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封髓丹 組成:砂仁10g,黃柏30g,甘草15g,川牛膝30g,白芍50g,赤芍30g,桑寄生100g,排風藤(白英)30g,石決明50g,山楂30g。 主治:三叉神經痛效方。主要用于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 方義:本病以痛為特征。時作時止,痛勢劇烈,有肝風上擾之象,故用芍藥甘草湯加桑寄生柔肝息風為主。本病好發(fā)于四十歲以上的人,其中以婦女為多見。此時婦女多已“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男子多已“腎氣衰,發(fā)墮齒槁”(《素問·上古天真論》)。故知本病系肝虛衍生之疾,非外風實證,治療首應考慮固本培元,復肝之本性。劇痛則筋脈拘急,導致氣血瘀而化熱,故以黃柏清其熱,牛膝、排風藤活血散結,石決明、桑寄生鎮(zhèn)肝息風;劇痛則食欲減退,故以砂仁、甘草、山楂調中補土,培其生化之源。 加減:舌紅少津者,去砂仁,加麥芽、知母、玉竹;大便燥結者,加女貞子、知母、枳實;發(fā)作頻繁者,加全蝎、蜈蚣、地龍。 驗案 肖某,女,58歲,1991年9月5日就診。 述患右側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5月余,服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旋治旋發(fā)。察其脈弦細數(shù),苔薄黃少津,舌質暗紅,口干,大便燥而不爽。 擬加味封髓丹加知母、女貞子,3劑病情緩解。后以杞菊地黃湯去澤瀉加柴胡、香附、枳殼、石決明、排風藤、知母,調治月余而愈。 祛風化濁湯 組成:蒼術30g,黃柏30g,車前仁50g,萆薢30g,土茯苓309,秦皮30g,威靈仙30g,豨薟草30g,馬蹄金30g,紅花15g,蜂蜜200g(分次對服)。 主治:痛風效方。痛風急發(fā),出現(xiàn)局部紅腫劇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或脈滑者。 方義:本病好發(fā)于中年偏胖之男子。其來也速為風,其勢也劇為熱;腫痛限于局部為濕濁瘀滯。故本病之形成為風熱濁瘀侵于患部而致,治當祛風清熱、化濁祛瘀。方中以威靈仙、豨薟草祛風止痛,黃柏、秦皮清熱解毒,蒼術、車前仁、土茯苓、萆薢化濁除濕,馬蹄金、紅花活血祛瘀,蜂蜜扶正解毒、緩急止痛?,F(xiàn)代研究認為,本病為嘌呤代謝異常,血中尿酸增高所致,而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實,車前仁(草)、萆薢、土茯苓、豨薟草均有增強尿酸排泄作用;蜂蜜為堿性,可中和尿酸,且可減輕威靈仙、豨薟草對胃腸之刺激。酌古證今,處方無不合拍。 加減:口渴心煩,舌紅苔薄者,去蒼術,加知母、百合;劇痛難忍者,重加雞屎藤。 驗案 陳某,男,56歲,干部,1996年12月5日就診。 患痛風3年,屢治屢發(fā),半年來已發(fā)作3次,10日前病又復發(fā),服藥無減,故求治。見舌淡紅,苔黃厚,脈弦滑,右下肢內踝處紅、腫、灼熱,查UA(血尿酸)716μmol/L。 擬祛風化濁湯,煎服5劑,諸癥消失。仍用上方為丸,緩圖1月。隨訪1年,癥未復發(fā)。 調通湯 組成:赤芍50~100g,雞血藤30g,威靈仙30g,牛馬藤30g,木瓜15g,骨碎補30g,蜂房15g,白術30g,知母30g,牡蠣30g,枳殼15g,甘草15g。 主治:坐骨神經痛效方。除椎管內腫瘤外,各種原因所致之坐骨神經痛均宜。 方義:陳修園《醫(yī)學三學經》有云:“痛不通,氣血壅;通不痛,調和奉?!贝藲v代識痛、治痛之總結,至堪取法。故本方以“調通湯”名之。本病痛在腰下,為肝腎所司之域。肝主筋,腎主骨,故其痛在筋骨也。其人必肝腎先虛,經絡阻滯,血行不暢,郁而為痛;芍、牛馬藤、靈仙、木瓜舒經活血而能止痛;蜂房、雞血藤、骨碎補補肝腎而兼活血;牡蠣滋陰散結,知母滋陰止痛,二藥共制靈仙、蜂房、碎補之剛燥,庶可使剛藥不傷陰,柔藥不壅滯;白術、枳殼、甘草健脾胃,運中陽,間接補肝腎之虛,助治病本。 驗案 冉某,女,51歲, 1997年11月19日就診。 訴3日前搬弄花盆后,出現(xiàn)腰骶疼痛,右下膠麻木,疼痛,行走困難,經市中心醫(yī)院腰椎X線攝片、CT檢查,診為腰椎骨質增生。服“芬必得”后痛可暫緩,藥性一過,疼痛如故。舌暗,苔白,脈弦細。證屬肝腎虧損,氣血瘀滯。 予調通湯3劑,疏筋止痛,養(yǎng)肝補腎,調理氣血。1周后復診,行走如常。僅腰部輕微不適,繼服前方3劑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