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1632年—1718年),清代著名畫家。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六家”之一。幼學(xué) 畫,稍長學(xué)琴。早年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yīng)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jīng)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卻未能成行,遂留居 澳門約5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并遵習(xí)俗取葡式名雅古納。 湖天春色圖立軸1675年作上海博物館藏 文中的“幬函”是一位天主教徒,“遠西魯”是比利時籍西教土。吳歷具體是在什么時間加入的天主教,史籍上沒有太多的詳細記載,但是從這幅作品的題記中推測,應(yīng)該是在1675年吳歷43歲前后。 吳歷早年曾跟王鑒學(xué)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xué)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fēng),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chǔ)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zhèn)之長,形成自己風(fēng)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fēng)格渾樸厚潤?!逗齑荷珗D軸》作于45 歲,是他中年時的代表佳作。平遠景色中,近、中、遠三處柳樹漸遠漸小。景深感很強。細筆勾皴,精微秀美,青綠淡染,明快清雅,真實地傳達出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綺麗春色。 興福庵感舊圖卷絹本設(shè)色 1674年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甲寅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歷時年43歲。此圖是作者為懷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長題簡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畫中描繪興福庵的景物,寺外雜 樹叢竹,墻內(nèi)孤松白鶴,本是一處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滿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筆墨寄托哀思的心境。樹木勾點結(jié)合,層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圍墻加 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積的青綠敷色表現(xiàn)了真實自然的景致,是畫家兼取宋、元畫法而別具一格的代表作。 珊瑚鉤詩意設(shè)色紙本(322萬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 山水灑金紙本己亥(1659)年作 山色青于染立軸紙本1665年作 夏山圖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666年作(2875萬元,2011年5月北京翰海) 《夏山圖》是一幅對美術(shù)史研究頗有意義的作品,它真實地呈現(xiàn)出當年王時敏與吳歷師徒授受的情景,又彌補了黃公望原作似已佚失的遺憾。吳歷早年曾受到西洋畫的影響,將明暗光影等元素吸納進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陽面皴”一類筆法,從而使作品能軼出“四王”藩籬,別具一種風(fēng)貌。這幅《夏山圖》則系他34歲師從王時敏時所繪。后者家藏甚富,吳歷常去王家的拙修堂觀畫,而王氏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讓學(xué)生臨摹古人原作。黃公望的《夏山圖》應(yīng)是時敏的藏畫,他自己就曾作過《仿大癡夏山圖》。現(xiàn)在他讓吳歷臨摹,乃是一種教學(xué)手段。吳歷花10多天時間完成后,題跋上呈老師過目。跋語對黃公望原作的極口贊嘆,反映出臨摹珍品時的激動欣悅,也暗含著對老師的感激。因系作業(yè),故只寫“屬臨”而不寫上款。