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傳統文化是封建時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對此論斷,學術界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然而,學者們對下列問題的答案,卻千差萬別,各執(zhí)一說,這就 是:儒家精神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否還有保留價值?它的未來前景怎樣?實際上,這個問題至遲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已被進步思想家所提出。 精神是人類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精神文化建設最需要發(fā)揚繼承與創(chuàng)新意識。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燦爛輝煌的古代精神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寶貴 的財富。對傳統民族精神文化,我們既不可沉迷其中,昏昏欲睡,也不能拋在一旁,盲目創(chuàng)新。儒家精神文化有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雙重性格。把儒家精神文化說成是 完全封閉性的,這不符合歷史事實。每當外來精神文化輸入中國后,中國固有的精神文化總是在外來精神文化的沖擊下,從中吸取其有益成分,不斷充實和發(fā)展自 己。 儒家傳統精神文化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佛教本屬外來精神文化,但自漢代傳入中國后,便成為中華精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近 代先進人物向西方尋求真理,沖破閉關思想束縛,實際正是發(fā)揚了儒家傳統精神文化開放性的優(yōu)點。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就要在繼承傳統精神文化的基礎上 引進、消化、吸收一切有價值的外來精神文化。因為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中,都有優(yōu)秀的成分,特別是那些代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反映現代思想價值觀念的現代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同的群體從各自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出發(fā),通過不同的途徑,為解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 造不同的精神文化類型。這些精神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紀錄,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一個民族要想獲得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就必須在完善自身精神文化的同 時,吸取借鑒外來精神文化,尤其是那些有較高價值的精神文化。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只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進步與發(fā)展的潮流之外,造成民族精神文化的停滯與 倒退。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有目的地選擇、取舍儒家傳統精神文化,把繼承與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起來。 全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一直處在相互融合 的過程之中,但它們卻似若干條漸近線,永遠不可能合為一體。精神文化有其多元性特征,無論“全盤西化”或是“全盤中化”、以及“精神趨同論”,都不可能是 世界精神文化發(fā)展的前景,也不是儒家精神發(fā)展的未來情形。精神文化是有機的整體,但也可以分解,可以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吸取有益的東西。儒家精神是在特 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但它有自身的普遍性。隨著歷史的變遷,其自身也處在不斷演變之中,這種情形已經被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儒家精神不可能成 為歷史的陳跡,其精神文化體系中許多有價值的精華不應被拋棄,也不可能被拋棄。儒家精神在今天有存在的合理基礎,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雖然消失了,但它作 為一種傳統,在當今社會的所有領域內都有很大勢力。儒家精神中的自強不息、重道義、講操守、重氣節(jié)、尚禮讓、反強暴、求真理的傳統精神;求真求實、推己及 人,對善的追求和大同思想;公而忘私、寬容平和、互相尊重的社會和諧思想;重視煥發(fā)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陽剛之氣,鼓勵人們奮發(fā)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都是儒家對人生哲學的重要貢獻,這些都具有永恒的價值。 清代文人趙翼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 領風騷數百年”的傳世佳句,可用來形容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遷。儒家精神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具有永恒的社會與人生主題,決不會自行消亡;其中不適應變化了的 文化土壤的那一部分,將被逐漸揚棄,被新文化因素所取代。展望未來,也許還會出現新的儒學思潮,但很難出現那種凌駕于百家之上,令萬流歸宗的新儒學。儒學 的精華經過加工錘煉,融入新精神文化形態(tài)的內部,成為它的有機要素。孔子不再是神,也不再是罪人,而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代表和象 征,受到人們的應有尊重。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我們應站在世界文化潮流發(fā)展的前沿,從全局觀念出發(fā),賦予儒學以現代甚至超前的意義。 |
|
來自: liuhuirong > 《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