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此帖為行草墨跡(響拓本)白麻紙,縱28. 7厘米,橫63厘米,藏日本皇宮。 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秵蕘y帖》八行,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紙。 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是王羲之十分成熟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我們怎樣學習它呢? 孫過庭說過學書法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此帖的點畫字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王羲之書法的許多秘密。 一、發(fā)力點不固定,具有魏晉書法的特色。 “羲”的撇畫起筆完成后筆力加重,這是魏晉行草及魏楷才有的特征。 張玄墓志“和” “之”的兩個橫向筆畫中間粗兩頭細,形似“腰鼓”,顯得渾厚飽滿。 二、不要把王羲之書法看得過于女性化,王羲之的方筆雄強如魏碑,有壯士殺敵刀砍斧劈的痛快勁。 始平公造像 三、柔美飄逸之處似紅綢舞動。 四、同中求異,追求變化,絕不重復自己做字匠。 “痛”的兩個折筆第一個上挑翻折,第二個下按翻折 “再”第二橫和下一筆撇形成折筆,這種折筆的形態(tài)在方筆魏碑中很常見,反而在唐以后的書法大家筆下少有(習魏碑的除外),魏晉(魏碑和二王帖學)筆法外形差別大,實質許多地方想通。 始平公造像 趙之謙《齊民要術》 《始平公造像》中“渴”“功”的折筆、趙之謙《齊民要術》中“橛”的折筆和王羲之“再”的折筆筆法相同,這讓視魏碑為丑書的的館閣體老先生大跌眼鏡。 “墓”的三個折筆依次是:上下按翻折——下按翻折——上挑翻折;第三個折筆上挑后下按斜切的,撇畫重新起筆,絕不偷工減料(這一點米芾雖然癲狂,但繼承的老實),留下的細小空白暴露了這個秘密。 五、誰說起筆要藏鋒,藏鋒是在筆勢往來的呼應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開頭第一個字“羲”的第一第二筆起筆都不藏鋒。 “亂”的第一筆切筆很干脆,不要看成藏鋒。 沒有一筆是藏鋒。 “喪”的第二筆豎起筆處是藏鋒,這是在筆勢往來中自然出現(xiàn)的,點和橫同理。 六、偶爾也有蠶頭的藏鋒起筆法,但和后來繞來繞去的藏鋒不是一回事。 這是許多坑人的書法入門圖示的所謂“傳統(tǒng)”逆入藏鋒法,行書也這樣。 米芾就學過王羲之的這一招。 七、點用章草“波”的筆法,一個字剛開始就用出鋒收筆的方法。 不按這樣寫,還真難以寫好這個點。 米芾不愧是王羲之的好學生,學出了變化。 八、最后寫豎,不要按現(xiàn)代的筆順去套古帖。 現(xiàn)在的筆順是根據(jù)歷史上的書法家的筆順總結出來的,在總結中拋棄了個別書法家筆順的特殊性,為了讓小學生容易記住往往進一步規(guī)律化處理。不靠觀察,靠小學時記的漢字筆畫順序去套古帖會害死人。 “惟”最后寫豎筆,最后一橫向左上收筆是證據(jù)。王羲之的好學生米芾經常這樣寫。米芾能作偽書畫以假亂真,觀察力肯定是超人的。 九、有些點畫局部很粗,這些特殊的點畫外形是由筆畫轉折疊加形成的。 臨帖不是囫圇吞棗的照貓畫虎,只有把每一次臨帖變成自己對經典的解讀才會進步的更快。 下面這幾個字留給大家解讀。 |
|
來自: 昵稱4113057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