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什么是“家”?中國文化的很多要素、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很多觀念都與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 一、家是父母所居之所 “家”首先是個房子,所以家與室一樣,其部首為“宀”,“宀”就是房子。但“家”又不只是一個房子。 如果只是房子,中國人把它稱作“宅”或“室”。宅是整個房子,可以包括很多獨立的房子,是一個院落,也可以只是一座房子;室則只是一個具體的、承擔具體功能的房子,如臥室、盥洗室。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稱“宅”,王、候所居住的房子則稱為“宮”?!罢钡恼箝T曰“門”,本字“門”。雙扇曰“門”,單扇曰“戶”?!皯簟币话悴蛔髡箝T,一般只作宅內(nèi)某一單元的門。 中國人的很多思想觀念都與房子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安”,女在屋下為安。一方面女子在屋子里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屋里有女子是安定的。再如“寧”,本字為“寧”,“寧”本作“寍”,從心,從皿,表示在屋里,又有飯吃,即可心安。還有“定”,從宀,從正,因為在屋下從正,由“正”而有“定”。還有“宜”,象屋里俎上有肉,俎上有肉為“宜”。 “家”與房子有關(guān),但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房里之物?!凹摇保瑥腻?,從豕,豕即是豬。豬不能自養(yǎng),由人而養(yǎng)。且豬不似犬、馬,不可助人,其可為人所資用者,僅以供人飲食之需。所以,有豬的地方一定有人,而且此地之人生活一定比較富裕、比較考究。所以,有豬謂之有“家”。 然而,有房、有屋,又有人,就一定是“家”嗎?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不是“家”;有男人、又有女人,男女之間不形成婚姻關(guān)系,也不是“家”;男女之間即使形成婚姻關(guān)系,也并不是真正的“家”。只有因于男女的婚姻關(guān)系,而有了子女的誕生,男不再只是男、只是夫,而同時也是父;女不再只是女、只是妻,而同時也是母。只是在這個時候,即有父、有母、有子,才是一個完整的“家”。有子,才有父母。所以,有父母謂之有“家”。而父母所居之所,稱為“庭”,因此而有了“家庭”之名?!短浇?jīng)》說: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有父、有母、有子,才是一個“家”。《顏氏家訓(xùn)·兄弟》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奔依镉腥齻€成員,也只有三個成員,就是父、母、子。爺爺是父親的父親,奶奶是父親的母親;外公是母親的父親,外婆是母親的母親;孫子是兒子的兒子,外孫是女兒的兒子。父、母、子,是家庭的核心成員。三個成員,涉及到夫婦、父子兩種關(guān)系。《白虎通》認為: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無已也。故《孝經(jīng)》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狈驄D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白虎通·三綱六紀》) 父親的職責是制定并堅守規(guī)則,兒子的職責是使父親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丈夫是家庭的支柱,而妻子的職責則在于服從。 二、有序、有別是基本的家庭規(guī)矩 由父、母、子而橫向擴大,由一個小家庭而擴展為一個大家庭。父親的兄為伯,父親的弟為叔,父親的姐妹為姑;母親的兄弟為舅,母親的姐妹為姨。父親之兄、弟有分別,而父親之姐妹無分別,母親之兄弟、姐妹都無分別,表明中國之人倫關(guān)系突出和強調(diào)父系所延伸出的關(guān)系。西語中兄、弟、姐、妹不分,以為其關(guān)系是平等的;而漢語中之有區(qū)分,恰恰是為了突出兄、弟、姐、妹間的長幼之序。兄與祝相關(guān)。,像一個人跪在神前拜神并開口祈禱,后衍化為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者是兄,而弟與梯相關(guān),又與第相關(guān),就前者而言,有扶助之義;就后者而言,有序次之義。姐、妹本作姊、妹?!墩f文》曰:“姊,女兄也?!庇衷唬骸懊?,女弟也。”《釋名》曰:“姊,積也;妹,昧也?!薄栋谆⑼ā吩唬骸版⒄?,咨也;妹者,末也?!敝劣诮悖斒欠窖?,《說文》曰:“蜀謂母曰姐”。段玉裁注曰:“蜀人謂母曰姐,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苯阕衷欠窖?,后來,姐比姊更為流行。中國人分別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所突出的是序次,亦即荀子所講的“長幼有序”。荀子曰:“長幼有序,則事業(yè)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 在家庭倫理中,除“長幼有序”外,還有“親疏有別”。在西語中,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父等,并無分別;伯母、嬸、姑媽、姨媽、舅媽,并無分別。而在漢語中,這些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其所以要有區(qū)別,就在于“親疏有別”。中國人重禮,而禮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別異。荀子曰:“樂和同,禮別異。”(《荀子·樂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伯父、叔父就是自己本家中的長輩,其地位與父親類似。舅舅則是母親的兄弟,其情感之深甚至超過伯父與叔父。伯父、叔父、舅舅與當事人具有天然的血緣關(guān)系。在父親缺位的條件下,伯父、叔父、舅舅對于侄子、外甥具有管教的權(quán)力,甚至可以打罵。而姑父、姨父根本不具有這樣的權(quán)力。姑父只是姑媽的丈夫,姨父只是姨媽的丈夫,他們和自己并不具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今天是姑媽的丈夫,明天未必還是;今天是姨媽的丈夫,明天未必還是。