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灣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木蘭鄉(xiāng)雙泉村,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據(jù)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 ----大余灣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fēng)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黃陂區(qū)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則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shù)十幢,建筑風(fēng)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較高的建筑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整個村莊前面墻圍水,后面山圍墻。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墻。室內(nèi)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 村莊,在青山的環(huán)抱中、在青石板的長巷里、在老舊的木門旁,在熱鬧的小院里。 ----時間就這么緩緩地在村莊里流淌,沒有人能計算出村莊的年紀。他們只知道,村莊里的每一片磚瓦,看著這里的村民從啼哭到白發(fā),從黃毛小兒到耄耋老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村莊如同一位長者,無論光陰如何流轉(zhuǎn),它在歷史年輪下看過了太多悲歡離合,經(jīng)歷了太多滄桑變換,村莊也變得沉默,變得厚重古樸。你去或者不去,它就在那里,寧靜安謐。 靜靜的大余灣 JingJingDe DaYuWan 很久以來就想去大余灣看看,因各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這次,因朋友邀約,終能一睹藏在深山翠綠中大余灣的芳容。參觀大余灣,雖然是遲到的驚喜,終究還是讓我圓了一個縈懷已久的夢想。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qū)40多公里。我們從紅鋼城出發(fā),一路走國道,穿村鎮(zhèn),過灄水河,一座伏臥于十里黃花之中、依山傍水的村莊,在春日的陽光下收入眼底。 車近大余灣, 一派撩人的春色,讓人愉悅、讓人驚喜。漫山遍野的喬木、灌木一片青蔥,春天的艷麗,讓人目不暇接。油菜花鋪滿了整個木蘭川,繪畫出如詩如畫的花海壯觀;一片片金黃的花瓣,嬌艷欲滴地舞蹈在廣袤的田野上,以磅礴的氣勢,傲視天下的奇草名花,獨領(lǐng)不懼春寒的風(fēng)騷。你甚至不需要靈敏的嗅覺,就能在目力不及的地方,嗅到油菜花清醇的芳香。人們都說桂花十里香,但這一望無際油菜花的香氣何止十里?她好像已經(jīng)香透了整個黃陂的山山水水。 踏進大余灣,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風(fēng)景區(qū)氣度不凡的門樓。一排長約幾十米的徽派建筑橫亙眼前。白墻黛瓦,飛檐翹角,十分壯觀。偌大的停車場,顯得空空蕩蕩??邕^門樓,迎面是清波粼粼的池塘,一行高大的水杉排列塘邊,還有高聳的梧桐、飄柔的柳枝,頓時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放眼望去,大樹參差,繁葉絢爛,明清建筑掩隱其間,古樸典雅,仿佛世外桃源。走過池塘,明麗的陽光照耀在大余灣古民居的石墻上、大樹下,斑斑駁駁的光影神秘而靈動。 大余灣的老宅,大都用方方正正的大塊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致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彩繪檐額。進到屋內(nèi),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原汁原味?!扒懊鎵?,后面山圍墻,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墻,室內(nèi)多雕刻,門前畫檐廊。”