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的前身──熏香 原始的香是熏香,而且在五千年前各宗教都在使用了。
熏香是將香料(以沉香為主)的粉末置于香爐內緩緩燃燒,因為富油脂能充分燃燒,所以不會造成嗆鼻和呼吸困難。
沉香成份良好,燃燒后氣味芬芳并刺激大腦產生提神的功效,而它產生的煙霧則可以除臭消瘴、祛蚊驅蟲,所以被視為高貴潔凈的東西,因此將熏香用于宗教場合,自然也十分莊嚴,會使人想要親近。
猶太教時期,耶穌誕生時,東方三博士帶著三樣寶物:沉香、沒藥、乳香覲見圣嬰,依照猶太教的俗習,用細麻布加上香料包裹圣嬰;后來的基督教在集會和典禮上也有熏香的儀式。
回教不但將熏香用于儀式上,并將沉香油涂于往生者身上。不過要強調的是,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只是熏香和使用香料,并未用香祭拜偶像。
除了莊嚴圣地,香在宗教上,自然也有它的功能,大凡物品在宗教上的功能,多是由它具備的特性延伸而來,香能提神消瘴、祛蚊驅蟲,所以具備了寧神、精進、潔凈和驅邪的功能。
在實務上,香、紙錢、供品等燃燒的微小粒子,都是靈體的食物,即一般所謂的享受人間香火。
從熏香到獻香
佛道教后來將熏香部分演變成用線香獻香。
原始佛教在修行時,便利用熏香來除臭提神、增進禪定和智慧,后來部分改以便雙手持香禮敬諸佛,并加以宗教上的解釋:香煙是由熾焰中生出的芬芳,猶如化煩惱為菩提。到了佛教后期,還嚴格規(guī)定獻香的種類和儀式。
道教地區(qū)禮節(jié)繁復,除了將香條平置于香爐內禮供外,還有立香,多了竹腳,以便插立,香煙裊裊飛升,會把人的心意帶到天上。 現(xiàn)在臺灣不分佛教或道教寺廟大多用立香,也都備有香爐。另外還有懸掛起來可以長時間燃燒的環(huán)香,以便香火不斷。
真正的香,由檀木制造的檀香是金黃色,由烏沉木制造的烏沉香是深灰色,兩者都是純香,分一尺六和一尺三,以長的拜神,短的祭祖。
用香的禮儀
傳統(tǒng)說法中,香的煙是人與神溝通的橋梁,所以有一些禮數可以稍加注意。
一、香的枝數
拜拜要用幾枝香?只要是單數就可以,一般以一尊神三枝香最普遍,象征天地人或一氣化三清,現(xiàn)在提倡節(jié)能減碳,一尊神一枝亦無妨,象征太極。
二、點香
點香前應先洗手,以示潔凈。點香有專用的爐臺,不要用供奉神明或別人燃燒祈福的蠟燭。點香時香枝放在火的邊緣反而容易燃燒,放在火心反而不易燃燒,因為火的邊緣與空氣接觸,所以有燃燒;火心未與空氣接觸,所以沒燃燒。將香枝斜放讓火邊緣順勢向上延燒,很快就可燒起來。點完香后用手搧熄余火,不要用嘴巴吹,以免噴到口水。
三、持香
拜拜時拿香的手勢有很多種,一般只要雙手拿正就可以了。拿香行進時用左手,并微微高舉,以免燙到別人。
四、插香
把香插到香爐的手式有很多種,一般以兩手以示恭敬即可,要垂直、正正的插上,不要東倒西歪;插在哪里也有多種方式,一般廟宇以插在中央為主,這樣可以方便后面的人方便繼續(xù)插香。
五、計時
香通??捎脕碛嬎阌嬮g,拜拜時亦同,香燒到三分之一時,即可一邊準備燒金紙,此時神明繼續(xù)享用供品。 到了一半時,即可準備離去,如果沒有急事,多停留一下沐浴神恩或到處欣賞宗教藝術也是很好的;如果有事在身,當然也不用太拘泥這些小禮節(jié)。 如以些許純凈天然的香供神,確實是禮敬之舉,也有宗教上的意義與功能,但如果是化學香,那就敬謝不敏了。
此外,很多香火鼎盛大廟的工作人員隨時要清除香爐上大把大把只燃燒些許的香枝,可見香也實在燒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