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06:28 【第33天】 依靠手機(jī)和網(wǎng)絡(luò)的普及,拜訪朋友卻沒能遇到,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小概率事件。人們往往會提前和對方商議好時間、地點,而這也是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需求。 然而在古代,沒有便捷的通訊工具聯(lián)系,訪友人不遇是非常常見的。年少時的李白,曾在戴天山尋一名道士,結(jié)果也是“不遇”,只能“愁倚兩三松”。失落之余,他寫下了這首清新卻內(nèi)含憂愁的五律。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備注:“露濃”一作“雨濃”。 【詩君授業(yè)】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萇楚。 這首詩是李白早年作品,傳說李白早年曾在此戴天山(大匡山)中學(xué)習(xí)。從本詩的風(fēng)格看,此詩與他后期汪洋恣肆、奇幻想象的詩風(fēng)十分不同,顯得清新曉暢。 此詩為五言律詩,與很多詩人在五言律詩寫法上的不同,在于這首詩前六句都在寫景,最后一聯(lián)才轉(zhuǎn)為抒情,顯得很別致。抒情只用了“愁倚兩三松”一句,而且讀來倒也不覺率爾,可見前面所寫之景已蘊含最后所發(fā)之情。 全詩有聲有色,包括犬吠、水聲、花露、樹深、鹿影、竹叢、霧靄、飛泉、碧峰等等,卻又寂靜無比,大有王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緩緩帶人走入一種隱隱淡淡的失落情緒之中,最后倏然結(jié)尾,恰到好處。 關(guān)于標(biāo)題,此類寫景敘事并順帶抒情的詩,類似的標(biāo)題是很常見的,比如賈島《尋隱者不遇》,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等等,意思都是較為明白的。 【傳道解惑】 詩寶 詩君,題目是《尋戴天山道士不遇》,為什么詩中沒有說不遇,也沒有提到道士呢? 詩君 這就是這首詩的含蓄之美所在。比如第四句“溪午不聞鐘”,“不聞鐘”說明道觀無人,似已昭示“不遇”之果。 清代吳大受《詩筏》則稱:“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可謂切中肯綮。 詩寶 霧靄不應(yīng)該是白色的嗎,這里為什么是青靄呢? 詩君 我們知道竹子是綠色的,霧靄在視覺上應(yīng)該是白色的,但是因為在深山之中,霧氣的背景是蒼翠的山色,所以作者的第一直覺變成了“青靄”。 聽說頸聯(lián)中“分”和“掛”兩個字用的比較好。 詩君 是的?!胺帧?、“掛”兩字非常傳神,“分”字本有“劃分”、“分開”之意,“青靄”表明竹子與霧靄仿佛變成了一色,“分”字有意說明這兩者不是同一物,也強(qiáng)調(diào)了兩者融為一體的直觀感受。 至于“飛泉掛碧峰”,“掛”當(dāng)然也是絕好的比喻,泉水急湍,仿佛一塊白練,布才能掛嘛,所以這是很形象的比喻。 又受教了,謝謝詩君! 【領(lǐng)學(xué)團(tuán)斗才】 大師姐:律詩一首。 走筆桐廬紅燈籠鄉(xiāng)村家園
勝日江南尋好景, 外婆橋下菜花開。 山深燈暖紅失霧, 壁峭窗寒綠染苔。 茅舍片茗聆雅論, 竹籬杯酒試清才。 春溪一泛平沙后, 更許何年墨客來? 蘭師兄:李白訪道士而不遇,我尋琴音而見佳人,我的運氣是不是比李白好呢? 琴音 雨去霧吐露, 林深尋琴音。 絹扇見半面, 金簪臨禽吟。 【每天加兩首,更上一層樓】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wù)f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今天要曬的是學(xué)詩一班和三班詩友的作品。 秋 兮木 秋、秋、秋, 黃葉隨水流。 澄澄映楊柳, 蘆花滿扁舟。 無題 華建 云遮霧來山漸遠(yuǎn), 風(fēng)瑟電抖白鷺哀。 行上欲趕腳步攢, 收卻衣裳濕欄干。 攀黃山無名峰并記之 思哲 造物生絕色, 藏深不輕示。 遠(yuǎn)客而有意, 攀援自尋之。 林亂失來跡, 云低蔽白日。 何如隨芳蹤, 漸隱參迷思。 秋感 恬淡守拙 秋晨天凈碧如洗, 鳥語繚繞壓云低。 盡收空靈無顏色, 恍若仙境月朗稀。 預(yù)告 明天學(xué)的是《渡荊門送別》,看李白的送別詩。
|
|
來自: mxb08 > 《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