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指國家的公祭儀式, “戎”是國家的軍事行動或戰(zhàn)爭。 閱兵儀式,既是“祀”,也是“戎”, 是當(dāng)之無愧的國家大事。 在八一建軍節(jié)之際, “沙場大閱兵”也隨即刷爆了朋友圈, 黃沙彌漫天,殺氣凌蒼穹。 而在中國古代軍事史、禮儀史和政治制度史上, 閱兵這種儀式都以規(guī)模的宏大雄壯, 形式的威武莊嚴,留下了記憶。 今日書畫君就帶領(lǐng)大家“穿越”到過去, 看看古代閱兵的那些事兒…… 1 最早的閱兵 話說3000多年前,商朝出了一個君主叫帝辛。 人們通常稱他為“紂王”。 帝辛長得帥,夠聰明,會打仗, 但是有一個缺點: 剛愎自用,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不僅如此,他還用炮烙等酷刑殺掉了比干等忠臣, 在上層制造了一批反對勢力。 在周朝的西陲有一個小國家叫周國。 文王事后,武王繼位。 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強中干的本質(zhì),想一舉推翻。 不過帝辛雖然已失掉人心,軍事上的實力還是擺在那, 單是周國一家肯定搞不定。 于是,武王決定搞一次閱兵。 一來檢驗自己部隊的軍事狀況, 二來測試對諸侯國家的號召力。 于是,武王率軍來到黃河南岸的 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進行閱兵。 據(jù)統(tǒng)計,聞訊后趕到盂津 參加閱兵的大小諸侯多達800家。 “登高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形勢一目了然。 武王心里有底了。 當(dāng)時,眾諸侯勸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 武王和軍神姜尚都認為時機還未成熟, 閱兵結(jié)束后全軍返回了。 周王朝士兵復(fù)原像 2 最無奈的閱兵 商周以降, 閱兵漸漸成為一種軍事訓(xùn)練制度。 顧炎武稱:“五年一閱,汰其羸,登其銳?!?/span> 就是說,五年舉行一次, 淘汰老弱病殘的士兵,補充年輕力壯的新銳。 孔子編撰的《春秋》, 公羊高撰寫的《春秋公羊傳》, 左丘明撰寫的《左傳》, 不約而同地記錄了發(fā)生在魯桓公六年, 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次閱兵。 他們的記錄都很簡單, 一句話:“秋八月壬午,大閱?!?/span> 實際上的劇情可沒有這么簡單。 因為,魯桓公是被迫無奈才舉行這次閱兵的。 春秋時期,魯國的地位很尷尬。 一方面,他是周王室的本家, 有資格“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 一方面,他常常受到鄰國齊國的欺負,壓力很大。 為了抵抗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 魯桓公在公元前706年舉行了這次閱兵, 顯示軍民團結(jié),共御外敵的決心。 盡管這次閱兵規(guī)模不大,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卻不小, 因為三部史書都特別予以記錄。 史書記錄的原因很狗血, 乃是由于魯桓公沒有按照禮制進行閱兵。 原來,在農(nóng)耕時代, 一般選擇冬季農(nóng)閑舉行閱兵, 而魯桓公則是在秋季閱兵,違背了禮制。 所以,孔子都看不過了,委婉地進行了批評。 3 最威嚴的閱兵 進入帝制時代以后, 閱兵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前五年一次,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一年一次。 制度更完善了,規(guī)模更龐大了, 參與的領(lǐng)導(dǎo)層次也更高了。 不但將軍要閱兵,有時候,連皇帝都會親自出馬, 指揮參加閱兵的軍隊,“自令進退”。 漢文帝繼位后,拜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 駐軍細柳,防御匈奴進攻。 一次,文帝親自來細柳檢閱部隊。 他發(fā)現(xiàn)軍容整齊,軍令森嚴。 沒有周亞夫的命令, 連武帝本人都不能進入大營。 到了營中,武帝被要求按照軍令不得騎馬快行。 見了周亞夫, 后者也不按照朝廷禮儀而是以軍禮拜見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 恐怕會認為周亞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權(quán)威, 文帝可沒這么想。 他從細柳營出來后,一路狂贊周亞夫, 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將軍。 當(dāng)然,周亞夫也沒辜負文帝的厚望, 在后來率兵平定了“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 西漢騎兵和步兵形象 4 最大規(guī)模的閱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天, 一次盛大的閱兵活動在驪山腳下舉行。 這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閱兵。 參加閱兵的軍隊總?cè)藬?shù)達到了20萬。 這又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閱兵。 其他閱兵,多是為了向外界展示自家軍事實力; 這次驪山閱兵,卻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了 震懾朝廷內(nèi)外潛在的政治對手,樹立自己的威信。 李隆基即位后, 雖然剪除了威脅自己權(quán)力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但宮中仍然有暗流涌動,伺機而動。 李隆基于這一年的10月, 調(diào)動20萬人馬集結(jié)于驪山腳下,舉行閱兵活動。 這次閱兵聲勢浩大,旌旗連亙五十余里。 雖然規(guī)模龐大,可由于軍容不整, 閱兵沒有達到預(yù)定的效果。 李隆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唐代陌刀陣圖 5 最“震驚”的閱兵 明朝歷史上, 永樂皇帝朱棣就曾經(jīng)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永樂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 諸使臣皆行叩拜禮, 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fēng)俗”為由, 堅持行鞠躬禮,朱棣當(dāng)時卻并不在意。 兩個月后,各國使團接到通知, 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guī)模的“狩獵”, 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 “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 共調(diào)軍隊10萬人, 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 “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 相繼表演了各種“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diào)如一”、“兵甲鮮艷”, “列國使節(jié)俱驚”, 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 展示的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jié)大開眼界。 大規(guī)模的“狩獵”行動持續(xù)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jié)束后, 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jié)。 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 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fēng)俗”。 明朝武士形象 6 最多樣化的閱兵 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所繪的《八旗閱陣圖》里, 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 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 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 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 其場面極為壯觀, 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幅場面宏大、 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 除皇帝親自閱兵外, 清代還形成了多種閱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欽派檢閱, 由練兵處、兵部、陸軍部奏請皇帝, 欽派知兵大臣數(shù)員前往閱兵。 閱兵內(nèi)容有“軍容、軍技、軍學(xué)、軍器、 軍陣、軍律、軍壘”各項。 乾隆帝還針對一些大臣 只在帳幕內(nèi)互相對閱,并不親赴隊伍操演的情況, 規(guī)定“八旗合操時,閱兵王、大臣等, 逐次前往監(jiān)看稽察,如有無故不到者, 同閱之王、大臣指名題參議處?!?/span> 八旗閱陣圖 古往今來,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外, 也無論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 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何差異, 大家對閱兵意義的認識幾乎是一樣的。 閱兵,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國威、軍威和綜合國力, 最能積聚軍心、民心。 一次成功的閱兵, 實質(zhì)上是一種成功的政治儀式, 且能實踐“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功效。 閱兵,始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 最感榮光、最感振奮、最為神圣的莊嚴的盛典。 (部分資料參考網(wǎng)絡(luò),書畫界藝術(shù)整理,轉(zhuǎn)載需標(biāo)明出處)
|
|
來自: 伯樂書香小屋 > 《伯樂美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