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痛 癥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局限性疼痛,臨床以足跟部疼痛為主癥,往往久行和久立及受涼后加重,休息與得暖后減輕,好發(fā)生于中老年人。多因肝腎虧虛,筋骨萎軟,復感風寒濕邪侵襲,或外傷,或勞損等所致。 1.活血化瘀治跟痛癥 ◎ 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地黃10克,白芍10克,桃仁6克,紅花6 克,雞血藤12 克,蘇木12 克。水煎服,每日1劑。功效:活血祛瘀,舒筋壯骨。 ◎ 骨碎補、山甲珠、川續(xù)斷、桃仁、紅花、川楝子、土鱉蟲、甘草各30克,蜈蚣30條。跟骨刺加川牛膝,隨證加減。以上藥物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2~3次口服。[隨吉東.黑龍江中醫(yī)藥,1997(4): 2.化骨健步酒治足跟痛 ◎ 炒杜仲、懷牛膝、當歸尾、醋延胡索、紅花、威靈仙、玄參各30克,甲珠15克,木瓜15克,雞血藤30克,燒酒1 500毫升。將中藥入燒酒中浸泡1周后,每次1盅,每日2次飲用,屢治屢驗。[董平.新中醫(yī),1991(2):19] 3.除痹通絡湯治跟痛癥 ◎ 制川烏15 克,石南藤、白芷各30 克,桃仁12 克,川芎15克,全蝎10克(另包研細末沖服),烏梢蛇20 克,伸筋草30 克,五加皮15克,巴戟天12克,仙茅10克。 [加減]寒邪重者加附片、桂枝各10克;轉(zhuǎn)筋加木瓜15 克,甘草40 克;伴麻木者加熟地黃15 克,當歸12克,何首烏15 克;脹痛加薏苡仁40 克,延胡索12 克,澤瀉15克;口渴加知母10克,花粉12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2周為1個療程。功效:祛風濕、通經(jīng)絡、益肝腎、除痹痛。 4.祛風蠲痹湯治足跟痛 ◎ 黃芪30 克,補骨脂15 克,附子15 克,細辛10 克,當歸30 克,白芍30 克,桃仁15 克,紅花10克,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獨活15克,虎杖15 克,炒地龍15 克。每日1劑,將頭煎與二煎的藥汁共300 毫升混合,分早、晚各溫服一半。功效:祛風活血、蠲痹通絡。 5.強骨湯治老年人跟痛癥 ◎ 強骨湯:熟地黃、山茱萸、桑寄生、木瓜各12克,山藥25克,牛膝9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上方每日1劑,加水煎煮2次混合,分2次服用。適用于老年人足跟痛。[河南中醫(yī),1989,9 (3):42] 6.跟痛湯足跟骨刺痛 ◎ 熟地黃30克,木瓜18克,薏苡仁、牛膝各15克,當歸、川芎、五加皮各12克,木通、穿山甲各10克。將上藥加水煎煮2次,取藥汁混合,分2次飲服,每日1劑,2周1個療程。服藥期間不加理療、針灸等。偏腎陰虛加生地黃、龜甲;偏腎陽虛加肉桂、山茱萸;偏血虛加丹參、阿膠;損傷引起者加蘇木、續(xù)斷;兼風濕者加羌活、防風、威靈仙。適用于足跟骨刺。(陳秀琴《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選》) 7.補益肝腎治足跟痛 ◎ 獨活寄生湯:獨活9 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細辛6克,秦艽6 克,茯苓6克,肉桂6 克,防風6克,川芎6克,人參6克,甘草6克,當歸6 克,芍藥6克,干地黃6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功效:祛風濕、益肝腎、補氣血、止痹痛。 ◎ 益腎活血湯:熟地黃25 克,山藥12 克,懷牛膝10 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 克,枸杞子12克,川芎9克,獨活10克,桃仁10 克,海桐皮12 克,菟絲子12 克。加減:腎陰虛者加女貞子12 克,龜甲10 克;腎陽虛者加制附子4克,補骨脂10 克。上方頭煎加水500 毫升,煎至200毫升;二煎藥渣加水300 毫升,煎至150 毫升。兩煎混合,早、晚分服。功效:補益肝腎、活血通絡。 ◎ 熟地黃15克,淮山藥12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菟絲子12克,肉桂4. 5克(后下),當歸12克,制附子9克(先煎),鹿角膠9克(烊沖),懷牛膝12克,煎服。適用于腎氣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產(chǎn)后腰痛、足跟痛。 8.