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詞特別火:工匠。但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提到工匠精神,第一個想到的卻是日本。但其實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在中國,從我們的銅質(zhì)武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瓷質(zhì)器皿中的任何一項拿出來,都可以稱之為世界奇跡。 早在18世紀,法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被中國絕美的建筑迷住,從而全身心的研究起中國的木質(zhì)建筑來,繼而寫下《論中國建筑》。不過可惜的是此傳道士并不出名,這本書雖然留下了,但是他卻無從考證了。 而中國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個外國人就能夠研究透徹的。在兩三百年后的今天,就算是著作等身、鶴發(fā)童顏的建筑學專家,在用建筑這么大氣的名字時,也會反復斟酌。所以這本書在國內(nèi)經(jīng)過翻譯時,換了一個更為切合的名字:《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 這位法國傳教士,不僅領略到中國建筑之美 ,而且還能夠從中讀到中國建筑和政治的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國還是分三六九等的。 在建筑方面就能夠體現(xiàn)的非常清楚,不是體現(xiàn)在家里的財政狀況,而是取決于政治狀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照壁。 上層社會的照屏(民間木照壁) 官員家的照壁 王公大人家的照壁 小衙門前的照壁 大衙門前的照壁 律法對住宅作出了三個方面的限制:庭院的數(shù)量、建筑的高度、長度和深度,以及屋頂?shù)男螤?。這樣只要看一個人的住宅是怎樣的形狀,就可以確定他是什么樣的社會身份。 但建筑是固定的,隨著升遷、貶謫不能及時體現(xiàn)出來,所以都在照壁上下了功夫。這便有了照壁和圖案的多樣性。 這位傳教士,除了從外部了解中國建筑,還從內(nèi)部深入地做了剖析。一般人家的住宅、文人宅邸、園林內(nèi)的宅子、皇宮里的獨立大殿、皇宮里的獨立樓閣以及這些宅子的內(nèi)廳等等他都做了詳細的了解。 一般人家的住宅 衛(wèi)生間、廚房、孩子的臥室都在兩側(cè)的廂房里, 共同圍成院子。 文人宅邸 園林內(nèi)的宅子 皇宮里的獨立大殿 皇宮里的獨立樓閣 富裕人家的偏廳 爵爺貝勒的議事廳 畫面深處的臺子叫寶座,是象征韃靼人權力的座位,坐時要盤腿。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禮儀的要求,王爺貝勒不會坐在寶座上,而是坐在臺子上,讓他以友相待的人坐在自己旁邊,或者在自己對面賜椅坐,這是一種禮遇,賞賜凳坐也是一種恩榮,只有在對待平民時才會讓對方站著甚至在對方進出時自己也不站起來,要么就故意懲罰或侮辱來者。 除此之外,他還試圖剖析了中國建筑的步驟: 譬如如何建造一座中式的亭子。 此外,從書中我們還能讀到他對于中國建筑的社會性思考: “從王宮大人家門口的照壁,可以看出他的官階,一般的普通人家只有木質(zhì)的屏風?!?/span> “中國人對自然山水有著高超的模仿能力,他們用亭子裝飾池塘,用小橋點綴流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