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茴香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生用或鹽水炒用。 別名 蘹香《藥性論》,蘹香子《新修本草》,茴香子《開寶本草》,茴香、土茴香《本草圖經(jīng)》,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方》,谷苗香、谷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用植物志》。 圖片 產(chǎn)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 形狀鑒別 雙懸果細圓柱形,兩端略尖,有時略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至棕色,光滑無毛,頂端有圓錐形英杰棕色的花柱基,有時基部有小果柄,分果長橢圓形,背面隆起,有5條縱直棱線,接合面平坦,中內(nèi)色較深,有縱溝紋。橫切面近五角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氣特異而芳香,味微甜而辛。以粒大飽滿、黃綠色、氣味濃者為佳。 炮制 小茴香 《朱氏集驗方》:“去土石?!?nbsp; 1、《衛(wèi)生寶鑒》:“搗細用?!?nbsp; 2、《仁術(shù)便覽》:“去枝梗?!?nbsp; 3、《本草述》:“淘凈。”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梗及雜質(zhì),篩去灰屑。 炒小茴香 《博濟方》:“炒。” 1、《蘇沈良方》:“微炒?!?nbsp; 2、《本事方》:“炒令香?!?nbsp; 3、《醫(yī)學啟源》:“炒黃色,搗碎用。” 4、《本草乘雅半謁》:“隔紙焙燥?!爆F(xiàn)行,取凈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鹽制小茴香 《朱氏集驗方》:“鹽炒,去鹽?!?nbsp; 1、《仁術(shù)便覽》:“青鹽水拌炒?!?nbsp; 2、《良朋匯集》:“加鹽炒黑。”現(xiàn)行,取凈小茴香,用鹽水拌勻,吸盡后,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食鹽2kg。 制小茴香 《普濟方》:“青鹽酒炒?!?nbsp; 《醫(yī)學入門》:“酒浸一宿,取出炒黃色,搗碎。”現(xiàn)行,將大青鹽加入黃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開,投入凈小茴香,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大青鹽1.7kg,黃酒、醋及童便各6.25kg。 飲片性狀 炒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微黃色至棕黃色,具焦斑,香氣更濃。鹽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香氣更濃,略有咸味。制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具香氣,略有酒、醋氣,味微咸。貯干燥容器內(nèi),鹽小茴香、制小茴香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膀胱;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事項 1、不良反應:過敏。 2、陰虛火旺者禁服。 3、《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shù)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4、《本草述》:“若小腸、膀胱并胃腑之證患于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5、《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p> 相關(guān)配伍 1、治小腸氣疼悶,不省人事:小茴香(鹽炒)、枳殼(麩炒)各一兩,沒藥半兩。諸藥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圣惠方》) 2、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烏藥根各6g,炒香附9g。水煎服。(《江西草藥》) 3、治脅下疼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上為末。每服三錢,鹽湯調(diào)下。(《袖珍方》) 4、治腎虛腰痛,轉(zhuǎn)側(cè)不能,嗜臥疲弱者:小茴香(炒,研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 (《證治要訣》) 5、治下消小便如膏油:茴香(炒)、苦楝(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食前調(diào)服。(《濟生拔萃》) 6、治小便夜多及引飲不止:茴香不以多少,淘凈,入少鹽,炒為末,用純糯米餈一手大,臨臥炙軟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溫酒送下。(《普濟方》) 7、治遺尿:小茴香6g,桑螵蛸15g。裝入豬尿胞內(nèi),焙干研末。每次3g,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8、治潰瘍病屬虛寒者:小茴香、香附、白芷各10克,烏賊骨、炒田七粉各15克,延胡12克,大黃6克。用法:共研為細末,裝入1號空心膠囊內(nèi),每日服3次,每次用溫開水送服3粒,空腹時服。不但可止酸、止痛,而且有助于潰瘍的愈合。 9、治胃脘部、脘腹部脹痛:小茴香、枳殼各12克,臺烏藥10~12克,川厚樸8~12克,佛手8~10克,陳皮、甘草各8克。用法:加水煎成300毫升,每日分2次溫服。 10、治痛經(jīng)月經(jīng)來潮時小腹冷痛,面色蒼白無光澤,舌質(zhì)淡,苔白,疼痛處得熱則舒,疼痛嚴重者嘔吐,脈虛無力:小茴香、川芎、當歸、香附各10克,淡吳茱萸3克,姜半夏、炒白芍各12克,延胡、黨參各15克,炙甘草8克。 11、治睪丸鞘膜積液,主要表現(xiàn)為陰囊腫大,腫塊與陰囊皮膚并不粘連,且腫塊如囊樣,或經(jīng)醫(yī)院確診為睪丸鞘膜積液者:小茴香15~18克,川楝子(炒香)15克,橘核12~15克,豬苓18克,臺烏藥12克,青皮、赤芍各10克,海藻12克,蜜棗4枚。用法: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分2次服。 12、治寒疝睪丸偏墜疼痛:小茴香、柴胡各10克,荔枝核32克,青皮、赤芍各8克,延胡、川楝子(炒香)、川厚樸各12克,橘核20克,昆布 15克(先洗去鹽分),蜜棗3枚。 13、治輸尿管下段結(jié)石或膀胱結(jié)石:小茴香12~15克,臺烏藥、八月扎、虎杖各15克,雞內(nèi)金12~18克,金錢草20~30克,甘草10克。 14、治潰瘍:小茴香、香附、白芷各10克,烏賊骨、炒田七粉各15克,延胡12克,大黃6克。共研為細末,裝入1號空心膠囊內(nèi)。每日3次,每次3粒,空腹服。不但可制酸、止痛,而且有助于潰瘍的愈合。 15、治疝氣:小茴香、柴胡各10克,荔枝核32克,青皮、赤芍各8克,延胡、川楝子(炒香)、川厚樸各12克,橘核20克,昆布15克(先洗去鹽分),蜜棗3枚,加水煎至400毫升,每日分2次溫服,可連服3~5劑。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本經(jīng)》不載所出,今交、廣、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jié)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實,陰干,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nbsp; 2、《本草衍義》:“蘹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短票尽纷⑺评虾?,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fā),特異諸草?!?nbsp; 3、《救荒本草》:“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有淡黃挎葉,抪莖而生。袴葉上發(fā)生青色細葉,似細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絲發(fā)狀。袴葉間分生叉枝,梢頭開花,花頭如傘蓋,結(jié)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有線瓣。采苗葉炸熱,換水淘凈,油鹽調(diào)食。” 4、《綱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jié)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薦酒。” 5、《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胡荽結(jié)子時,極與茴香相類,《衍義》未細考老胡荽形狀,以斥《唐本》注,殊誤。但力稍緩耳。”(《醫(yī)林纂要·藥性》) 6、《本草正義》:“茴香始見于《唐本草》,據(jù)蘇頌謂結(jié)實如麥而小,青色,此今之所未見者。蘇又謂入藥多用番舶者,則今市肆之所謂八角茴香也。但八角者大辛大溫,其性最烈,瀕湖《綱目》稱其氣味辛平,必非舶來品八角茴香可知。故李亦謂結(jié)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瓝?jù)此,則《綱目》中所引古書一切主治,皆子如麥粒之茴香?!短票静荨?、馬志、大明、東垣、吳緩當皆指寧夏產(chǎn)品而言。惟李引諸方,有明言八角茴香、舶茴香者,則舶來品耳。按今肆中之大茴香,即舶來之八角者,以煮雞鴨豕肉及諸飛禽走獸,可辟腥臊氣,入藥殊不常用?!?nbsp; |
|
來自: 林以南 > 《養(yǎng)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