大余灣的宅院,在形式、格局、用材和砌筑技術(shù)上,體現(xiàn)出極為巧妙、完整的安居構(gòu)思。宅院雖然陳舊,仍可看出當(dāng)年的氣勢。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巷一路漫步,處處都是目不暇接的古色古香,我們好像在跟隨著歷史老人,親歷這個深山古村700年的歲月風(fēng)華。 順著石塊鋪設(shè)的小徑,我們興致盎然地爬上大余灣背后的半月形山巒,它是木蘭山脈西延的尾部,從山上俯瞰全貌,村莊左邊蜿蜒的山嶺連接著稻田,像青龍浮于水面;村右的山峰如白虎坐視前方;村前近處,兩座貌似烏龜?shù)男∩竭B綿起伏;不遠處,山腰上的大塊花崗巖,如北斗七星綴在湛藍的天空;西峰山脈的山脊,如同一條金線,連接著葫蘆狀的小山。灣前的石溪中,進水和出水兩條溪流,匯集于村莊中央的水池中,形成太極圖一樣的渦流。村民們把這一村貌形象地喻為:“左有青龍游,右有白虎守,前有雙龜朝北斗,后有金線釣葫蘆,中間又有流水太極圖?!钡拇_,大余灣古村,真的體現(xiàn)了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 大余灣依山傍水,寧靜如畫,具有典型的婺源民居風(fēng)貌。細看族譜: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村,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嘉慶年間的石砌宅子數(shù)十幢。當(dāng)初,余姓人家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此處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fēng)水寶地”。據(jù)余氏族譜記載,大余灣先民認定古代琴師俞伯牙為余姓祖先,并相傳岳飛世系曾到此隱居,故有“俞伯牙先祖發(fā)祥地,岳鵬舉后昆遁隱村”的說法。明清時期,村里產(chǎn)生了100多位秀才、進士,歷史上還曾有“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宋元佑八年(1093年)中秋之日,北宋著名詩人與書法家黃庭堅曾在一篇跋文里寫道:“長閱族系,溯源委而知:余氏名節(jié)之高,甲于江西。后自翰林稽姓苑,觀科書顯要,又見余氏之繁,甲于天下?!蹦纤卫韺W(xué)集大成者朱熹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為《余氏宗譜》所作序言中說:“御筆親封一門三太守(余良肱的三個兒子分別長徇州、杭州、明州三州),廉保勛名之振,四代五尚書(兵部余侃、吏部余奭、刑部余怒、工部余良肱、禮部余彥明),能為帝王分憂。守俸祿如井泉,撫百姓如妻子?!?/font> 大余灣崇尚教育,數(shù)百年來,耕作之余,村民們便以琴書為樂,這在一般的鄉(xiāng)村并不多見。余永奇老人告訴我們,自己雖務(wù)農(nóng),卻希望后輩有條件的多讀書,因為“勤儉能創(chuàng)千秋業(yè),耕讀尚開富貴花”。據(jù)悉,近代以來,從這里走出的讀書人很多,包括棉花專家余傳斌、鐵路專家余傳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而且,走出去的大余灣人從不忘本。余永奇說,余家菊的兒子余傳韜如今已年過八旬,他資助故鄉(xiāng)的學(xué)子,并在學(xué)校開設(shè)唐詩宋詞班,希望年輕人能將優(yōu)良傳統(tǒng)代代相傳。 村支書安排我們住進了一戶普通農(nóng)家。這是一座年輪較高的余氏民居,雖然陳舊,室內(nèi)打掃得倒也十分干凈。天井、庭院、大堂、臥室等結(jié)構(gòu)皆協(xié)調(diào)有致,在大堂和后廂房之間,有雕刻精美,完好無損的鏤空榾皮屏肩,其圖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細,栩栩如生。正臥室里,寬大的鏤雕木床,陳于木板隔墻一側(cè),桌架上擺放著一些印刷或線裝書籍,室內(nèi)光線稍暗,但儒雅書香之氣,卻分外濃厚。過道閣樓上放著犁耙、手推水車等農(nóng)具,讓人仿佛置身于農(nóng)耕時代的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墻是山石砌成,瓦是泥土燒制,透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讓人有一種回歸田園的親近感、自在感和輕松感。由此,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寧靜、悠閑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隔壁,則是一座長久失修的老宅,藤蔓和雜草侵占了老宅的庭院,木質(zhì)窗戶已經(jīng)朽落,唯有麻石支撐著歷史。