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難過。我十多年前參加夏令營認識的一個朋友,被診斷出了乳腺癌。 她說,不想告訴父母。 我問:是怕他們傷心嗎? 她說,是怕他們讓我傷心。 我很吃驚,問她為什么。 她說,因為父母知道這事后的第一反應,是數(shù)落我:叫你平時別熬夜、叫你別吃垃圾食品,你不聽,現(xiàn)在倒霉了吧?雖然知道父母這樣說,是出于關切,但還是會覺得,已經(jīng)夠傷心了,你們還要補上一刀。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安慰她。癌癥,可能意味著生離死別,電話這頭的她寧愿告訴一個普通朋友,也不愿意讓父母知道。 她讓我想起那些對父母屏蔽自己朋友圈的人。 小A喜歡人像攝影,把作品發(fā)在朋友圈。爸爸說,不好好考公務員,搞那些烏煙瘴氣的干什么。 小C在學校被欺負,爸爸說,你肯定哪兒招人討厭了,不然人家怎么專挑你欺負。 小Z的高中數(shù)學男老師,喜歡晚自習時撫摸班上女生的頭發(fā),她回家告訴父母。媽媽說,誰讓你打耳洞,這么花枝招展,一看心思就沒在學習上。 我相信小A,小C,小Z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他們不知不覺犯了兩個錯: 1. 迫不及待要當孩子的差評師 2. 急著解決問題,不懂解決情緒 自從兩年前做了媽媽,我發(fā)現(xiàn)初為父母的心情,很像個救火員。 娃剛生下來,美國的產(chǎn)房空調足,娃冷得哭,趕緊讓護士拿一條加熱的毛毯包著娃;娃脹氣,哭得漲紅臉,趕緊想方設法給她拍嗝;一開始我母乳不太足,娃餓得直哭,我拼命喝湯,一小時一喂,總算實現(xiàn)了純母乳喂養(yǎng)。 在一次次“救火”的過程中,我們建立起了做父母的自信。 而孩子一歲后,我逐漸發(fā)現(xiàn),父母的角色不該再是救火員了。因為除了吃喝拉撒,孩子有了更多高級的需求,他們有了更復雜的情緒,甚至有了社會關系的萌芽。他們更需要被理解,被贊美,被接納,被認可。 但有的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的救火員,從沒從新手父母的角色中抽離出來。 孩子考砸了,他們說,趕緊分析分析原因,報個補習班。 孩子失戀了,他們說,早告訴你那個男的不是好東西,讓你不聽。 孩子決定辭職去旅行,他們捉急了:隔壁老王的兒子做到總監(jiān)了還天天加班,你瞎折騰個啥。 于是,就有了那些對父母屏蔽朋友圈的成年人。 紀伯倫寫過,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摘自紀伯倫《孩子》冰心譯本) 雖然我也想當蘇寶一輩子的救火員,但我知道,她是獨立的人,終將會有自己的小宇宙。我喜歡莫奈梵高古典樂,她可能會偏好安迪沃荷重金屬。 孩子人生中將遇到很多岔路口,要靠她自己去選擇,取舍,并且承擔相應的后果,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幫不上忙。父母要做的只是在生命早期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將來他們才會少走一些彎路。 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走了彎路,回家對你傾訴時,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的父母,才能獲得孩子長遠的信任。 當我們決定不再做孩子的救火員,信任的看著他漸行漸遠,也是完成了自己作為父母而成長的使命。 下次我的孩子如果摔破了膝蓋,眼淚汪汪的跑向我時,我不再會心急火燎的問她“怎么摔的?”,而是先給她一分鐘的擁抱,讓她知道,我在。 因為一萬句我?guī)湍?,不如一句我懂你?/p>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