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yī)匯”。列位看官,今天要和你說上一病,就是令人生畏的痛風。這個病,之所以令人心有余悸,主要是因為一旦急性發(fā)作,患者所體驗到的前所未有的痛感。這種痛,未經(jīng)歷此事的人是絕對難以想象的。患者痛處多集中在腳趾,表面紅腫、發(fā)熱、皮膚溫度略高,患處皮膚稍有觸碰就會感覺到難以忍受的疼痛,以至于不敢穿鞋、穿襪子。當此際,患者往往口干口苦、情緒煩躁。 這個時候怎么辦?今天“精誠名醫(yī)匯”為您專門說說此事。閑言少敘,我們首先為您列上一張良方,供您借鑒—— 蒼術10克,白術10克,黃柏9克,薏苡仁20克,澤蘭10克,澤瀉10克,川牛膝15克,雞血藤20克,元胡10克,制乳香5克,制沒藥5克,伸筋草10克,車前草10克,生甘草6克。將這些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然后煎煮。第一次煎煮沸騰后文火熬煮30分鐘。第二次煎煮沸騰后熬煮20分鐘,兩次藥液混合,總量在200毫升左右,每日一劑,早晚分服。列位看官,“精誠名醫(yī)匯”為您介紹的這張好方,最早在本世紀初刊載于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由丁京生等杏林后起之秀在日常臨證中反復揣摩、擬就。此方一經(jīng)發(fā)表,立即引起關注,為不少杏林同道所借鑒應用,因為效果卓著而備受推崇,逐漸推廣開來,被收錄在各類醫(yī)學專著中,成為治療痛風急性發(fā)作的一張驗方。“精誠名醫(yī)匯”想通過它,帶您認識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此病的精義。 其實,這方看似復雜,實際上思路很明確。它的主線,就是清利濕熱。 原來,痛風這種疾病,中醫(yī)認為多和濕濁內(nèi)蘊、久而化熱,下注關節(jié)有關。也就是說,清利體內(nèi)的濕熱之邪,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是治療的主線,不可偏廢。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六味以清利濕熱為主要功能的良藥。 第一對組合,這就是蒼術、白術、薏苡仁。蒼術和白術,經(jīng)??次覀?strong>“精誠名醫(yī)匯”的人應該知道,它們是非常著名的健脾對藥。兩者都能健脾,而白術以助運化為主,功在補氣;蒼術以燥濕為主,功在升陽散邪。兩者互相搭配使用,可以讓健脾祛濕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正如《本草崇原》有云:“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還有那薏苡仁,性味甘、淡,涼,入脾、胃、肺經(jīng),功在健脾滲濕,對于濕熱內(nèi)蘊之體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和蒼術、白術配合,增強了健脾利濕的效果。 第二對組合,就是黃柏、澤瀉、車前草這三味藥。它們?nèi)齻€干什么?主要是清熱。如果說前面的組合注重“利濕”,后面這對組合就注重“清熱”了。且看那黃柏,性味苦,寒,入腎、膀胱經(jīng),功在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這味藥是去腎火、清下焦之熱的猛藥,用在這里堪當大用。那澤瀉,性味甘,寒,入腎、膀胱經(jīng),功在利小便,清濕熱。《綱目》說它“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此言不虛。還有那車前草,性味甘,寒,入肝、腎、肺、小腸經(jīng),功在清熱利尿。后面這兩味藥配合黃柏,把清熱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至此,六味藥清熱的主軸算是搭建完成了。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做兩件事,這就是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疼。這兩件事情是最能夠直接改善患者癥狀的。其中,我們用澤蘭、川牛膝、雞血藤和伸筋草來活血化瘀。澤蘭,性味苦、辛,微溫,入肝、脾經(jīng),能活血化瘀,行水消腫。川牛膝,是化瘀通絡的要藥,常用在下肢疼痛的治療上。那雞血藤,性味苦、甘,溫,入肝、腎經(jīng),功在補血,活血,通絡。還有那伸筋草,性味微苦、辛,溫,入肝、脾、腎經(jīng),功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這四味藥用在這里,何愁血瘀不解?淤血得解,經(jīng)絡得通,疼痛自然可以消解。 最后,我們來行氣止痛。這是對患者改善癥狀來說最為關鍵的了。怎么做?我們用元胡、乳香和沒藥。元胡就是延胡索,性味辛、苦,溫,入肝、脾經(jīng),功在利氣,止痛。《綱目》稱贊它“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至于乳香和沒藥搭配,是理氣、散瘀、消腫、止痛的著名搭檔。張錫純的活絡效靈丹,就是以這兩味藥做底子的。它們倆配合延胡索,可以幫助患者盡快舒服起來。 列位看官,讀到這里,您想必對這痛風的急性發(fā)作的調(diào)制之道,有所了解了。其實,我們只做了三件事,這就是以清利濕熱為主,以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為輔,三者緊密相聯(lián)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治療此病的“鐵三角”。如果我們能搭建成型,調(diào)理起來也就不算難事了。 當然,臨床上每個病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這個方法,對于濕熱內(nèi)蘊、經(jīng)絡阻滯所致的急性痛風發(fā)作有很好的效果。還有一些患者,夾雜別的病因。所以我們在應用前,要由中醫(yī)師辯證指導,隨癥加減,這樣才能獲得最佳之療效。 全文完。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不吝賜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