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博文點(diǎn)擊觀看的博友很少,我才知道是題目中“間諜”一詞壞了事。人們對間諜一詞非常反感,把四大美女與“間諜”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作者在亂彈琴!
其實(shí)“間諜”并不是貶義詞,它是中性的。從廣義上講,間諜是指從事秘密偵探工作的人,從敵對方或競爭對手那里刺探機(jī)密情報或進(jìn)行破壞活動,以此來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壞人可以使用間諜,好人也可以使用間諜。中共的熊向暉不是打入國民黨胡宗南處的間諜嗎?解放后還做到外交部副部長呢!
言歸正傳。今天談?wù)劽廊送跽丫?/strong>
對于王昭君,我是非常同情的。此前,我已寫了兩篇博文作了介紹。(即古詩詞介紹(71)與(72),如果有興趣,可以到前面去看一看。)
王昭君生于西漢末年,大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38年以平民之女的身份,被漢元帝選入宮中為宮女。
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覲漢帝,要求作漢皇的女婿。于是漢元帝將宮女王嬙作為“待招掖庭”嫁給了呼韓邪。(西漢制:婕妤{相當(dāng)于后來的貴妃}以下{還有十三個等級}各等宮女稱待招掖庭或掖庭待招).呼韓邪當(dāng)場結(jié)具了蒙漢永不爭斗的文書,并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讀作"胭支"),領(lǐng)著王昭君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另有一說是元帝這次一共送了五個宮女)。漢元帝得到了匈奴首領(lǐng)不騷擾邊境的諾言,也很開心,甚至把年號改為“竟寧”元年??上У氖?,這個好年號沒有帶給他好運(yùn),由于他荒淫過度,就在這一年的稍后日子里去世了,只活了42歲。
漢武帝時的匈奴族是何等的兇悍,為什么漢代末年,匈奴可汗會三次來朝覲漢皇,并心甘情愿地要求做漢皇的女婿呢?簡單地說,當(dāng)時匈奴發(fā)生了"五可汗?fàn)幇?的內(nèi)亂,最后剩下了呼韓邪與郅支單于對立。而元帝手下的一個將軍,陰差陽錯地把郅支單于消滅了。于是乎呼韓邪感激涕零,才演出了爭當(dāng)女婿的一幕喜劇。在匈奴內(nèi)亂初期,呼韓邪打了敗仗,逃到了漢地,成了匈奴有史以來第一個朝覲漢皇的單于。當(dāng)時的漢宣帝親自出城迎接,待遇不算不高了。
現(xiàn)在回過頭來講講王昭君?,F(xiàn)在的歷史書把王昭君的事跡寫得很詳細(xì)。昭君出塞為漢族人民獲得了近60年的和平生活;(《漢書。匈奴傳》記載曰“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shù)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可見在王昭君出塞前二十多年,匈奴與漢朝“已不見煙火之警”了)為漢族與匈奴族的民族團(tuán)結(jié)作了杰出的貢獻(xiàn);并且給匈奴帶去了中原的先進(jìn)文化和技術(shù),促進(jìn)了民族的大融合等等。正可謂"居功至偉"。
但是,正史中留下的王昭君記述,實(shí)在太少了。班固著的《漢書》中第九卷《元帝紀(jì)》中只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帝)賜單于待招掖庭王檣為閼氏.”寥寥二十多字的記載。還有《漢書》第九十四卷《匈奴傳》中有如下關(guān)于王昭君的記述:“竟寧元年,單于復(fù)入朝……單于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墻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繇n邪死,雕陶莫皋立,為復(fù)株累若鞮單于。……復(fù)株累單于復(fù)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dāng)于居次。”涉及王昭君的也只有五十來個字。
到《后漢書》時,內(nèi)容豐富多了。也在《匈奴傳》中:“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fù)為后單于閼氏焉?!?font color="#1322C6">這里有昭君自告奮勇地報名去匈奴;有漢元帝見王昭君真容后悔之不迭;有當(dāng)呼韓邪死后要下嫁給其子時,王昭君上書求歸;還有漢成帝回令給她“從胡俗”等等。加上《西京雜記》關(guān)于畫師毛延壽的摻和。就給了以后的文人大有想像的空間。
于是,兩千年來派生出王昭君各種各樣的有關(guān)傳奇,多少的騷人墨客,寫下了無數(shù)出自肺腑的詩詞作品。我想介紹歷史上最有爭議的王安石所寫的《明妃曲》。原詩共兩首:
(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fēng)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fēng)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簡單地說明一下,第一首的前半首以“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來反襯昭君的美貌,更譴責(zé)了封建帝王的好色與自欺。后半首借昭君的家人之口,勸昭君好好地生活在胡地,即使在帝王的身邊,還不是“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借漢武帝把阿嬌打入冷宮的典故,嚴(yán)厲地批判了封建嬪妃制,把矛頭直指帝王。第二首前半首是描寫昭君在匈奴的生活情況。后半首一鳴驚人地喊出“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的至理名言。一反前人只是哀怨同情或倦戀舊寵(其實(shí)沒有舊寵過,只是想返回漢地而已)的觀念,大膽地寫出既然“漢淺胡深”,而“人生貴在相知心”。提出那么為什么漢人與“胡人”不可以相知心呢?!王安石不愧為改革家,他這兩首詩充滿了進(jìn)步的思想意識。
王安石這兩首反封建道統(tǒng)的詩一發(fā)表,引起文人眾說紛云。一直延續(xù)至今。反對最起勁的是宋代的羅大經(jīng),他認(rèn)為如果只要“相知心”了,漢胡就可深交。那么“推此言也,茍心不相知,臣可以叛其君,妻可以棄其夫乎?其視樂天所作,蓋天淵懸絕也?!彼姆磫?,連起碼的邏輯都不通,可笑。只是他這里提到的樂天所作是什么呢?怎么會是“天淵懸絕呢”?
他說的是唐代白居易詠王昭君的詩。全詩是這樣的:
滿面胡沙滿鬢風(fēng),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這是白居易十七歲時寫的。詩人借王昭君的口說:皇帝如問起妾的模樣,請不要說已不如在漢宮時了。也就是表示她迫切盼望漢成帝“黃金何日贖蛾眉”。白居易這首充滿了封建倫理道德。我也認(rèn)為這詩的立意,正如羅大經(jīng)所說的與王安石詩有“天淵懸絕”,不過是應(yīng)倒過來看而已。
最后想總結(jié)一下,“昭君出塞”已被歷史打上了“愛國”“為民族大團(tuán)結(ji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等深深的logo。這是任何人都反對不了的。對于王昭君的一生際遇,我從小就深深的同情與佩服。但是從“間諜”(再強(qiáng)調(diào)一下,是中性的)的概念來說,王昭君受漢元帝的派遣,“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這就不得不算上半個“間諜”吧。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