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xì)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玉器中的金銀錯工藝及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多見于清代乾隆年間。清代以前有金玉結(jié)合件、花絲鑲嵌等工藝組合的玉器出現(xiàn),但非金銀錯工藝。 清·痕都斯坦玉碗 清代乾隆年間由“痕都斯坦”進貢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對北印度蒙兀爾帝國的稱呼,位于現(xiàn)今克什米爾地區(qū)及南巴基斯坦一帶。
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鞏固了清政權(quán)后,喀什噶爾部、準(zhǔn)噶爾部每年都進貢一批玉器。所進貢之玉器皆出產(chǎn)于“痕都斯坦”,主要是生活中實用器物,有碗、盤、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獨特別致,胎體薄如蟬翼。圖案主體一般為莨苕紋或鐵線蓮、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銀絲外,還嵌有各色寶石及玻璃。
不論是器物獨特的造型做工或是紋飾圖案都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fēng)格。件件精美絕倫,充分體現(xiàn)了玉、金銀、寶石相組合后產(chǎn)生的無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紋、色、質(zhì)、澤、做工都達(dá)到了完美的境界。 清·痕都斯坦玉碗 乾隆皇帝酷愛玉器,曾下圣旨命清宮造辦處仿制一批金銀錯玉器,并賦詩贊其精美的做工。清道光年后,國勢日弱,再未見制作。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的玉器,多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原料制作。白玉、青白玉嵌金絲,鑲紅、藍(lán)、綠寶石。碧玉、墨玉嵌銀絲,鑲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寶石。
白玉、青白玉主體的色調(diào)淺,配以色澤艷麗的紅、蘭寶石及金絲、金片更顯得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玉石溫潤的光澤與黃金耀眼的金屬光澤相映生輝,更是絢麗多彩。 碧玉、墨玉主體色調(diào)深,配以銀絲及不透明寶石,更顯穩(wěn)重端莊。在碧綠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銀白色紋飾,形成一種強烈的色差感覺,猶如夜幕中的繁星,格外耀眼,使紋飾更為突出清秀,而且使整件器物也顯得格外雅致。 金銀錯玉器中,薄胎尤為精美,而在薄胎器物上鑲嵌也是萬分危險的,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壓金絲、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是很難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須具有玉器加工、金銀鑲嵌兩種高超技藝方能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