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書家蔡邕在九勢中說: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勢在漢語字典里的解釋:一切事物力量表現(xiàn)出來的去向。 所謂書勢,就是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 古人形容:高峰墜石、百鈞弩發(fā)、崩浪雷奔等詞語,都是對書勢的生動比喻。 字要有勢,沒有勢的字,就是古人所說“狀若算子”,呆板機械,了無生趣。 如何才能使字有勢? 簡單說,有以下幾個辦法:一,讓字傾斜,避免平正,二、加強點畫的呼應(yīng),三、加快書寫速度(點畫飛動),四、增加線條的曲度(彈性)。 有此四點,勢自然生矣。 從書體看,草書、行書的勢能最強,小篆是靜態(tài)的書體,勢能最弱。楷書也是靜態(tài)書體,但是楷書卻可以寫的飛動有勢,并不呆板。 看圖: 唐 褚遂良陰符經(jīng) 楷書一般人覺得難以寫的飛動有勢,但褚遂良不這樣想。請看這個'道'字,行筆迅速,線條具有彈性,點畫呼應(yīng)緊密,極為生動、活潑,把楷書寫出了行書的味道。 唐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的楷書從不呆板,主要是他善于將平正轉(zhuǎn)化為奇絕。請看個'顏'字,采用了傾斜,弧線,速度,顧盼四種手法,使本來平正的字,變得生動而有氣勢。顏真卿善用弧線造勢,這是顏體楷書的一大看點。 唐 無名氏 靈飛經(jīng) 靈飛經(jīng)的筆勢呼應(yīng)特別緊密,從奉字的橫畫呼應(yīng)就可以看出來。行筆速度很快,發(fā)筆最為明顯,筆畫之間的承接連貫,行氣暢達。不僅靈飛經(jīng),晉唐寫經(jīng)都有這個特點,這與當時流行的單鉤筆法有關(guān)。 晉 王羲之孔侍中帖 元 趙孟頫三門記 王羲之為了讓“書”字有動感,把橫畫都變得傾斜,而且角度越來越大,增強了傾斜的動能,讓人感到一種高峰墜石般的勢態(tài)。同樣是“書”字,趙孟頫寫的就很端正,雖然漂亮,但少了動感。 晉 王羲之蘭亭序 這里的春字,明顯向左傾斜,橫畫也順勢向右上,整個字是斜的。這個斜,就是取勢,比平正的寫法要險峻,更有氣勢,對于下面字的連帶,具有重要作用。 晉 王羲之孔侍中帖 這一行的處理,王羲之采用了字形傾斜和軸線搖擺的手法,每個字的軸線不是一條直線,搖擺幅度較大,字的傾角也由大變小,反映了字勢由動蕩轉(zhuǎn)為平靜。王羲之特別善于制造變化,無論是字的傾斜,寬窄,粗細等,在豐富的變化中,最后回歸到統(tǒng)一和諧,這是王羲之偉大之處。 明 董其昌行書軸 董其昌是造勢高手。 請看他的方法,將每個字向右傾斜,形成左低右高之勢,每個字傾角基本相同,這就是所謂的“一順邊”形態(tài)。這樣的好處是連接流暢,氣勢暢達。但字勢單一,變化不豐富是其主要問題。除了董其昌,蘇東坡、吳昌碩也都喜歡用此法。 清 王鐸行書軸 王鐸在造勢方面堪稱大師。 請看他的辦法:王鐸很喜歡左右扭動,制造搖擺之勢,產(chǎn)生強烈的動蕩感。請看圖中“王鐸”二字,還有“亭寇驚”三字,字形擺動幅度之大,用東倒西歪形容毫不夸張。 在字與字上下連接上,王鐸手法更為豐富,采用了復(fù)雜的多種手法組合,既有一順邊連接,也有左右擺動連接,還有字形寬窄、長短、粗細等各種變化,極大豐富了字勢的形態(tài)和變化。 唐 懷素小草千字文 懷素在書勢方面,更加自然,不露痕跡。 小草千字文給人第一眼的感覺是平和自然,不激不勵 ,風(fēng)規(guī)自遠。但仔細分析這件作品的細節(jié),我們會有震驚的發(fā)現(xiàn)。請看上圖: 尺壁非寶,前三個字保持角度一直,向右偏倒,但是寫到“寶”字,突然向左傾倒,字勢也隨之發(fā)生劇烈動蕩,幅度之大,不亞于王鐸。為了平衡搖擺的感覺,隨后的字,懷素逐漸回歸常態(tài)的平正,整行字看起來依然安穩(wěn)。懷素不露聲色地完成了驚心動魄的變化。此外,懷素整行字上下之間的連接極為緊密,這主要取決于軸線的對接精確,幾乎沒有錯位,視覺上給人一種流暢、自然的效果。 期待您的投稿:38515177@qq.com (來稿請標注“書畫農(nóng)行欄目”) 書法、繪畫、篆刻 主編聯(lián)系方式 qq:38515177 編輯:陳剛 何玉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