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在門店做慢病工作的糖專員小伙伴,普遍感覺做血糖監(jiān)測患教、尤其是餐后血糖患教是比較辛苦的,因為多數(shù)病人不重視餐后血糖。 漸漸地,糖專員小伙伴的努力有了收獲,原來不關注餐后血糖的糖友開始關注餐后血糖,個別很配合的糖友不僅僅關注餐后兩小時的血糖、對餐后一小時的血糖也開始專研起來。 所以,現(xiàn)在接到小伙伴的問題多數(shù)也有了升級,前些天收到小伙伴發(fā)來這樣一個問題 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考慮患者的飲食結構,營養(yǎng)結構不同,對餐后血糖上升的影響速度不同。 一、三大營養(yǎng)中,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最快,餐后一小時的血糖一般是由這一餐中碳水化合物來決定的。 與脂肪、蛋白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最容易被消化吸收的。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在腸胃內消化吸收的速度也不同,消化吸收的快慢與碳水化合物本身的結構、類型有關。此外,烹調過程中加工方式、加工的程度,如大小、軟硬、生熟、稀稠及時間、溫度甚至儲藏方法等對升糖指數(shù)都有影響??傊?,越是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數(shù)(GI)越高、血糖上升速度越快。 碳水化合物中豆類的GI較低,如綠豆、綠豆掛面、蠶豆、豌豆、扁豆、紅小豆、青刀豆等。假設,問題中的這位患者這一餐食用了大量的豆類沒有其它主食,有可能血糖升高的時間在餐后一小時以后更長的時間出現(xiàn)。 二、食物的排空速度排序:脂肪最慢,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質介于兩者之間。 假設這位患者這一餐根本就沒有食用任何碳水化合物,只用了脂肪和蛋白質飲食,餐后血糖高峰會出現(xiàn)在餐后的兩小時嗎? GI對血糖的影響肯定要考慮,可是,只看GI不看食用的數(shù)量也無法找尋血糖變化規(guī)律。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冰淇淋的GI肯定非常高,但如果患者只是嘗試性的用舌尖舔了一下、卻一口氣啃了兩只油炸的雞腿。雞肉中所含的蛋白質和脂肪會延緩腸胃排空速度,造成餐后血糖上升和下降速度變慢、甚至影響血糖可長達數(shù)小時至十數(shù)小時,經常這樣吃還容易脂肪堆積肥胖。 但,蛋白質及脂肪的對血糖的影響是相對緩慢且長時間的,問題中的患者血糖,在餐二時達到了最高峰值。這種情況第一可做上述一中低GI食物的猜測;第二可懷疑飲食結構中可能沒有單一的主食,但食用了混有碳水化合物的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比如用面糊裹炸的魚、蝦等,糊的量不多,但可以在脂肪蛋白吸收升高血糖前一步把血糖升高。 提問題的專員當時沒詳細問詢患者的飲食結構,所以我們針對患者血糖的情況只能做這些可能的猜測。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排除與患者的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的個體差異相關。 三、重視餐后一小時的血糖的糖友是明智之舉。 “據(jù)最近一項研究,一小時餐后血糖濃度或可預測糖耐量正常成年人以后的糖尿病患病風險?!?/p> 有一次以社區(qū)為基礎的12年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將傳統(tǒng)危險因素(包括空腹和餐后兩小時血糖濃度)校正后,餐后一小時血糖濃度是糖尿病患病風險的獨立預測因素?!?/p> 四、既然餐后一小時血糖這如此重要,為什么診斷標準是餐后兩小時的血糖? 我國僅將OGTT中的“服糖后2h靜脈血漿血糖值”作為診斷標準之一。但是,OGTT的檢測過程是這樣的:先測定空腹血糖,然后口服75g無水葡萄糖,再分別檢測服糖后一小時,兩小時的靜脈血糖。 臨床上也增加半小時、一小時甚至三小時的時間點,并同時測定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主要是為了解與血糖水平相對應的胰島素分泌狀態(tài),其實在指南里,似乎除餐后兩小時外其它三點的血糖被忽略。 也有學者認為,餐后兩小時血糖受所進食物的種類、胃腸蠕動快慢、飯后運動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某些情況下不必依據(jù)兩小時血糖,比如空腹血糖升高、一小時血糖升高以后足以得出診斷,且判別的優(yōu)勢明顯。 但是餐后兩小時的意義畢竟不容忽略: 1.容易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服糖后高血糖水平; 2.較好地反映藥物對血糖影響; 3.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服糖后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五、無論有多少種說法、多少爭議,餐后一小時血糖非常重要,尤其是妊娠糖尿病人的餐后一小時血糖。 指南中對妊娠糖友有專門的餐后一小時標準: 妊娠糖友的血糖需按以上要求達標,盡量避免低血糖發(fā)生,還要控制妊娠期間的體重增加。 六、有關研究表明,對于OGTT后餐后一小時血糖大于11.1mmol/L的人群,因為OGTT后餐后一小時血糖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腹型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存在一定相關性,應該早期干預,每半年到一年復查一次OGTT,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 七、糖友要多關注各時間點血糖的變化,餐后血糖高峰與餐前相比,最好在2-3mmol/L左右變化。 血糖波動過大,比持續(xù)高血糖帶來的危害還要大;長期危害會對糖友胰島β細胞功能造成傷害,使胰島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將來的血糖控制會更加困難;血糖波動過大會傷害血管內皮功能,長時間血管內皮功能異常,會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眼底、腎等靶器官的并發(fā)癥就容易發(fā)生。 “理想餐后一小時≤8.3mmol/L,餐后兩小時≤7.8mmol/L,餐后三小時≤6.1mmol/L”,減少并避免低血糖發(fā)生,老年人在此基礎上適當放寬。 |
|
來自: 稱泥 > 《養(yǎng)病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