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溯漠,獨(dú)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出塞指王昭君遠(yuǎn)嫁匈奴的歷史事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元帝時改稱“ 明君”或“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jié)好,曾三次進(jìn)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她因出塞遠(yuǎn)嫁至漠北的匈奴,為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珊之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對進(jìn)一步發(fā)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tuán)結(jié)友好關(guān)系作出了貢獻(xiàn),而名垂史冊,留芳千古。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dá)半個世紀(jì)。后來也有根據(jù)這個故事創(chuàng)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shù)作品。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span> 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尋到“良家子”三個字,作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據(jù)史書記載,非“醫(yī)、巫、商賈、百工”低賤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間水色之中,在父母長幼,關(guān)愛憐惜之下,不慮家中有無,得以保養(yǎng)容顏,精通曲藝,氣質(zhì)高雅,嬌美脫俗。 《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不多,僅僅不足150字。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元帝時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元帝答應(yīng)呼韓邪單于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xiàn)了匈奴人民向往和平愿望,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昭君去世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dāng)云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xù)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昭君出塞六十年,“邊成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jié)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yuǎn)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