導學生在默讀中結合圈點、評注、聯(lián)想、比較、質疑、揣摩等方法,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 作者:黃厚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