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春聯(lián) 過年了,火紅的春聯(lián)貼在門上、樹上、水井上、糧食囤上、車子上,整個村子的年味兒頓時就燃燒起來了。 小時候,村里會寫春聯(lián)的不多,準(zhǔn)確的說寫得漂亮的不多,每到臨近春節(jié),左鄰右舍都端著墨水,拿著紅紙就上門求字了。 有時候能寫上半個村子的,白天黑夜的也得寫上好幾天,農(nóng)村人相互幫忙并不需要報酬,不過能為鄉(xiāng)親們服務(wù),心里樂呵著呢。 看看現(xiàn)在吧,農(nóng)村人誰還請人寫字兒呀,到集上買一套現(xiàn)成的,雖說是機(jī)器印刷的,便宜,貼出來還不是一樣嗎! 可是,能一樣嗎,機(jī)印的和手寫的怎么看怎么少了一些氣氛。 按現(xiàn)在農(nóng)村人的說法,不就過個年嘛,講究那么多干嘛,差不多就行了。 二、拜年 農(nóng)村人的禮節(jié)還是比較重的,大年初一早早地起床,一般四五點(diǎn)鐘就起床了,吃幾口饅頭,代表新的一年里都有勁兒,在吃些餃子,這是規(guī)矩。 然后穿上新衣,帶上笑容,先去給父母長輩拜年。 之后,再去給左鄰右舍的長輩拜年,天剛蒙蒙亮,村里的大人孩子成群成群的亂碰頭,過年了,大家打個招呼,互道新年好,再聊聊過去未來,笑聲點(diǎn)亮了睡眼惺忪的太陽。 去鄰居家拜年,特別是家中有遺像的,那是要真跪下磕頭的,健在的人,也就是說些祝福的話,互致問候而已。 這種可以熱鬧整個早晨的場景是越來越少見了,就是有,也只是一些上了歲數(shù)的中老年人,還堅守著過往的禮節(jié)。 年輕人是不買賬了,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過年方式,三十晚上不是打了一宿的牌,就是看了大半宿的電視,一覺睡到大天光,又找人聚會打牌娛樂去了。 三、走親戚 走親戚是過完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我們這里的規(guī)矩是,初二去舅家拜年;初三去岳父家;初四、初五去姑媽或姨媽家;初六去一些遠(yuǎn)親家。 鄉(xiāng)村的道路上,每天走親戚的人川流不息,每天也能看到喝醉了的人,東倒西歪的樣子滑稽極了,有些干脆倒在了路邊,引起一群看熱鬧的孩子。 當(dāng)然,每個地方的風(fēng)俗不一樣,走親戚的順序也是不同的。 親戚多的,可以走到年初十這才算完,小時候農(nóng)村還不富裕,孩子們走親戚出門之前,父母都千叮嚀萬囑咐,到親戚家千萬別吃紅燒肉(飯桌上的一道主菜)。 不是說紅燒肉不好吃,也不是不能吃,而是那個時候不富裕,農(nóng)村人普遍買的肉不多,做一兩碗肉能從頭到尾招待客人,到最后依然是原封不動,貌似這已形成了潛規(guī)則。 現(xiàn)在是大不同了,農(nóng)村人飯桌上的雞魚肉蛋豐富起來了,人們反而不想吃了,都開始吃素、吃新鮮。 如今走親戚再也不用拎著麻竹籃子,下面放些白面饅頭,上面放幾包果子以及麻花,再蓋一條大毛巾的樣子了,這樣已經(jīng)落伍了。 鄉(xiāng)間小賣部現(xiàn)成的酸奶、牛奶、復(fù)合奶,餅干、瓜子、火腿腸,想買哪一種就買哪一種,開著車,不到初四,親戚就走完了。 有時候一天能走好幾家,東西一扔就走了,飯也不吃,這個春節(jié),也算是草草的過完了。 四、拾炮 我不知道全國的小伙伴們可干過這事兒,但在我們當(dāng)?shù)?,這是兒時一道不可磨滅的記憶。 小時候,年三十晚上不像現(xiàn)在有電視看,吃完飯,小朋友就早早地睡了,凌晨時分吧,都主動從被窩里爬起來了。 穿上新衣,屁顛屁顛就跑出去了,此時新年的鞭炮聲噼里啪啦的開始響起來了。 這時候跑出去可不是給別人拜年,而是去拾炮,小伙伴們像不約而同似的,紛紛走出家門,成群結(jié)伴,豎起耳朵聽哪家開始放鞭炮了,像風(fēng)一般的奔跑過去。 等鞭炮響完,小伙伴們一擁而上,用手電筒找地上啞火的鞭炮。 每個村里都有幾戶有錢的人家,過年買的都是大盤的鞭炮,小朋友們早就打聽清楚了,早早的就守在他們家的門前,一直等到主人在夜空里扯開鞭炮,點(diǎn)燃炮捻為止。 http://look.#/detail?url=http%3A%2F%2Fzm.news.so.com%2F45b47b04c3b7700f5aafcd359275e827&check=0d3bf061eb39e895&uid=d5d2c1a50984a44ca3fd1a69ec3414ed&sign=pcta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