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北京人都知道,北海公園西邊兒有家叫做延吉冷面的餐廳,天天都熱鬧到爆棚,還有不少老外喜歡光顧這兒。那碗冷面曾經(jīng)是我吃到過最爽口的面食,咸甜爽口,配上烤羊串和北冰洋汽水,這是那個夏天最叫我人難忘的味道。 對于一個吃貨來說,真正的美味并不一定是米其林餐廳里的厚牛排和入口即化的鵝肝或是松露,是家門口那開了許久,服務(wù)生和老板都是老面孔的小餐館。那兒的一口美味,能勾起你的食欲,也能串聯(lián)起舌尖上的記憶。這樣的店帝都有,魔都也有… 燕 云 樓 燕云樓的年齡還沒到100歲,但人家有個很響亮的名號“堪比全聚德”。是的,1936年創(chuàng)建的燕云樓主打京菜,招牌就是北京烤鴨,雖然在北京并沒有燕云樓的地兒,但它那北京烤鴨的味道實(shí)在叫人回味。而人家那個“燕云樓”這三個打字,則出自郭沫若的手筆。 堪比全聚德?大言不慚了吧!并沒有!舊上海名流梅蘭芳、俞振飛等各界知名人士經(jīng)常光顧,所以民間很早就有“北有全聚德, 南有燕云樓”的說法。后來更是有了“欲嘗烤鴨香,必到燕云樓”的說法。自然,燕云樓還有其他知名的菜,紅扒整翅、蔥燒刺參、油爆雙脆、拔絲蘋果等、以及宮廷菜、仿膳菜、孔府菜等。 沈 大 成 說起吃面,總是能讓人想到一碗特別的面,它脆脆的(不是小浣熊),淋上蝦仁清炒小豌豆的澆頭,它沒有湯湯水水,不會讓你因?yàn)闈鉁孽r味而覺得眉毛都要掉下來,但卻會因?yàn)榇啻嗟拿鏃l和熱乎乎的澆頭而感到滿滿的幸福。這道面叫兩面黃。 沈大成起家時,創(chuàng)始人沈阿金為集點(diǎn)心與風(fēng)味小吃之大成,所以給取店名為沈大成。如今這家店的總店就在游人如織的南京路步行街,建議你選擇二樓的餐廳,還能點(diǎn)幾道特色小菜。吃完了,可別忘了去樓下打包點(diǎn)點(diǎn)心,壽桃、壽糕、桂花條頭糕、雙釀團(tuán),青團(tuán),還有蟹粉小籠和餛飩。 大 壺 春 上海人喜歡吃生煎,有人覺得小楊生煎好吃,有人覺得大壺春的好吃??傻氐赖睦峡死沼械臅r候就喜歡那皮厚沒有湯汁的大壺春,因?yàn)槟侨怵W真的讓人回味無窮。在解放前,上海灘的生煎大戰(zhàn)呈現(xiàn)“蘿春閣vs大壺春”的局面。位于福州路(四馬路)的蘿春閣,是舊時大亨黃楚九開的一家茶樓,后來引進(jìn)生煎饅頭作為早餐茶點(diǎn),聲名大噪。只可惜,后來黃楚九謝世,蘿春閣易主。于是,生煎兩強(qiáng)只有大壺春流傳了下來, 大壺春生煎始創(chuàng)于1932年,創(chuàng)始人叫唐妙權(quán),他的叔叔正是蘿春閣的創(chuàng)立者。另起爐灶的唐妙權(quán)沒有完全復(fù)制蘿春閣生煎做法,蘿春閣生煎的特色是皮薄餡大、湯汁濃郁,唐妙權(quán)決定把大壺春的生煎定位于“無湯生煎”。這個別出心裁的定位,成為大壺春的一大特色,一直延續(xù)至今。 我們都愛生煎那塊脆脆的皮,些許芝麻就能讓整個生煎有種如沐春風(fēng)的好味道。再來一碗咖喱牛肉湯,這樣的一頓才是滿足感爆棚。 小 紹 興 “美好人生,雞不可失”,這句 Slogan 讓多少80后至今記憶猶新,一提到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要去云南南路的總店擼一頓。那脆脆的白斬雞雞皮,帶點(diǎn)血絲的雞肉,裹上濃濃香香的醬油,送入口中的那一剎那,就是美好人生的真實(shí)寫照。1947年創(chuàng)辦的小紹興,是由紹興人章潤牛、章如花兄妹創(chuàng)辦的,因而有了這個名字。 上班的公司如果就在小紹興附近,必要定時去滿足一下那心心念念想著白斬雞的胃。當(dāng)然,那碗用雞湯原汁熬的熱呼呼的粳米雞粥更是勾出了多少人的回憶。服務(wù)阿姨端上來一碗白粥,在你勺子的翻動下,顏色漸漸變濃,味道也漸漸豐富了起來。 德 興 館 吃面,還有一家店,那就是德興館!光緒年間就扎根在上海的德興館,是不少老上海人最喜歡的面館。上海人的好吃食多半都傳承自江浙,德興面館就是蘇錫幫在滬上的最佳代表,即使排著長隊(duì)也想要吃一口。 