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 一九七五年,金庸寫《碧血劍后記》時如是說。 所以在一九七十年五六月間,他又寫了一篇《袁祟煥評傳》作為補充。 看官們,《袁祟煥評傳》實在比《碧血劍》好看很多。 袁祟煥死于晚明。晚明是個復(fù)雜的時代,晚明的人物也無一例外地顯得更復(fù)雜。袁祟煥不是岳武穆,這是一個經(jīng)歷了被朝廷凌遲生割、被百姓爭食其肉、曾被當(dāng)作漢奸又被當(dāng)作英雄的人。 金庸說《碧血劍》的第一主角是袁祟煥,說得好。在《碧血劍》開篇之初,就從張朝唐眼中這樣寫出了冰山一角: 張朝唐見他們說話不多,神色凜然,舉止端嚴(yán),絕不似尋常農(nóng)夫。那姓朱和姓倪的尤具威猛之氣,姓應(yīng)的則氣度高雅,似是位飽讀詩書的士人。 過了一會,忽聽得書聲朗朗,那小牧童讀起書來。張朝唐側(cè)耳細(xì)聽,書聲中說的似是兵陣戰(zhàn)斗之事,不禁好奇心起,披衣下床,走到廳上。只見桌上燭光明亮,小牧童正自讀書。姓應(yīng)的坐在一旁教導(dǎo),見他出來,只向他點了點頭,又低下頭來,指著書本講解。 這些都是袁祟煥的舊部,在他被害之后,一部分人憤而離軍,解甲四散,一部分人則匿居下來,自發(fā)地?fù)?dān)負(fù)起扶育袁祟煥之子袁承志的責(zé)任。 然后是圣峰嶂大會。 (張朝唐)只見殿中塑著一座神像,本朝文官裝束,但頭戴金盔,身穿緋袍,外加黃罩甲,左手捧著一柄寶劍,右手手執(zhí)令旗。……才知道這神像原來是連破清兵、擊斃清太祖努爾哈赤、使清人聞名喪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 這一日是袁祟煥遭難的三周年忌辰,他的舊部從四方趕來,在他故鄉(xiāng)廣東東莞附近的圣峰嶂相聚,祭奠舊主。 袁祟煥在整本《碧血劍》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但是金庸寫他的舊部,寫他的兒子,然后,那個置自己聲名性命于不顧、力挽狂瀾的“亡命孤臣”和那場匪夷所思的凌遲事件,便呼之欲出了。 金庸對袁祟煥的感情,似對岳武穆要深得多。岳武穆近神人,所以他傳下的《武穆遺書》先是被郭靖得到,之后藏在屠龍刀里被江湖哄搶。射雕三部曲里的岳武穆,讀者對他是沒有什么感情的。 然而《碧血劍》里的袁祟煥則不同。他的舊部扶育袁承志,是夾雜著報恩、悲憤、不平種種復(fù)雜的感情的,《碧血劍》的讀者對袁承志的感情,簡直也夾雜了對袁祟煥的種種莫名感喟——末了,都恨不得踢他兩腳:老子如此英雄了得,兒子怎不轟轟烈烈! 金庸寫《袁祟煥評傳》,再現(xiàn)了這個亡命孤臣和晚明最后的命運。 袁祟煥下獄,是祟禎二年十二月的事(1629)。 那一年,皇太極親自帶兵,(為避開袁祟煥繞道蒙古)分三路進(jìn)入長城,進(jìn)迫遵化。袁崇煥十月二十八日聞訊,立即兵分兩路。 北路,派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趙率教帶騎兵四千西上堵截; 南路,則是自己親率祖大壽、何可綱等大將趕去保衛(wèi)北京。 軍隊十一月初趕到薊州,又兩日兩夜急行軍,先清軍二日趕到北京(大概是在十一月十八日)。二十日清軍也陳兵北京城下。 袁祟煥請求入城休整,祟禎不準(zhǔn)。要求屯兵外城,也不準(zhǔn)。 不準(zhǔn)的同時,祟禎不住的催袁祟煥出戰(zhàn)。袁崇煥一再說,主力援兵還在路上,現(xiàn)在只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余萬決戰(zhàn),難求必勝。 于是崇禎就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zhàn),到底是甚么居心?想篡位么?想脅迫我答應(yīng)議和么?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有甚么密謀?你為甚么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 (袁祟煥經(jīng)營遼東有年,知道不可一味硬打,曾與皇太極協(xié)議,雙方互有退讓,也曾建議朝廷短期議和,以退為進(jìn)。這也是后來流言四起的原因。) 此時北京城里的居民,也紛紛自認(rèn)為看清了袁祟煥的真面目,他們的想法和皇上一模一樣。于是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部騎兵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幾名兵士。 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jìn)宮,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御牢。 袁崇煥一被捕引發(fā)的連鎖反應(yīng),金庸寫得極其令人印象深刻: 祖大壽與何可綱驚怒交集,立即帶了部隊回錦州去了。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隊,在途中得悉主帥無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說他們是“漢奸兵”,當(dāng)然也就掉頭而回。中國歷史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敵軍兵臨城下而將城防總司令下獄,卻是第一次發(fā)生。 敵軍兵臨城下而城防總司令下獄,固然是第一樁; 敵軍兵臨城下而城防援兵負(fù)氣走掉,管你皇帝和老百姓怎么樣,恐怕也是少有得很——大概可知袁家軍剛硬血性到了什么程度,當(dāng)時又憤慨狂怒到了什么地步! (如果清軍因此而破城,不知歷史上會是怎么樣的評價?