所以,姑父、姨父與伯父、叔父、舅舅,是根本不可相并論的。同理,姑媽、姨媽因為和當事者具有血緣關(guān)系,倫理關(guān)系與感情也更加緊密;而伯母、嬸、舅媽,因為和當事者不具有血緣關(guān)系,倫理關(guān)系與感情也更疏遠一些。在同輩關(guān)系中,即使均是表兄弟、表兄妹的關(guān)系,也有遠近之別。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賈寶玉與薛寶釵的關(guān)系,在西方人的觀念里,這是沒有區(qū)別的。而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因為林黛玉是賈寶玉姑媽的女兒,而薛寶釵是賈寶玉姨媽的女兒,林黛玉是賈寶玉父系的親戚,薛寶釵是賈寶玉母系的親戚。因為父系優(yōu)先于母系,所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關(guān)系比與薛寶釵的關(guān)系更進一些。在同輩關(guān)系中,即使同是堂兄弟、堂兄妹,也有遠近之別。同一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要比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的關(guān)系更近。以此類推,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要比同一高祖父的堂兄弟、堂姐妹的關(guān)系更近。 有了家庭,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相親相愛,才是一和睦、和諧的家庭。亦即孟子所謂的“有親”、“有別”、“有序”的良好局面。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在家庭之中,“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這才是一個和睦的家庭,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吨芤住妨呢杂幸回栽弧凹胰恕?,即是講“家”的。家人卦之卦辭曰:“家人,利女貞?!背填U曰:“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則家道正矣。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獨云利女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則男正可知矣?!保ǔ填U:《程氏易傳》卷三)]楊時曰:“家人者,治家人之道也。齊家自夫婦始?!?/span>]朱熹曰:“利女貞者,欲先正乎內(nèi)也。內(nèi)正則外無不正矣?!保ㄖ祆洌骸吨芤妆玖x》卷二)在家里,婦女的作用與意義顯得尤為重要?!跺琛吩唬?/span> 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程頤曰:“家人之道,必有所尊嚴而君長者,謂父母也。雖一家之小,無尊嚴則孝敬衰,無君長則法度廢。有嚴君而后家道正,家者國之則也?!保ā冻淌弦讉鳌肪砣?/span>]“父父”,即父要像個父,要行父道;“子子”,即子要像個子,要行子道;“兄兄”,即兄要像個兄,要行兄道;“弟弟”,即弟要像個弟,要行弟道;“夫夫”,即夫要像個夫,要行夫道;“婦婦”,即婦要像個婦,要行婦道。 要家道正,每個成員都要堅守自己的倫理責任。《史記·五帝本紀·虞舜紀》曰: 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 《禮記·禮運》也有所謂“人義”之說: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十義”除君、臣之義外,其余所論,皆為家庭成員之倫理道德。對于父而言,要講慈,要有慈愛的情懷;父如此,母亦如此,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父義母慈”之說。對于子而言,要講孝,要孝敬、孝順父母;對于兄而言,要講良,亦即善良,要以善良的態(tài)度對待弟、妹;對于弟而言,要講悌,亦即要以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兄長;對于夫而言,要講義,要堅守正當;對于妻而言,要有服從的態(tài)度;對于長而言,要講惠,要樂善好施;對于幼而言,要講順,要有順從的態(tài)度。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石碏也有所謂“六逆六順”之說,認為: 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春秋左傳·隱公三年》) “兄愛弟敬”與“兄良弟弟”其意近似。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亦有言曰: 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其中“夫和妻柔”與《禮記·禮運》的“夫義婦聽”,其義亦近似。 “人義”之中,中國古人特別強調(diào)“孝悌”。《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學生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ā墩撜Z·學而》) 儒家強調(diào)仁,而有子認為:孝悌乃行仁之根本。]包咸曰:“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span>]甚至也可以說:孝悌是人的根本。宋翔鳳《論語鄭注》輯本,“為仁”作“為人”?!短接[·人事部》引《論語》亦作“其為人之本與”。有子先言“其為人也孝弟”,后言“其為人之本”,應(yīng)是相應(yīng)的。孝悌是人的根本,人而不孝悌,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愛,自己的親生父母受苦受難都無動于衷,怎么可能會對他人友愛?怎么可能會對他人抱有善心、愛心?又怎么可能擔負起自己基本的社會責任與義務(wù)?唐人王中書作詩,題為《孝為百行首》,曰:“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又曰:“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薄叭f善孝為先,信奉添福祿?!