緩急止痛治跟痛癥 ◎ 芍藥甘草湯:生白芍、炒白芍各30克,炒赤芍30克,生甘草、炙甘草各30克。證情重者加玄胡30克;舌質(zhì)有瘀者加川牛膝30克;舌苔白膩有濕者加木瓜30克;年齡大,體弱者加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上藥加水適量,煎熬3次,共取藥液約1 000毫升,兌勻后分4次一晝夜溫服完。[王耀東,等.河南中醫(yī),1992(3):30] ◎ 白芍30克,威靈仙、當歸、木瓜各15克,五加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陳平驗方) 9.中藥熏洗治跟痛癥 ◎ 威靈仙90克。水醋各半,水煎燙洗患側(cè)足跟。 ◎ 夏枯草50克,食醋1 000毫升備用。將草放入醋中浸泡1~2小時,然后煮沸15分鐘,倒入盆內(nèi)先熏患處,待稍冷后,把腳跟浸入藥液中1~2小時,每晚1次,每劑可用2日,6~8日即愈。 ◎ 用陳醋1 000毫升,加熱至足可浸入的溫度。每日浸50~60分鐘。醋溫下降后應再次加熱,一般浸10~15日,足跟痛開始逐漸減輕,連續(xù)浸1~2個月,可望恢復。 ◎ 制川烏、制草烏、宣木瓜、藏紅花各30克。上藥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趁熱先薰后洗,最后浸泡。每日1劑,用2~3次。具有溫經(jīng)散寒,化瘀止痛之功效,用于風寒阻絡和氣血瘀阻型足跟痛。(《中醫(yī)外治方藥手冊》) ◎ 透骨草、雞血藤各30克,荊芥、威靈仙、牛膝、白芷各15克。水煎熏洗。每日1次,1劑用3日。功效:溫經(jīng)通絡,化瘀消散。適用于足跟骨刺,疼痛不能久立,無紅腫。 ◎ 白芷、白術(shù)、防風各10克,醋100毫升。水煎熏洗。功效:祛風活絡止痛,適用于跟骨骨刺。 ◎ 威靈仙100克,川烏、草烏各30克,紅花20克,天南星30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30克,細辛15克,蒼耳子30克上藥加入老陳醋1 500毫升,浸泡1周后使用。先將醋倒入盆內(nèi),加溫至60℃左右,將患足放入盆內(nèi)浸泡1小時,每日2次。用后仍將醋倒回盆內(nèi)繼續(xù)浸泡。醋量減少,應予補充。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適用于寒濕痹阻之足跟痛?!秾嵱弥嗅t(yī)風濕病學》 ◎ 艾葉、蛇床子30克,川牛膝30克,硫黃15克。加水2 500毫升煎沸后熏泡患足,每次半小時,早、晚各1次。然后除去足跟部角質(zhì)老化的皮膚,再將五靈脂0.3克,置于麝香壯骨膏中心點上,貼在壓痛點最明顯處,2日1換。 ◎ 防風、防己、獨活、牛膝、木瓜、威靈仙、莪術(shù)、桃仁各12克。將上述藥物煎水,以旺火將其煮沸10分鐘,揭蓋將患足跟部置于罐口上方,使蒸汽持續(xù)熏蒸足跟部,同時以手反復推、捏、揉、按患足跟部,至足跟部皮膚潮紅后,停止熏蒸,再以藥渣沖水繼續(xù)浸泡患足,持續(xù)揉捏足跟部。 ◎ 威靈仙60克,烏梅、石菖蒲各30克,艾葉、獨活、羌活、蜀羊泉各20克,紅花15克。上藥用食醋500毫升浸泡片刻,再加清水2 500毫升煎煮,沸后倒入小盆中,趁熱以布蓋腳熏之,至藥水不燙手時,再將足跟浸泡30分鐘,拭干后以拇指用力按摩患處1分鐘。每日1次,每劑可連用8次。功效:祛濕散寒、溫經(jīng)通絡。適用于跟骨骨刺。[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2(1期)] ◎ 透骨草、路路通、尋骨風各30克,三棱、蒼術(shù)、獨活各20克,細辛、生川烏、生草烏各15克。將上藥裝入紗布袋內(nèi),置水中煮沸30分鐘后,倒入盆中,將患足置于藥液上熏蒸。為防蒸氣放散,上面可蓋以布巾。待藥液溫度降至約50℃時,再將患足置于盆中浸洗,并用手不停地搓揉30分鐘。每日熏洗2次,每劑藥可用2日。功效:溫經(jīng)活血止痛。適用于跟骨骨刺、跟骨結(jié)節(jié)滑囊炎、跟部脂肪墊炎、跖腱膜炎等所致足痛癥。[江蘇中醫(yī),1988(10)] ◎ 透骨草12克,紅花、白芷、伸筋草各6克,五加皮、川芎、海桐皮、雞血藤、赤芍各9克。上藥放入鍋內(nèi),加滿水煮沸,取藥液先熏后洗。待藥液溫熱時泡洗足跟部。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鐘。功效:祛風驅(qū)濕,舒筋活絡。適用于跟骨骨質(zhì)增生、勞損、腎虛、濕熱等所致足跟痛。(武漢市第四醫(yī)院.醫(yī)學資料選編,1983) ◎ 大黃、黃柏、威靈仙、獨活、牛膝、透骨草各30克,芒硝50克,山西陳醋或保寧醋250毫升。將上前6味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冷水約3 000毫升,煎沸30分鐘后取出藥包,把藥液倒入盆內(nèi),加入芒硝、醋,攪勻。