敗落的墻頭,屋檐長滿了狗尾巴草,形成了一幅暗含悲涼的唯美圖畫。站在門樓前,在幾分蒼涼的心景下,我想象到了這家大戶人家昔日的風(fēng)光。只是俗話有“富不過三代”之說,大戶人家的門臉還在,只是那把鎖和包鐵的大門,卻鎖不住逝去的繁華和門庭的衰落……可惜了祖宗的基業(yè)。站在敗落的老宅旁,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種世事沉浮、興衰難料的感覺。作為古村落,我喜歡這種不加修飾、原始生態(tài)的老宅,因為它更能體現(xiàn)歲月的年輪,但是我也為這座民居的主人感到惋惜,畢竟家道衰落總是令人遺憾的,盡管它可能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不知怎的,此時此刻,我還聯(lián)想到了《紅樓夢》中,大觀園的輝煌以及那輝煌之后的殞落。歷史的長河時而奔騰,時而沉寂,人事交替慷慨悲壯,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然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論大余灣的興衰怎樣移換,而它身后的青山,卻依然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年復(fù)一年,永遠以它溫柔寬厚的臂膀,擁抱著這座古老的村落,以及生息在這里世代相續(xù)的村民。 近年來,大余灣雖說聲名漸起,但村民們依舊過著質(zhì)樸平靜的生活,老人閑坐在屋前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進村參觀的游客,他們會熱心地為你指點路線,任憑游人在村中自由穿行。村中屋多人稀,不多見的幾個村民,或劈柴,或勞作,或晾曬,或垂釣,或在路邊做著小生意,顯得悠然自得,與世無爭,過著恬淡、安寧的生活。在一個石柱的斷樁上,一位古稀老者,背靠石墻幽閑地坐著,靜靜地曬著太陽。額頭上一條條被歲月雕刻的痕跡,清晰可見。面對游客,他表情平靜,對于拍照的游客,也無動于衷。老人家仍然目視前方,似一尊雕像,安詳?shù)门c古宅渾然一體。 長期穿越在大都市寬大而擁擠的大馬路上,我們常常被欲望所左右,被物質(zhì)所捆綁,而大余灣的村民,則淡泊而輕松,自在且坦然。村頭的另一個院落里,陽光鋪在石板上,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女主人在墻角洗頭,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從石屋里出來一會,旋即又進屋里去了,一只花貓蹲在陽光里,守在后門邊,好久不曾走開,或打個哈欠,或撓撓身體,顯得格外閑逸。這座老宅的后門處,另一位老年男子,大聲對著對面屋子的人叫著,讓他或(她)把土雞蛋拿出來賣。當(dāng)時,正有一群游客在買土雞蛋。幾只大白鵝,昂首挺胸,搖搖擺擺,在石板路上踱步,伸長脖子叫著。見人也不躲,好像很友好的樣子。它們快樂的身影,高亢的叫聲,給古樸的鄉(xiāng)村增添了另一番情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灣人的歲月,如同一首悠長舒緩的歌:“流水穿村過,過溪搭橋梁,出門到田間,觀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飄十里香。秋蘭入幽室,凌霄攀高墻……”也許,這就是這座深山古村歷時700年綿延至今,仍然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吧! 鄉(xiāng)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都市人心中的童話。大余灣沒有繁華、沒有嘈雜、沒有喧囂,沒有城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這里的簡單、純樸、寧靜和溫潤,讓人感到一種異樣的輕松。讓久居都市的我們,暫時釋放了城市生活中的煩惱和焦慮,消解了穿梭于“水泥森林”的惶惑與不安。大余灣的生活,不是我們記憶中的生活,而是一種歷史想象中的生活,它的全部現(xiàn)實鏡像,對于我們,都是陌生的,正因為陌生,所以新鮮。長期居住在城市,我們似乎有一種被大自然遺棄的感覺,而大余灣,則讓我們瞬間回到了簡單,回到了質(zhì)樸,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大余灣的前世今生,我們是從年逾八旬的余永奇那里聽來的,老先生被人們稱之為大余灣百科全書,他居住在隨園。