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qū)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chǎn)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家譜由官修變?yōu)樗叫蓿泝?nèi)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qū)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shù)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后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xiàn)家譜。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分”。即在同一輩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qū)別。如某一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志”、“永仁”、“永貴”。如此,在族譜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謚稱并加上 “公”字,以示區(qū)別,排輩份除少數(shù)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nóng)村??梢姷竭@樣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發(fā)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qū)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