先以熱氣熏蒸,再用毛巾蘸藥液熱敷痛處,待液溫降至50~60℃時,將患足放入盆內(nèi)浸洗。若藥液變涼可加熱再洗。每次洗約1小時,每日1~2次。次日,仍用原藥液加熱后熏洗。冬天1劑可用5~6日,春、秋可用3~4日,夏天則只可用2日。功效:活血祛瘀、軟堅散結(jié)、除濕通絡、消炎退腫。適用跟骨骨質(zhì)增生等所致足跟痛癥。[劉馳,等.中國骨傷,1991(2):36] ◎ 威靈消痛散:威靈仙90克,防風、當歸、土鱉蟲、川續(xù)斷、狗脊各45克,乳香、沒藥、五靈脂各30克,上藥共研成粗末。每次取藥末135克,加陳醋1 500毫升浸泡半日,煎至藥液1 000毫升左右。局部先用溫水洗凈,再用藥液熏洗、浸泡,每次1小時,每日1次。次日藥液加溫再洗,連用5日后棄去。若藥液因煎熬加溫而耗損,不夠浸泡足跟者,可續(xù)加陳醋適量。本法1個月為1個療程,間隔10日后再行下1個療程。1~3個療程后停藥觀察,統(tǒng)計療效。治療期間不配用任何內(nèi)服藥。[李巖,等.四川中醫(yī),1994(10):37] 10.鞋墊法治跟痛癥 ◎ 當歸20克,川芎、乳香、梔子各15克。上述藥物研末,撒入棉紗布間,縫制成合適的鞋墊數(shù)只,每日1只鞋墊,交替使用,1個月為1個療程。功效:活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足跟痛。[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88(3):22] ◎ 川芎45克。上藥研細面,分裝在用薄布縫制的布袋內(nèi),每袋裝15克左右。將藥袋放在鞋里,直接與痛處接觸,每次用藥1袋,每日換藥1次,3個藥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曬干后仍可使用。一般7日后即可收效,20日后疼痛消失。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適用于跟骨骨刺。[四川中醫(yī),1989(3):40] ◎ 芥末3~5克,川芎粉30克。將川芎研成極細末,加入芥末,裝入布袋內(nèi),把小布袋墊入鞋內(nèi)。每周更換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功能溫陽,活血,止痛。 ◎ 當歸、威靈仙各30克,川芎、乳香、沒藥、梔子各15克。諸藥烘干研為極細末,每次取15克藥末裝入縫好的小布袋內(nèi)(布袋大小與足跟大小略同),放入足后跟疼痛處,然后再穿好襪子。隔日換藥1次,1周為1個療程,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 ◎ 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牛膝、地龍、杜仲各2克。準備棉紗布,自制5厘米×5厘米大小的紗袋,將上述藥物與適量冰片共研粉末,裝入備好的紗布袋內(nèi),墊于患足的足跟部位,以活血消瘀、行氣散結(jié),達到止痛的目的。 ◎ 消瘀止痛散:當歸20克,川芎、乳香、沒藥、梔子各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用,取藥散適量放在白紙上,藥粉面積根據(jù)足跟大小,厚約0.5厘米,然后放在熱水杯上加溫加壓后使藥末成片狀,置患足跟或?qū)⑺幏垩b入布袋內(nèi)置患處,穿好襪子。功效:消瘀止痛。適用于跟骨骨刺。[白忠仁.中藥治療跟骨骨刺37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88,4(3):22] 11.川烏散外敷治足跟骨刺痛 ◎ 川烏30克(以生者為優(yōu)),白酒適量。將川烏研細末加白酒調(diào)成糊狀,晚上睡覺前用溫水將腳洗凈,把藥平攤足跟疼痛處,外以塑料紙包好,此為一足跟用量。一般連續(xù)用藥2~3次,每次用藥1整天,疼痛即可消失。但此方重在止痛,病去即止,不可久用。適用于足跟骨刺疼痛。[山東中醫(yī)雜志,1987(6):42] 12.草川散外敷治足跟痛 ◎ 制草烏、川芎各50克。共研細粉,混合后,放置瓶內(nèi)備用。每晚睡前用白酒調(diào)上藥粉10克(大約1湯勺)成糊狀(以不稀,不流出為度),均勻攤在紗布上貼痛處。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功效:活血通絡。適用于足跟痛。[陜西中醫(yī),1987(4):171] 13.仙人掌外敷治足跟痛 ◎ 先將仙人掌兩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于足跟部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后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的一面放在熱鍋內(nèi)烘3~4分鐘,待烘熱后敷于患處,一般于晚上敷貼。