比寮抑赖母驮谟趯τ诟改感值艿膼邸C献釉唬骸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只有對于親人充滿愛,才有對于民眾的仁。愛他人是以愛家人為基礎(chǔ)和前提的。 三、婚與喪是家庭最重要的大事 家庭的擴大、家庭成員的增加,有賴于可靠的婚姻?!吨芤住ば蜇浴吩唬?/span>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男女經(jīng)由婚姻而成為夫婦?!栋谆⑼ā吩唬骸盎檎?,昏時行禮,故曰婚。(《白虎通·嫁娶》)姻,本義指夫家。《說文》曰:“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朱熹曰:“夫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保ā吨熳蛹叶Y·婚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婚姻絕不是兩個當事人自己的私事,而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大事,亦即:婚姻承擔著發(fā)揚前輩事業(yè)、使前輩宗脈傳承下去的重任,亦即“傳宗接代”的歷史重任。 正因為此,和誰結(jié)婚?什么時候結(jié)婚?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結(jié)婚者本人,而是雙方的父母。甚至可以說,結(jié)婚這件事并不是結(jié)婚者新郎的大事,而是新郎父親的大事,因為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傳宗接代”。新郎父母也主要是從“傳宗接代”的角度來考慮兒子結(jié)婚這件事。正因為結(jié)婚是“傳宗接代”的大事,所以,結(jié)婚者本人甚至無權(quán)決定這件事。在中國古代,一個男子一生中最大的兩件事,其中一件并不是自己結(jié)婚,而是自己的兒子結(jié)婚。今天,在中國農(nóng)村,結(jié)婚這一天的主角甚至不是新郎,而是新郎的父親。趕來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甚至主要不是向新郎表示祝賀,而是向新郎的父母表示祝賀。參加婚禮者最多的也是父親的親朋好友,而不是新郎的親朋好友。因為婚姻承擔著“傳宗接代”的歷史使命,所以,在婚禮中有一個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告于祠堂”。而告于祠堂之告者,正是新郎的父親。依《朱子家禮》的說法,大體如:“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迎于某官某郡某氏,不勝感愴,謹以。”傳統(tǒng)婚禮大體有:議婚、納采、納幣、親迎、婦見公婆、廟見、婿見婦之父母,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今天很多年輕人因種種理由不能按時結(jié)婚,其中之原因也許是因為工作繁忙,或者因為要繼續(xù)學習,或者因為生活負擔過重。在當事者眼里,工作、學習等是第一位的,而在父母眼里,特別是在男孩子父母眼里,工作、學習是你個人的事,而你不結(jié)婚則不是你個人的事,而是我們的事。在他們眼里,沒有什么比結(jié)婚這件事更大的事了。男孩到了一定年齡還不結(jié)婚,其父母的壓力非常之大,甚至有抬不起頭來的感覺。還有的人結(jié)婚了,因為工作、學習、生活壓力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生孩子,在當事者看來,生不生孩子是我個人的事,而在其父母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你個人的事,而是“傳宗接代”的事。你不生孩子,“傳宗接代”的事就沒有完成,我們怎么面對列祖列宗? 因為婚姻承擔著“傳宗接代”的大任,所以,男子可以妻之外有妾,可以再婚再娶,而女子卻不能改嫁。這一習俗雖然與男尊女卑之社會傳統(tǒng)有關(guān),但重要的還是與子女隨男方而姓,婚姻之本質(zhì)即是“傳宗接代”這一傳統(tǒng)觀念有關(guān)。更有甚者,男子在外可以拈花惹草,如此,被稱為“風流”,而女子出軌,則被稱為“淫蕩”;男子胡為被稱作“好色”,女子出格則被稱作“蕩婦”。這些觀念也都與婚姻的初始功能有關(guān)。 在中國古代,一個男子一生最大的兩件事,一件是為兒子結(jié)婚,另一件則是為父母舉行葬禮。沒有什么事比這兩件事更為重要、也更為重大的了。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 父母生時,以禮事父母;死時,以禮葬父母;祭時,以禮祭父母。生,只是一件事,而葬與祭,竟然是兩件事,足見喪葬與祭祀之重大意義。孔子又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孔子將喪事單獨列出,以示提醒,不僅表明特別注重、看重喪事,而且,在孔子看來,喪事并不只是簡單的一件事,而是人生中特別重大的事。也正因為此,當宰我以為三年之喪太久時,遭到了孔子強烈的反對。在孔子看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因此更以為宰我“不仁”。愛父母,不只是生前愛父母,而且是在父母去世后還能心存敬意地感念父母。 喪葬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正因為其重大,所以,一個人不論地位如何,不管身居何處,在父母喪葬時都不可以缺席。也就是說,在所有子女未全部到場的情況下,是不可以安埋逝者的。也正因為此,中國自古就有“奔喪”的傳統(tǒng)。所謂“奔喪”,就是接到父母去世的噩耗,必須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以盡快的速度、第一時間趕回家中,料理其喪事。“奔喪”之奔,有日夜兼程、狂奔不止的含義?!抖Y記·曾子問》有“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這樣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夜間趕路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逃跑的罪犯,一種就是奔父母之喪的人。由此足見“奔喪”是急迫而不顧一切的。 喪葬之后,對于父母盡孝這件事還沒有完,喪后還有祭。?!墩f文》曰:“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奔朗且匀夥瞰I已逝祖先或神靈?!