隨園原來是余家的后花園,位于大余灣原“百子堂”花園遺址內(nèi)。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百子堂”的主人叫余文升,余永奇是其第五代孫。隨園偏居一隅,掩映在蔥郁的樹木中,除了余永奇夫婦的居室和書房外,大部分房間都辟為客房,配置了高低床和課桌,用于接待夏令營、冬令營的學(xué)生及慕名而來的來訪者。隨園二樓走廊上有一串風(fēng)鈴,隨風(fēng)叮當(dāng)作響,似有仙道之風(fēng)。隨園究竟是怎樣的優(yōu)雅別致,有余永奇老人的詩賦為證:“臥聽小樓風(fēng)鈴響,青蛙小鳥唱和鳴;尋幽訪古一夜夢,醒來原是隨園情?!?/font> 大余灣的一切,似乎也顯現(xiàn)出一種歷史的詭異。余永奇老先生告訴我們,與中國其他農(nóng)村的命運一樣,大余灣也曾經(jīng)歷過兵焚匪劫的大災(zāi)大難,但它挺過了那不堪的歲月,完整地保全了自己古老的風(fēng)貌。于是,我們今天才能從大余灣看到許多舊時的優(yōu)雅,古典的魅力,透過它映于滄桑歲月鏡面中的樣子,我們依然能夠發(fā)現(xiàn)它身上那種書香的溫馨,那種溫馨只有700年后的現(xiàn)代人,才能在遙遠的時日去體味和感知。于是,在現(xiàn)代人的眼里,生活在這座古老村落中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瑣碎都變得如此詩意盎然。讓我們每個前來瞻仰大余灣的游人,不得不為一曲古典優(yōu)雅的絕唱而感動。 在大余灣,有一曲悠揚的村歌在川間繚繞:“木蘭山下有朵美麗的木蘭花,她經(jīng)過了六百年的洗禮,記載著五千年的文化,這就是大余灣我的家?!薄拔业募胰缭娙绠嫞魉迩斑^,溪上小橋架,出門到田間,池塘釣魚蝦,??!……”由喧囂的現(xiàn)代城市,走進古樸寧靜的山村,聽到這支充滿激情的歌謠,我們仿佛真的回歸了……
大余灣村寨后面群山連綿,乃是木蘭山余脈,不遠處,灄水河似一條銀色的飄帶,環(huán)繞山崗緩緩流淌。登上山頂,眺望山下,一覽眾山小,大余灣的全貌一覽無遺。小橋流水、青瓦飛檐、雞鳴狗吠、鍋巴米粥……置身于人間如詩如畫的大余灣,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浮躁被拋置腦后,剩下的,是對能在水墨畫般鄉(xiāng)村里閑適定居的大余灣人的羨慕與神往。村頭是一望無垠的農(nóng)田,田邊散見豐收后堆積的小山似的稻草垛,還有三三兩兩的水牛在田間放牧。小溪環(huán)繞村口,一條條青石小徑蜿蜒前伸,石磨、古井、油漆斑駁的木亭散布其間,偶見殘缺的木石雕刻、畫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見舊時的精美。一間間古宅門前屋后,竹林掩映,花草環(huán)繞,一只只小雞在林間快活覓食,偶爾竄出一只貓,或蕩來一條狗,皆怡然自得,相安無事。有年長者,花白著發(fā),倚門而坐,或曬著太陽,或干著農(nóng)活,一臉的祥和,嫻靜悠然,仿佛與世無爭世外高人。一如《桃花源記》描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幾乎所有石屋前,都有高聳的大樹,整個古村被喬木簇擁著,掩映著。陽光從樹間漏下,光影斑駁,我們?nèi)缤咴谝环诺滹L(fēng)情的風(fēng)景畫中。乍一看,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疑是到了江西婺源。這里百來戶民居的集中打造,讓我們從房屋的精雕細琢中、從裝飾擺設(shè)的講究中,體會中國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和大都市的人們比較而言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臉上都綻放出純真質(zhì)樸的笑容,溫暖著每個來此游玩的人們。村民們依舊過著質(zhì)樸平靜的生活,老人閑坐在屋門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進村參觀的游客,他們會熱心地為你指點路線,任憑游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 大余灣門扉緊閉的古宅外,大多的宅子里還住著人,信步走入一戶人家,只見天井、庭院、大堂、臥堂等結(jié)構(gòu)皆協(xié)調(diào)有致,在大堂和后廂房之間,有雕刻精美,完好無損的鏤空鼓皮屏肩,其圖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臥室里寬大鏤雕木床陳于木板隔墻一側(cè),桌架上擺放著一些線裝書籍,室內(nèi)光線稍暗但儒雅書香之氣卻彌漫濃悠。