在上海有兩家德興館,一家1883年開業(yè)的德興菜館,是吃酒點(diǎn)菜的酒樓,梅蘭芳、杜月笙時時光顧的就是他家原在十六鋪碼頭的老店,濃油赤醬的代表蝦子大烏參、青魚禿肺、草頭圈子、糟缽…… 而另一家則是1878年開張、專門吃面的德興面館,這是尋常人家都吃得的面,光面配澆頭,天天燜蹄、爆鱔與爆魚,就這也安穩(wěn)地掛著老招牌歷經(jīng)三朝,分店遍布申城,廣東路老號從未搬遷過,日日爆滿。上海人無論幾歲,誰沒吃過這一碗地道元祖面? “三鮮大面一朝忙,酒館門頭終日狂”,這句清代竹枝詞說的就是蘇州、上海一帶,條條弄堂面店、酒館早晚沸騰的景象。德興館在上海有將近十家分店,但廣東路的那家百年老號始終是大家心目里的正主。如今,每年到了中秋,在這兒排隊(duì)買鮮肉月餅回家孝敬老人家的除了阿姨媽媽們,還有年紀(jì)輕輕的白領(lǐng)們,而這兒的味道也是上海灘數(shù)一數(shù)二的。 光 明 邨 在淮海路附近上班的人,都知道光明邨,也都知道要想在這里擺一頓家宴,那是得提早三兩個月才能訂得到的。阿姨媽媽們喜歡在這里吃了午飯,坐下喝喝茶嘮個嗑,時辰差不多了,去樓下的熟食店帶點(diǎn)醬肉熟食回家給叔叔伯伯們晚飯下酒。 每天,真的是每一天,不論是下雨還是艷陽,光明邨的中午總是能看到長長的隊(duì)伍。清明前后,排隊(duì)買青團(tuán),端午前后,排隊(duì)買粽子,中秋前后,排隊(duì)買鮮肉月餅,還有一溜兒的隊(duì)伍就為了平日里買熟食。有些常來光顧的老面孔,早就被熟食店里的服務(wù)阿姨認(rèn)得了,“張家阿姨,今天還是要鴨膀嗎?”這一生熱絡(luò)的問候,總叫人暖心,而我們也許就愛這一口老上海記憶里的好味道。 光明邨二樓的堂食,各種中式傳統(tǒng)小吃點(diǎn)心頗受歡迎,你若坐著吃,后面的等候的人就貼在那兒候著位子,這樣的場景有些人看不慣,可有些人就愛湊這份熱鬧。一碗面,一碗小餛飩,再來一點(diǎn)點(diǎn)心,三五個人吃了個百八十塊,價格雖然親民但那幸福感卻能讓你暖上心頭。 喬 家 柵 家里有老人家過生日了,小輩兒們就會特意跑去喬家柵買壽糕壽桃給老人家祝壽。歷年來喬家柵食府的菜肴、點(diǎn)心多次被評為中華名小吃、是上海傳統(tǒng)特色名小吃。創(chuàng)始于清宣統(tǒng)元年的喬家柵,前身是永茂昌湯團(tuán)店,先后在上海南市喬家路,館驛街、舊校場路等處開設(shè)分店。 鍋貼、餛飩、粉絲湯、面條、炒菜等你都能在喬家柵吃到,而且味道都還不錯,價格也挺便宜的。不過,懂經(jīng)的吃貨都知道,它們家的青團(tuán)是真的叫人回味無窮。 老 正 興 1930年代,南京夫子廟一帶餐館紛雜,打“老正興”字號的就有三家?,F(xiàn)存的“老正興”為創(chuàng)建于1933年的“西字號老正興”由一位姓尤的廚師從上海來到南京夫子廟。主要以經(jīng)營浙紹風(fēng)味菜肴著稱。 江南風(fēng)味,是老正興最大的特色。百余年來,老正興的“春有春筍塘鯉魚,夏有銀魚炒蛋、油爆蝦,秋有大閘蟹,冬有下巴劃水”總是能擄獲不少人的心。一條青魚可以翻出不知道多少花樣精來,而這里的油爆蝦則是以“天下第一蝦”而馳名。 綠 波 廊 綠波廊,去過上海的城隍廟就知道它在哪兒。坐在綠波廊樓上靠窗的位子搓上一頓,還能俯瞰城隍廟的景致,實(shí)在是愜意。小時候把這當(dāng)傳奇聽,說是很多國外的領(lǐng)導(dǎo)人到上海來,都會去綠波廊。即使是現(xiàn)在的綠波廊,墻上也都掛著那一張張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 綠波廊原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豫園西園的一個樓閣,原名“樂圃閬茶樓”。1978年改為餐廳,以蘇州風(fēng)味的菜點(diǎn)為特色,“扇形甩水”、“生爆鱔背”、“蘿卜絲酥餅”可是餐廳的一絕。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來吃過,還稱贊說:“技藝精巧,味道極好”。 綠波廊還有一絕,那就是桂花拉糕。