盁o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保ā豆騻鳌せ腹四辍纷ⅲ抖Y記·祭統(tǒng)》曰:“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奔朗峭ㄟ^神圣莊嚴的形式,以表達對于逝者的追思與緬懷。祭,必須有一定的嚴格的形式,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真實的情感?!凹廊缭?,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祭祀的場所就是祖廟或祠堂。所以,“家”的元素里必然包含有祠堂與祖廟。 四、家教、家訓(xùn)是維延家風的重要手段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生養(yǎng)、繁衍。因為家庭有“傳宗接代”的功能,所以,不僅要生養(yǎng)孩子,還要教育孩子。家庭不僅是生養(yǎng)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由于家庭是教育的場所,所以有了家教、家訓(xùn)、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族在歷史上長期形成、延續(xù),并對家族成員產(chǎn)生深入影響的家族風尚。不同的家庭,因為家風不同,家族后代的作為與成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有材料說:美國有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愛德華是位勤學、嚴謹、德行高潔的人。他的后代,有十三位大學校長,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學家,六十多位醫(yī)生,還有一人當過副總統(tǒng),一人當過大使,二十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個酒鬼、賭徒、無賴,終生一無所成。他的后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漢,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殘或死亡,六十多人犯過詐騙、盜竊罪,七人是殺人犯。這一資料顯示家風對于家庭成員有非常大的影響。 家教,一般是家長對于家庭成員、特別是對子女立身做人方面的教育。家教一般比較具體、直接。比起家教,家訓(xùn)一般以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是家族長老對于子孫后代的規(guī)勸與訓(xùn)誡。中國第一部家訓(xùn)當是周公誡其子伯禽的《誡伯禽書》。書中講到:“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其中所講主要還是作為諸侯王應(yīng)何以為政的問題。諸葛亮的《誡子書》也很有名,其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辈粌H是至理名言,也一直為眾多有名望的家族所推崇。南朝人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家訓(xùn),被譽為古今家訓(xùn)之祖,其思想內(nèi)容極為非富。主體思想還是教導(dǎo)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善敬愛。如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保ā督套印罚案覆淮葎t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治家》)明末清初的朱伯廬作《朱子家訓(xùn)》,在民間有更為廣泛的影響,以至于很多言論成為傳誦的人生格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薄叭擞邢矐c,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span> 每個人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每個人的第一個學校,就是家庭。父母以至于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的養(yǎng)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五、結(jié)論 “家”,在中國文化里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概念,是一個包含有多種感情色彩、多種感情成分的概念。“家”以房舍為基礎(chǔ),但重點并不在于房舍;“家”以血親為紐帶,但血親亦只是形式,重點卻是家庭成員間的真感情。明人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奔彝コ蓡T之間的感情交集,是自然而真誠的,所以,不能有施恩、報答之類的意念。如有此等意念,便缺了家庭的溫情,而與路人無異了。所以,所謂“養(yǎng)兒防老”、所謂“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說法,并不是富有家庭真情、真意的說法,而是一種市儈的說辭,今天很多關(guān)于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教育、感恩的教育,也是背離家庭真情的教育。家庭更為重要的是一個親情的場所,而不是一個生意的場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是血緣關(guān)系,更為重要的是自然、真誠的關(guān)系。在中國古代,家庭既是一個生活的場所,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是一個工作的場所,是一個精神得以寄托的場所。它同時具有生活、工作、學習、宗教四方面的功能?,F(xiàn)代家庭,家庭功能越來越弱化,這種弱化,有其歷史的原因,有其社會的原因,但家庭成員關(guān)系淡化、家庭功能不斷弱化,卻一定是件很不幸的事。 羅安憲,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
|
來自: timtxu > 《心靈、婚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