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的不同,分別將眼前昏黑,頭運旋轉(zhuǎn)者,稱眩暈;胸滿,心煩等為主者,稱郁證;夏季疲乏無力,汗多,頭暈者,稱傷暑。 辨證論治 (一) 肝郁化火,風陽上擾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心煩,口苦咽干,時而嘆氣,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舒肝理氣,平肝瀉火。 方藥:四逆桑菊湯。 菊花10克 桑葉10克 鉤藤10克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枳殼10克 白蒺藜10克 梔子10克 薄荷3克。 加減: 五心煩熱,宜丹梔逍遙散。 (二) 氣虛,清陽不升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平臥或頭低足高位時頭暈減輕,站立時頭暈加重,勞累時頭暈亦加重,休息后頭暈減輕,舌苔白,脈虛大或虛緩。 治法:益氣升陽。 方藥:補中益氣湯。 黃芪15克 白術9克 黨參10克 當歸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陳皮9克 生姜三片 大棗五個 甘草6克。 加減: 腰酸痛,加六味地黃丸3口苦口干,宜改用益氣聰明湯。 (三) 肝腎陰虛,陰虛陽亢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頭脹,腰酸腰痛,夜間口干,舌苔薄白,脈沉細小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佐以平肝。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生地24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桑葉10克 黑芝麻10克。 (四) 暑濕外客證 臨床表現(xiàn):夏秋之交,頭重頭痛,腰脊沉重酸痛,微有寒熱,苔白,脈浮緩。 治法:祛濕化暑。 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 羌活3克 獨活3克 藁本1.5克 防風1.5克 甘草1.5克 川芎1.5克 薄荷1.5克 蔓荊子2克 菊花6克 (五) 暑熱傷氣證 臨床表現(xiàn):夏季頭暈頭重,疲乏無力,汗多,口渴,微有發(fā)熱,舌苔白,脈虛大或濡緩。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祛暑。 方藥:清暑益氣湯加減。 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甘草6克 當歸1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神曲10克 黃柏10克 葛根15克 蒼術10克 白術10克 升麻6克 澤瀉10克 生姜三片 大棗五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辨證 1. 須注意虛實寒熱:本病既有虛,也有實;既有寒,又有熱,不可單純認 為是虛證。 2. 注意概念的混淆:不可將清陽不升誤認為低血壓病。 (二)論治 1.補中益氣湯的適應證: 補中益氣湯只適用于清陽不升的低血壓,不適用于所有的低血壓病。 2.注意辨證論治: 肝火上沖者,治宜清瀉肝火;肝郁氣滯者,治宜舒肝理氣;六淫所致者,注意驅(qū)邪。朱進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