晶瑩剔透的糕包裹著顆粒分明的桂花,把桂花的香甜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且真的是“三不沾”。 王 寶 和 始于清朝乾隆九年,至今已有265年的歷史,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以專營“清水大閘蟹”、“王寶和老酒”聞名于世,素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稱。每年到了金秋十月,就是上海人最喜歡的吃蟹的季節(jié)。香甜肥厚的大閘蟹足以讓一戶人家里的每張嘴都停不下來。 而王寶和的大閘蟹有很豐腴的蟹膏,蟹肉不空,鮮甜緊實(shí)。招牌的蟹粉豆腐,豆腐軟嫩鮮滑也沒有一絲雜味,配合蟹黃的鮮香簡直讓人叫絕。當(dāng)然,王寶和的秘訣卻遠(yuǎn)遠(yuǎn)不止大閘蟹。去年那只排不到的小龍蝦月餅,還記得嗎?一個月餅里有四只小龍蝦,咬下一口爆出叫你上癮的十三香餡。 王 家 沙 北京的京八件,總是能讓老北京人想起童年。而王家沙的點(diǎn)心,則能勾起老上海人滿滿的童年回憶。1945年創(chuàng)辦的王家沙點(diǎn)心店,最早名為王家厙(念she),因“沙”是“厙”的別寫,且滬語中“沙”與“厙”同音,同音假借而成王家沙。 每年過年,家里吃個團(tuán)圓飯,最后一道壓軸的點(diǎn)心就必定是王家沙的八寶飯。熱氣騰騰的八寶飯擺在那么多道菜中間,可是絲毫不會遜色的主。夾上一口帶著豆沙餡兒的八寶飯,那是不管有多撐也要塞進(jìn)嘴里去的美味。而這一口美味可以讓你回味一整年。 南 翔 饅 頭 店 城隍廟除了有大牌的綠波廊,還有親民的南翔饅頭店。不過,想吃到他們家的小籠可是必須要排隊(duì)的,人氣高到不行。當(dāng)然啦,味道也特別的好,皮薄汁多湯滿,想想就要流口水啊! 如今的花頭經(jīng)不少,店里賣的小籠品種也多了很多,但是最好吃的還是最經(jīng)典的原味小籠、蟹粉小籠還有灌湯包。那一口濃郁的汁水,薄薄的皮就是叫你怎么都挪不開腿的好味道。 美 新 有很多北方人看不懂上海人的口味,月餅——鮮肉的,湯圓——鮮肉的。在很多人眼里,鮮肉的湯圓也好,月餅也好那就跟肉包子一個樣,可上海人不這么想。雖然都是面包肉,但不同的吃法就是不同的味道,也代表著不同的記憶。美新的鮮肉湯圓就是如此。 和著周邊的吳儂軟語,看著老店、老員工、老顧客,吃著眼前的這碗軟糯湯圓,很有老上海的感覺。這里還有上海人夏天最不愿錯過的一碗辣肉冷面,很想念,有沒有? 杏 花 樓 說道月餅,就會想到杏花樓。我們都是從小看著杏花樓月餅花哨的鐵盒子長大的。盒子上嫦娥曼妙的身姿,而打開就是整齊的格式廣式月餅。清代咸豐元年,杏花樓只是廣東人“勝仔”開的甜品店,規(guī)模逐漸擴(kuò)大后,開始主營廣東菜系。從章太炎先生的題詞:“蜜汁能消公路渴,河魚為解臣君愁”到汪道涵先生“群賢畢至”。杏花樓的名聲,是越做越響了。 20世紀(jì)初,月餅開始出現(xiàn)在杏花樓的柜面上。在上海人心目中,杏花樓幾十年如一日,就像一個老朋友,為其所信賴。中秋節(jié)去買一盒,走親訪友拿在手里送給老人家,老體面的。 功 德 林 1922年,功德林在上海創(chuàng)立,如今的總部也在上海,老上海人喜歡偶爾來這里吃頓素,精致的素食總是有顏值更有味道。還有不少老人家喜歡把壽宴擺在這里,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嘗嘗那將近百年素食鼻祖的老味道。 上世紀(jì)20年代時,魯迅、柳亞子和30年代時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及黃炎培均為該店常客,在史良生前回憶錄中曾有《懷念功德林》一節(jié),曾接待日本、巴基斯坦等國貴賓。 在網(wǎng)紅盛行的年代,有那么些老餐館,我們曾經(jīng)賦予了它們的意義不僅是年代,更多的是回憶。它們中還有德大西餐社、洪長興、新雅粵菜館、香滿樓……每個城市也用它們自己的老字號,來記錄人們口中的回憶。 - The End - |
|
來自: 韜晦館 > 《上海踩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