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論語》,你會想到什么? ——經(jīng)典?儒學(xué)?傳統(tǒng)?老套?請熟讀并背誦課文? 提起孔子,你又會想到什么? ——圣人?學(xué)者?思想家?教育家?重男輕女封建禮教? 其實這么多年來,我們很多人都“誤會”了孔老夫子,也曲解了很多論語語句。 知道嗎,其實從小背熟了的“父母在,不遠游”不是告訴你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意思,這種做法想必連孔子都不同意。 相信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是特指那些像小人一樣的“女子”,才不是在貶低女性。 了解嗎,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封建禮教的三綱五常,更不是“君要臣死,臣facebook(非死不可)”。 可正解如何? 且聽小編慢慢為你道來~ 1 父母在,不遠游——《論語·里仁》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xiàn)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我們常常喜歡斷章取義,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游必有方”,整句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里,為什么去,什么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yǎng)。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wù)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么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diào)“游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zé)。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2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論語·陽貨》 誤解:《論語·陽貨》中講:“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很多人認為孔子有輕視婦女之嫌,認為“女子和小人,(這兩種人)是很難以相處的。接近他,他會肆無忌憚,不悅后疏遠他,則會憤怒、埋怨你。 真相:事實上,這一篇的全文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贝司涞摹芭印焙汀靶∪恕辈⒎窍嗟鹊拿~,“女子”相對的應(yīng)該是“男子”,“小人”相對的應(yīng)該是“君子”或“大人”?!墩撜Z》此章的“女子與小人”是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女子”是中心詞,“與小人”則是后置定語,是修飾、限定“女子”的。因此,這里的“女子”不可能是全稱,不可能是指所有的女性,而只能是特稱,特指那些“像小人一樣”的“女子”,“如同小人一樣”的“女子”。這種“女子”“如同小人”,其實質(zhì)就是“女子”中的“小人”,就是“女子”中的“無德之人”。 所以呢,這一篇的正解應(yīng)該是“像小人一樣的‘女子’是很難相處的,如果過于親昵,他們會缺乏恭敬;而忽略或者疏遠他們,又會產(chǎn)生怨恨?!?/p>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誤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許多人都理解為,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要遵守三綱五常的規(guī)范。 真相:事實上,這一句與封建禮教的三綱五常一毛錢關(guān)系也沒有,更不是在為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不對等關(guān)系助紂為虐。這一段,其實講的是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各守其分、各行其職,才能實現(xiàn)國之大治。 通俗點講,就是“該干嘛干嘛去”——當君主就要仁愛施政,當臣子就要恭敬輔佐,當父親就要慈愛教育,當孩子就要蓄德孝敬。 講真,此時的你,有沒有覺得三觀被刷新?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篇》 誤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苯袢送ㄗg為:“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這樣做。”這完全是為政治服務(wù)的解讀,也難怪近代以來給春秋儒家扣上“愚民”的帽子。 真相:在《論語·泰伯》此章中,有兩個假借字:一是“由”,郭店簡《尊德義》作引導(dǎo)的“導(dǎo)”,可知當讀作啟迪的“迪”;第二是“知”,它的本字就是“折”,折服的“折”。為什么“不可使知之”的“知”不是本字,道理很簡單??鬃邮莻€教書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可知教的學(xué)生不少。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說民“不可使知之”,那孔子的教學(xué)就無從談起了。因為民“不可使知之”,孔子再怎么“誨人不倦”也沒有用。 我們只要肯定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是“有教無類”的,就勢必不能接受孔子有民“不可使知之”的說法。把這段話讀懂了,就知道孔子這句話非但不是愚民思想,而是非常強烈的民本思想,即老百姓只能去引導(dǎo)(迪),不能以暴力去強迫、去壓服(折)。為什么?因為孔子知道“匹夫不可以奪志”。 5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論語·子路第十三》 誤解:《論語·子路第十三》中提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有人認為孔子提倡父子之間互相包庇、狼狽為奸,講孔子主張司法腐敗。果真是這樣嗎? 真相:對于上面的誤讀,主要集中在對“隱”字的解釋上。如果按照普通的隱藏、隱匿的意思來理解,就存在以上的誤解。“但是,對于‘隱’字還有一種解釋,就是這個“隱”原來是木字旁的那個“檃”?!皺a”原本是一種可以使曲木變直的工具,作為動詞,則有糾正的意思。所以,孔子講“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不是說父親包庇兒子的錯誤、兒子包庇父親的錯誤,而是說父親要能糾正做兒子的錯誤,兒子也要能糾正父親的錯誤。 《荀子》和《孝經(jīng)》都有“諍子”的記載,孔子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這跟“父為子隱(矯正),子為父隱(矯正)”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兒子能夠糾正父親的錯誤,父親就能夠少犯錯誤。如果相互包庇,問題就會越搞越大。父親替兒子隱瞞錯誤、兒子替父親隱瞞錯誤,這怎么能夠叫做“直”呢? 在孔子的學(xué)說中,家國是同構(gòu)的,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了的家??鬃訛槭裁粗匾曅⒌溃恳驗樵诩也恍?,為國就不能盡忠。只有家之孝子,才能成為國之忠臣。所以孔子強調(diào)孝道,其實是為治國服務(wù)的。古人說“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也是基于家國同構(gòu)這一精神?!洞髮W(xué)》所謂修齊治平,也是如此。如果在家里,父子之間可以互相包庇,隱瞞錯誤;到社會上,還能堅持公平正義,還能“天下為公”嗎?顯然,孔子是不會同意的?!靶薜朗侵^教”,在社會上是如此,在家里也當是如此。基于這些了解,把“父子互隱(隱瞞)”讀為“父子互檃(矯正)”,顯然更合乎孔子的思想。至于基于誤讀而攻擊孔子搞“司法腐敗”,只能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部分參考資料: 廖名春:《孔子真精神:《論語》疑難問題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