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怎樣和親密的人好好說話
2017-08-17槽邊往事
林憶蓮在《鏗鏘玫瑰》中曾經(jīng)唱過:傷人的話總出自溫柔的嘴。 因為言辭而帶來的傷害,大部分時候都是來自關(guān)系親密的人,也正因為這樣才會讓你覺得分外痛苦、憤怒和委屈。來自陌生人的惡意也不少,但是他們和自己并沒有多大關(guān)系,因此只會產(chǎn)生純粹的憤怒,卻較少感受到傷害。 親密的人在言辭上相互殺伐,最可能的原因是彼此太過熟悉所帶來的隨意。一個在公眾面前言談舉止得體的人,未必是因為天性如此,也許是因為隨時保持高度的自我克制。然而,一旦回到自己家里,他的本性就會全然流露出來,和那個得體有禮的人完全判若兩人。 太過熟悉也讓人變得更加急躁,因為默認(rèn)對方一定能夠和自己達(dá)成默契。所以許多時候那些自己會對同事甚至陌生人耐心闡述的事情,回到家里之后,卻用最為簡短的話語表達(dá),卻希望家人能夠完全理解。一旦做不到這一點,人就容易變得氣急敗壞,抱怨和指責(zé)的話脫口而出,如同刀槍劍戟,傷人無算。 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壓力,加劇了這個現(xiàn)象。同一個屋檐下的人,如同籠中困獸,更加暴戾焦躁。 最近我讀了一本馬歇爾·盧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講述的重點就是如何去除言辭之中的暴力,和他人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在中文的語境下,人們頻繁使用“溝通”兩個字。但是,這兩個字之下卻缺乏必要的內(nèi)涵,和可以實施的操作細(xì)節(jié)。因此,中文里的“溝通”二字在今天是純粹的虛詞,虛到只要聽到有人對自己說“我們必須溝通一下”的時候,就想動手打人的程度。因為你非常清楚地知道,這里所謂的“溝通”,和你認(rèn)為的那種溝通完全不一樣,只是“說話”或者“聊天”更為高級的表達(dá)方式罷了。而且,其中確定無疑地不會有“溝”,更不用奢望“通”,只不過是單向的灌輸而已。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重要的貢獻(xiàn),是在一開始就揭示了我們?nèi)粘I钪袑υ捓锇谋┝Τ煞?。這是許多人根本就不曾意識到的問題,正因為這種暴力成分的存在,人和人之間在言辭交流的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緊張的對立沖突之中。而一些特定的話語,或者特定的表達(dá)方式,更是如同開關(guān)一樣,每次都能精準(zhǔn)地開啟對抗之門。因為我們自己在表達(dá)上習(xí)慣性地出問題,所以會讓我們習(xí)慣性地陷入對抗和爭吵,習(xí)慣性地一次次進(jìn)入傷害模式。 而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自己開始覺察到自己在言辭中的暴力成分,注意改變一下表達(dá)方式,大部分激烈的沖突本來都可以避免。 如果你接受這一點,并且認(rèn)為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抱怨、指責(zé)以及充滿強制和命令的話語隨時會脫口而出,算不上是一種有效溝通,只是一次次徒然把自己拖入憤怒和失望的深淵,那么,《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隨后還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詳盡地分不同場景闡釋了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馬歇爾·盧森堡反復(fù)拆解這四個要素,為了讓讀者明白:我們對話,我們聊天,我們溝通的背后,是為了傳達(dá)自己的意圖和感受,同時也希望對方能夠全然接受。為了對方能夠接受,不發(fā)生誤解,也不會激發(fā)反感,就需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dá)。這絕非是簡簡單單的說話,它有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而馬歇爾·盧森堡所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人們建立起這套方法。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馬歇爾·盧森堡的溝通技巧第一點就是強調(diào)觀察。目的是為了把事實陳述和評價徹底分開,這樣就能有效減少人際沖突。在一個常見的情景之中,妻子下班回家,發(fā)現(xiàn)家中非常凌亂。