也許蝴蝶效應(yīng)無處不在,袁祟煥死后,祖大壽曾幾度投降清軍,清軍一放他回去他又立刻守城。最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打開山海關(guān)把清軍放了進(jìn)來) 后來崇禎派人要袁崇煥寫信招祖大壽回來。袁崇煥不肯寫。兵部郎中余大成勸袁崇煥“終須以國家為重”,袁崇煥這才寫信,要祖大壽回兵防守北京。 這時候祖大壽已沖出山海關(guān)北去,崇禎派人飛騎追去送信。追到軍前,祖大壽軍中喝令放箭,這時袁部將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禎當(dāng)敵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師之命,送信來給祖總兵,不是朝廷的追兵?!弊娲髩垓T在馬上,等他過來。使者遞過信去。祖大壽讀了信后,下馬捧信大哭,一軍都大哭。祖大壽對母親很孝順,他母親又很勇敢,兒子行軍打仗,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常常跟著部隊。這時她勸兒子說:“本來以為督師已經(jīng)死了,咱們才反出關(guān)來,謝天謝地,原來督師并沒有死。你打幾個勝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軍,皇上就會答允?,F(xiàn)今這樣反了出去,只有加重督師的罪名。”祖大壽覺得母親的話很對,當(dāng)即回師入關(guān),和清兵接戰(zhàn),收復(fù)了永平、遵化一帶。 看看,袁祟煥手下的大將,說反就反出關(guān)去,說回來打馬上把清兵揍出大門去。這是多厲害的帥才能帶出來的多厲害的將啊。 后來袁崇煥的罪名確定了,是胡里胡涂的所謂“謀叛”,定刑是夷三族。 余大成于是去威嚇主理這個案子的兵部尚書梁廷棟: “袁崇煥并非真的有罪,只不過清兵圍城,皇上震怒。我在兵部做郎中,已換了六位尚書,親眼見到?jīng)]一個尚書有好下場。你做兵部尚書,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來犯?今日誅滅袁崇煥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來,梁尚書,你顧一下自己的三族罷?!?/span> 梁廷棟嚇壞了,于是設(shè)法減輕處刑,改為袁崇煥凌遲,母親、弟弟、妻子,幾歲的小女兒充軍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牽累了。 當(dāng)時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并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連朝鮮的君臣百姓也都知道。但是北京城民不知道。祟禎知道么?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是他非殺了他不可。 “凌遲”規(guī)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將人殺死,否則劊子手有罪,那就是所謂“千刀萬剮”。所以罵人“殺千刀”是最惡毒的咒罵。 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北京的眾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內(nèi)臟。劊子手依照規(guī)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眾百姓圍在旁邊,紛紛叫罵,出錢買他的肉,一錢銀子只能買到一片,買到后咬一口,罵一聲:“漢奸!” 袁崇煥死后,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余的仆人,順德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好。后來余家世代為袁祟煥守墓。 《碧血劍》末了說袁承志遠(yuǎn)避海外。當(dāng)然歷史上沒有袁承志這個人。乾隆49年(1772),差不多一百多年后,乾隆讀到皇太極使反間計計殺袁祟煥的過程,下詔為袁祟煥平反,并尋找到他堂兄弟的五世孫袁炳,作為他的后裔?,F(xiàn)在的袁氏后人,應(yīng)該就是袁炳的后人。我碰巧認(rèn)識一位袁氏后人,去年在湘黔一帶散游時見過面。 金庸在《袁祟煥評傳》末了有一段抽絲剝繭的評論,我覺得也很好。 不然,站在我們的立場——祟禎為甚么要輕信皇太極的反間計?為甚么要親手割除自己的左右膀臂?這昏庸且愚懦的皇帝,該殺!北京城民為甚么會輕信流言,把趕來救他們的人推上斷頭臺?這些卑怯殘忍的小民,該殺! 花一錢銀子買一片肉,咬一口,唾罵一聲,是最容易的。 “時代不斷在變遷,道德觀念、歷史觀點、功過的評價也不斷改變,然而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出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中,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道路。 ” 是夜重讀《袁祟煥評傳》,百感交集。為袁祟煥和手下大將的剛強俠烈,為晚明歷史的詭譎莫測,為橫在祟禎和城民面前的真相的厚墻——到底撞破了頭都沒有能砸出真相來。 ▼ 文字:任淡如 本公號文章系列 歲時 / 花事 / 年譜 / 詩箋 / 江湖 / 課程 以上系列鍵入相關(guān)字即可提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