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像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是清朝時期的詩人,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予不語》等流傳至今。 袁枚品茶 傳說袁枚一生最喜歡飲茶,考中進(jìn)士后,不愿做官,立意周游名山大川,品嘗各地名茶。在游覽浙江西湖,飲過龍井茶以后,他又到江西,登廬山,過湖口縣石鐘山,至婺源縣飲過陽羨茶,贊不絕口,稱為好茶。又從江西到福建,他一路風(fēng)塵仆仆地到了武夷山,也不稍事休息,就沿著羊腸小道攀登幔亭蜂,憑吊了太姥、武夷君的遺跡;登上天游峰,站在雙覽臺放眼望去,見云海出沒在山谷峰巖之間,似覺成了神仙中人,怎么也不想離開了。 袁枚每到一處,不論是道觀的道士,還是寺廟的和尚,看他談吐風(fēng)雅、儀表非凡,無不爭相獻(xiàn)茶,端出果品,殷勤招待。一次,在武夷山的寺廟中,袁枚急著要品嘗一下武夷巖茶,以償宿愿,可是接過茶杯一看,茶色太濃,葉片又大,第一個印象就不好,小試一口,苦得像喝藥。他就放在一旁茶幾上,再也不看一眼。幾天來,他跑遍武夷山寺廟,飲的差不多都是一樣的茶,在他臨走的前一天,為此事專門拜訪了武夷宮的道長。 這武夷宮,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有房屋三百余間,周圍的祠堂、廟宇、亭臺有幾十座。南唐保大二年元宗李碌的弟弟李良佐,就在這里修道,一住三十六年,死了葬在宮后面。宋朝有很多名人,像辛棄疾、陸游、朱熹等人,都曾經(jīng)負(fù)責(zé)管理過武夷宮。袁枚進(jìn)到宮中,道長親自出見。袁枚見道長年逾古稀,儼然神仙中人,肅然起敬地起身相迎,告坐后,嘗過童子獻(xiàn)上的武夷巖茶,寒喧幾句,問道:“陸羽每次飲茶,都要滿飲七大碗,還著有一部《茶經(jīng)》,故此人稱為茶圣。但他的著作,都沒有提到武夷巖茶,不知何故?” 老道長領(lǐng)會到他提問的含意,沒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書櫥旁,抽出一部書回到原位,指著書上的詩句給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過書,根據(jù)所指,只見上面是范仲淹《斗茶歌》中的幾句詩: 年來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過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袁枚早已看過《斗茶歌》,今天再看,想到連日所嘗過的武夷巖茶,覺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fēng)飛”有點言過其實,但在老道長面前,又不好直說,只是默不作聲。 老道長望了他一眼,說道:“武夷巖茶,沒有見諸《茶經(jīng)》,足見陸羽著書立說,態(tài)度嚴(yán)謹(jǐn),非道聽途說者可比。據(jù)蔡襄考證,陸羽就沒有來過武夷,故沒有提到武夷巖茶。蔡襄著的《茶經(jīng)》,對武夷巖茶言之甚詳,不知先生過目否?” 袁枚聽了老道長一席話,既不表示贊成,也不表示反對,兩眼望著老道長,一言不發(fā)。老道長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辭可以說服他的,便說道:“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將老朽飲用的茶,請先生試一試,如何?” 袁枚一聽,連忙起身,表示感謝。老道長命童子重新備茶,不一會兒,童子用精制茶盤,端出崇安遇林窯燒制的黑瓷茶具,杯子像胡桃,壺小如香椽。老道長持壺在手,滿酌一杯,最多不過一兩,請袁枚品嘗。袁枚遵照老道長的吩咐,持杯在手,先聞其香,再試其味,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吞下,頓覺心曠神怡,和這幾天飲的茶,大不一樣。他又自酌一杯,先聞香,后試味,再慢慢吞下去,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精神倍增,疲勞頓消。他一連吃了五杯,才連聲說:“好茶,好茶!”他起身謝了老道長,又一連喝了三壺。老道長看袁枚嗜茶如命,一邊捋著胡須,一邊微笑。 袁枚說:“不瞞老道長,袁枚唯一嗜好就是飲茶。天下名茶不少,看來龍井味太薄,陽羨少余味,和武夷巖茶相比,不過是水晶和玉之不同。武夷巖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老道長見袁枚贊美不已,就告訴他來武夷數(shù)日所飲之茶,那是招待一般游客用的。袁枚聽了大笑不止。 袁枚第二天沒有走,一直和老道長飲茶論道。 老道長稱贊他:“事必躬親、態(tài)度嚴(yán)謹(jǐn),當(dāng)今之世,難能可貴!” 袁枚也笑著說:“差一點失掉了這個機(jī)會,領(lǐng)略佳茗,實在令人高興。” 袁枚在了三天,才和老道長依依惜別。 袁枚回到家中,還念念不忘武夷巖茶,對親戚客人故舊稱贊不已,在他有名的《隨園詩話》食單章中寫有:“賞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 一言心語 中國的茶道。源遠(yuǎn)流長,中國的茶道??傻揽擅嗫晌颉T秾ξ湟膸r茶的衷愛,既能說明茶道是一種藝術(shù)。也能說明它給人的一種精神享受。 |
|
來自: liuhuirong >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