于是,她最常見的表達(dá)就是: “你看看你整天把家弄得亂七八糟,跟個豬圈沒有兩樣。從來都不肯收拾,老娘每天累死累活,下了班還要當(dāng)老媽子,伺候你這個少爺!我究竟是倒了什么霉啊!” 這句話說出口,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反彈。因為它是異常清晰地指責(zé),所以,丈夫一定會進(jìn)入自我辯護(hù)和反駁抵抗階段,類似: “就你辛苦?就你上班?老子沒有天天上班?老子沒有掙錢養(yǎng)家?有臉說我把家弄得亂七八糟,看看你的化妝品!再買三個梳妝臺都不夠,哪兒哪兒都是你的瓶瓶罐罐!” 這就是一次完整的相互傷害的過程。按照馬歇爾·盧森堡的方法,妻子回到家,看到眼前凌亂的一切,在表達(dá)之前先要做的事情是觀察。觀察事實,然后陳述事實,而不是立即評價。這樣一來,對方在事實層面上是較為容易接受的: “你看,沙發(fā)上全是衣服,昨天的餐桌也沒有收拾?!?/p> 亂七八糟是評價,像豬圈也是評價,這些都是虛詞,和事實無關(guān)。而事實是可以清晰描述出來的,在這里,那就是沙發(fā)上全是衣服,昨晚的餐桌也沒收拾。講出這一點,這是事實,雙方就都可以接受。“你整天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其中包含兩個問題:1、這是明確的指責(zé),于是對方要辯解;2、“整天”一說不是事實,而是評價,于是對方要立即起來糾正。 去掉了評價的部分,只留下事實陳述,大家相安無事,共同面對問題,這就是觀察的妙用。類似的,后續(xù)還有感受、需要、請求等要素。如果能夠完整地在表達(dá)中包含了四個要素,而且做到位,那么雙方都會非常清楚地知道對方需要什么,是什么感受,需要為對方做什么,也就最大限度上減少了矛盾沖突,避免了彼此傷害---這才叫做溝通。 上面的例子《非暴力溝通》書里并沒有,是我為了說明這本書而臨時編的。 我們可能在面對上司的時候,默默揣摩對方的心思,為了表達(dá)自己的一個觀點而踟躕許久;我們可能在向一個陌生人問路之前,內(nèi)心反復(fù)思考過如何開口,又如何請求。但是,我們絕少在和親密的人相處的時候去那么做。因為我們認(rèn)為那么做太累,所以我們直接了當(dāng)?shù)乇磉_(dá)出自己的不滿,毫無掩飾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加思索地把問題歸罪于對方,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所有情緒,做了那些在外人身上根本不敢做的事情,這大概是生活里最奇怪的一幕了。 《非暴力溝通》試圖幫助人們解決這奇怪的一幕,重新尋回人和人之間心平氣和溝通的可能。我把《非暴力溝通》視為《西藏生死書》那樣的書籍,后者為活著的人提供了一份盡可能詳盡的死后操作手冊,把死亡變成一種充滿了步驟和程序的事情,以此驅(qū)散了人們對不可知的恐懼。而《非暴力溝通》則把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變成了明晰的四要素,提醒我們?nèi)绾闻c他人,與親密的人平和溝通,用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填補了四目相對之間的大段空白,免得抱怨、指責(zé)、爭吵、辯論趁虛而入。 這本書出版已經(jīng)有些時日,除了紙質(zhì)書之外,亞馬遜、微信讀書也有電子版提供。希望你有空能讀一下,因為,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不可能每天兩面作戰(zhàn)。 題圖攝影:Desiree 圖片授權(quán)基于:CC0協(xié)議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zhuǎn)載內(nèi)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quán)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看完這本書,也同樣做不到非暴力溝通。這是因為人受到習(xí)氣的熏染,很難從既有的溝通模式里立即改換出來。但是,我認(rèn)為有了一點點覺悟的機緣,總比活在蒙昧之中強。憑借那么一點點機緣,就始終有最終改變的可能。 當(dāng)然,這本書里大段的用愛發(fā)電的段落就算了吧,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電費估計實在太高。 蘋果用戶贊賞專用二維碼 預(yù)告: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
|
來自: 昵稱27668764 > 《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