在治療期間穿布底鞋為宜,適當活動,使氣血經(jīng)脈暢通。功效: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適用于足跟痛。[張維林.陜西中醫(yī),1987(8):365] 14.草藥外敷治足跟痛 ◎ 鮮蒼耳草葉、鮮夏枯草各等量,共搗爛敷患處,每日1次。 ◎ 鮮川楝葉50克,紅糖適量。將楝葉與紅糖混合搗絨成膏狀,每晚外敷足跟,天明去藥或24小時更換1次,連續(xù)外敷2~3次。冬季無楝葉時,可取楝樹內(nèi)層皮和紅糖搗敷,療效更佳。功效:益氣活血止痛。適用于足跟痛。(《當代中醫(yī)外治精華》) ◎ 透骨草、老鶴草、尋骨風、青蒿、獨活、乳香、沒藥、血竭各20克,上藥加水煎煮后過濾藥液,趁熱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鐘。10日為1個療程。 15.治足跟骨刺痛外敷精選方 ◎ 川烏、草烏、獨活、紅花、桃仁、威靈仙、樟腦各30克,當歸尾、生大黃、細辛各20克,白芥子50克。共研細末,取適量以醋調(diào),攤于紗布上,用患足跟部踩擦壓摩。每次10分鐘,每日數(shù)次,1個月為1個療程。功效:活血化瘀,溫經(jīng)止痛。適用于各型跟骨骨刺。(《常見病簡易療法手冊》) ◎ 當歸20克,川芎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梔子15克。上藥共研成細末備用。將藥粉放在白紙上,藥粉面積按足跟大小,厚約0. 5厘米,然后放在熱水杯上加溫加壓后藥粉呈片狀再放在患足跟,或?qū)⑺幏垩b入布袋內(nèi)放于患處,穿好襪子。功效:活血通絡。適用于跟骨骨刺。[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88(3):10] ◎ 三生散: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各等量。共研細末,過篩儲瓶密封備用。外用,取三生散適量,用雞蛋清調(diào)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需臥床休息?;蛴煤诟嗨帲ㄈ玺~石脂、金不換膏藥、狗皮膏藥、凡士林等)在火上烤化,摻入1.5~2.0克三生散于膏藥內(nèi)調(diào)勻,趁熱貼患處,外加繃帶或膠布固定,穿好鞋襪即可行走。每5~7日換藥1次,此法較常用。功效:溫化寒痰,燥濕散結(jié)。適用于足跟痛。[海松筠,新中醫(yī),1987(10):34] ◎ 跟骨骨刺散:姜黃12克,赤芍12克,穿山甲6克,梔子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上藥共研細末,儲瓶備用。外用,取本散適量,用醋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外用塑料薄膜包扎固定。夜敷日除,藥干加醋潤之,每料可連敷3夜,1個月為1個療程。功效:活血,軟堅,止痛。適用于跟骨骨刺。[龍禮華.廣西中醫(yī)藥,1985(6):32] ◎ 生川烏、生天南星、生半夏、細辛各等份,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每日更換1次;亦可將藥粉摻入凡士林或烘軟的黑膏藥中混勻,趁熱敷患處,包扎固定,3~5日更換1次。 16.浸漬法治骨質(zhì)增生之足跟痛 ◎ 米醋1 000毫升,加熱后趁熱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鐘。一般選擇兩份交替進行,以保持一定的溫度。10日為1個療程。 ◎ 透骨草、老鶴草、尋骨風、青蒿、獨活、乳香、沒藥、血竭各20克,上藥加水煎煮后過濾藥液,趁熱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鐘。10日為1個療程。 ◎ 艾葉、蛇床子、川牛膝各30克,硫黃15克。上藥加水煎煮后過濾藥液,趁熱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鐘。10日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足跟痛患者宜穿平跟軟底鞋,盡量減少站立及行走時間,走路要注意安全,避免足部受傷,導致病痛加重。跟痛劇烈者,可配制海綿鞋墊,或在鞋墊接觸足跟痛點處,將鞋墊挖一圓洞,以減少站立、行走承重時對局部的壓力和摩擦,可緩解癥狀,利于跟痛康復。 作者:譚洪福、王惟恒、馬新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