王時敏的題跋則是對作業(yè)的評語,對臨作極其滿意,無保留地作了贊揚肯定。從吳歷臨作看來,黃公望《夏山圖》不僅“筆法飛舞,神采奕奕”,而且構(gòu)圖講究,設(shè)色富麗,層巒疊嶂,氣勢蒼茫,左下部溪橋上一紅一藍兩個行人之小,更加映襯出大自然的蒼翠雄偉。黃公望對發(fā)揚光大董源(北苑)開創(chuàng)的江南畫派,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貢獻。即從此畫呈現(xiàn)的夏日群山萬木爭榮的氣象,也可看出他不愧為繼承弘揚董北苑畫風(fēng)的第一人。 空山幽寺圖立軸 紙本戊申(1668年)作 南山頌壽立軸 山水立軸水墨紙本1670年作 松林層巒立軸水墨紙本 深壑幽居立軸設(shè)色紙本庚戌(1670年)作 此圖的遠景與黃公望構(gòu)圖相似,但中景構(gòu)圖繁簡,皴染疏密,往往落墨輕盈,染色虛渺,伴著一種意蘊,古趣隨著筆尖而來,境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然而在近景處,在繁密的山樹里,村寨清寂,人跡杳無,唯有溪水長流。這仿佛昭示了作者先儒后佛再天主教的人生弧形軌跡。 山水冊(十開)水墨紙本1674年作(728萬元,2009年11月北京翰海) 此《山水》冊作于“甲寅年”(1674),為中年作品,尚未見到明顯的西方繪畫的影響,仍是傳統(tǒng)面貌。每開景物繁簡不一,用筆謹嚴樸厚,細密沉著,中鋒多于側(cè)鋒,有些畫上已用到“陽面皴”,有些畫面用重墨、焦墨、積墨,墨彩煥發(fā),郁郁蒼蒼。該畫曾經(jīng)黃君璧白云堂收藏,其好友傅儒、張大千在后兩冊的題跋中對該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吳漁山之作極少,有“渡海三家”的鑒藏印與題跋,該冊更是彌足珍貴。 枯木逢春立軸1674年作 松壑鳴琴紙本墨筆 1675年作 此圖描繪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個畫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構(gòu)景縈回曲折,山石形體云翻霧動,加上一鳴琴的情節(jié),更使畫中似乎流動著空谷回響,松聲濤濤的樂聲。畫中筆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類披麻皴,其以淡墨暈染,濃重相宜,更加增強了畫面郁勃沉雄的氣氛。 少陵詩意圖手卷 紙本 1675年作(1207.5萬元,2012年6月北京匡時) 山邨邨密圖立軸丙辰(1676年)作(1207.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山邨邨密圖》作于康熙丙辰(1676)年,是吳歷45歲時的山水佳作。此圖寫二山深處,有飛泉蜿蜒云谷間,其下匯成小溪,兩岸土丘坡陀間,密樹成林,路轉(zhuǎn)蹬回;溪岸之上,有村舍隱于林間;云泉之上,一峰聳起,與群山成揖讓之勢。畫筆清潤渾厚,有靜穆之致. 山水冊頁水墨絹本 雨散煙巒圖手卷設(shè)色紙本丙辰(1676年)作 溪山閑艇 立軸 水墨紙本 吳墨井與王石谷同齡、同里、同門,又同為“清初六家”之列而名揚當代與后世,然為人耿介有節(jié)義。曾入天主教,長期修行傳道,誠篤執(zhí)著,故五十至七十之間,絕少有畫作。此圖秀潤蒼郁,畫法已由王蒙而漸參范寬,瀟灑與渾厚兼而得之,正是開始自成面目之時。估計應(yīng)是五十左右所作,且保存完美。 云泉高士圖手卷 山水 立軸 設(shè)色絹本甲子(1684年)作 溪山閑居圖立軸設(shè)色紙本 山水立軸絹本1693年作 秋林寒景圖 溪山泛舟圖 鏡框1693年作(280萬元,2010年6月廣州嘉德) 吳歷此作為其61歲時所作。于款識上,吳歷記載創(chuàng)作此畫的情景“康熙癸酉(1693)春分時節(jié),于隱湖草堂,與幾位平輩同好朝夕相處,唱和之余,平心靜氣摹寫元朝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山水”。臨了,他自謙“精力向衰,自愧不逮古人”。這幅作品用筆沉著,皴染秀潤,設(shè)色清潤淡雅,風(fēng)格清朗自然,視野開闊,畫中樹木從近到遠大小長短不一,使畫面縱深效果十分明顯,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自然.. 這幅畫近處是以北宋山石來構(gòu)制,坡石上面雜樹隨風(fēng)搖曳,但整個構(gòu)圖又是南宋以來的一角、半邊的特點,故而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特別的沖擊力、延伸感,讓人從畫面中極目遠游。附近是一處草廬,里面有閑鶴在啄食,也是一種無憂。遠處則是水墨染成的沙渚,空中飛著野雁,一股蕭散彌漫畫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