過道閣樓上放著犁耙、手推水車等農(nóng)具。一切的一切,傳遞著久遠的歷史氣息。穿過一戶人家的廳堂,走過天井之側(cè),走出后門,拾級而上,一個一人多高圍墻聳立,圍住后院。院落不大,秋藤攀墻,秋木森森,石凳干凈,寧靜安祥。居高臨下,腳下的青瓦屋頂,和這里的環(huán)境如此和諧,渾然一體,與城里的鋼筋水泥形成了巨大反差,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油然而生。墻是山石砌成,瓦是泥土燒制,透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讓人有一種回歸田園,回歸大自然的親近感、自在感、輕松感、滿足感。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寧靜、悠然,從心靈深處溢出。老式的石塊砌成的房屋干凈整潔,道路和房屋邊綠樹成蔭。樹木房屋倒映在池塘之中,一座曲橋架在池塘之上,構(gòu)成一幅秀美的圖畫。 漫步其中,更讓人感悟到這里600多年來,村民耕讀傳家、世代重文的美好家風(fēng)。大余灣自古至今崇尚教育,數(shù)百年來,耕作之余,村民們便以琴書為樂。在余氏家族發(fā)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明清時,村里誕生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xiàn)代則有名流百余人?!扒趦€能創(chuàng)千秋業(yè),耕讀尚開富貴花”。在大余灣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社會里,人們一直信奉“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生活理念。從這里走出的讀書人,包括棉花專家余傳斌、鐵路專家余傳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這里的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村民除了基本的農(nóng)業(yè)勞作外,還廣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譜寫和吟唱著一首悠遠舒緩的桃園之曲。他們保留和繼承了古代遺存中那種難得的恬靜與淡泊的生活模式。穿行在古村內(nèi),但見木雕花床……讓時光仿佛倒流數(shù)百年;對聯(lián)紅、龍燈散、彩旗舞,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氛圍依舊;品香茗、背古訓(xùn)、聊神話……見證靠“依官繼世十三代,忠厚傳家五百年”古訓(xùn)生存的大余灣人,這個一直把文化奉為至高的村落,先后出了莘莘學(xué)子70余名。 中國木蘭故里,四季休閑黃陂。大江大湖大武漢,好山好水好黃陂。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品大余灣悠久的歷史文化、觀罕見的華中古民居建筑群、看名人輩出的風(fēng)水寶地、賞美麗自然的田園風(fēng)光,伴著小橋流水,體驗大余灣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如詩如畫大余灣,讓人流連往返。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一大余灣古名居建筑群 大余灣悠久的歷史文化,罕見的華中古民居建筑群 該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間 典型的徽派建筑風(fēng)格,依山傍水而居 大余灣古名居建筑群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木蘭旅游中心區(qū) 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桃花源里人家"的古風(fēng)遺韻 名人輩出的風(fēng)水寶地,美麗自然的田園風(fēng)光 不愧為木蘭景區(qū)中又一處迷人的風(fēng)景 讀者朋友們認識這是什么嗎? 景美,人美,處處美 貼上喜慶的紅對聯(lián),讓古韻中透出一點現(xiàn)代氣息 看此門楣會引發(fā)我們思古之幽情 門前的大樹更讓此處充滿古意 知道這是什么的請舉手 亭子一角,讓游客放飛思緒 |
|
來自: 城北十五里666 > 《古鎮(zhèn)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