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市場上銷售商代玉器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專營古玉的一些游走商販,另一類是老宅門中一些遺老遺少的后代子孫。這部分人出手賣掉的商代古玉都是熟坑玉器,大多數(shù)都是他們的先人,生前曾經(jīng)隨身佩戴,或把玩過的古玉,極少有用于陪葬的祭坑玉器。從這類玉器的手感和其熟舊程度上來看,這些古玉出土至少都在二、三百年以上。大多數(shù)都經(jīng)過幾代人的長期佩戴或把玩,玉件本身的油脂感和光亮度都非常好。從古玉的表面效果和感覺上看,沒有上百年的賞玩是不會出現(xiàn)這種質(zhì)感的。 據(jù)古玩業(yè)內(nèi)的老前輩講,在清代和民國時期,人們普遍喜歡收藏古人隨身佩戴或把玩過的玉器。而對那些工藝比較粗糙,或者是一些陪葬的祭坑玉器則很少有人問津。因為那個時候收藏古玉是很講究的,它與收藏者的身份和地位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佩戴或手里把玩什么物件兒,象征著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過去的收藏主要是流行收藏熟坑玉器,鑒賞的是古玉的沁色。收藏的高層次和高境界,是收藏那些只有造型沒有紋飾的素面玉器。與當前人們熱衷于收藏生坑、祭坑,以及帶有繁復紋飾古代玉器的收藏觀念,和審美取向上可謂大相徑庭。 國家館藏商代玉器,把玩過的“熟坑”
國家館藏商代玉器,未把玩的“生坑” 從市場流通方面看,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港臺及海外的收藏家們,便爭相進入大陸市場搜尋古代玉器,其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一些私人制玉小作坊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和無限的商機,便開始進行古玉的偽造。但是,這個時期的偽造,仍然是以民國時期的偽造方法和手段為主。這個時期的贗品,對于那些有經(jīng)驗、有眼力的行家來說,還是很容易被識破的。而對于那些來自海外且不具備專業(yè)知識和眼力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疑是真假難辨。海外收藏愛好者進入內(nèi)陸的盲目收集,刺激了古玉造假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早期仿品: 1992年前后,古玉造假者在造假工藝和技術上,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其偽造的效果也越來越逼真。經(jīng)過短短的三、五年時間,大量的古玉贗品便充斥了內(nèi)陸和海外市場,而對于數(shù)量有限的古玉真品來說,實際上并沒有受到這種現(xiàn)象的影響,仍然在內(nèi)行的市場中進行一定范圍的流通。我從上世紀80年代至目前的市場經(jīng)歷與考察中體會到,無論是前輩們傳世的熟舊古玉,還是民間出土和流散的各類玉器,其中過眼過手的商代玉器真品,數(shù)量也不過幾百件。在這些玉器中品位和檔次都比較高的商代玉器也只有十件八件,而且以小件居多。超過十公分的所謂大器,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在市場流通中極少看到或者聽到過,在民間流散中,超過博物館級別的商代玉器更是極其罕見的。 近期仿品:
近期熱門文章:點擊下面藍色字體即可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