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少陰陽虛外感寒濕,寒濕留滯腸胃,上吐下瀉,四肢厥冷,煩躁欲死。
《傷寒論》第三百一十條原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文意:少陰?。阂蛏訇庩柼撘鹛柦?jīng)外感寒濕之邪的少陰病。
吐利:(少陰內傷,外感寒濕之邪乘虛而入少陰,途中歷經(jīng)陽明、少陽、太陰三經(jīng),消耗各臟腑陽氣,寒濕之邪留滯在腸胃之中,氣機功能混亂,因此),出現(xiàn)上吐下瀉癥狀。
手足逆冷:(寒濕內侵,陽氣大衰,于是出現(xiàn))手足冰冷的寒厥證。
煩躁欲死者:(上吐加重氣機上逆,頭腦昏蒙;下利造成陰液虧耗,內生燥熱;因此),病家煩躁欲死。
吳茱萸湯主之:(一切玄機皆在寒濕留滯在腸胃之中,故急用)吳茱萸湯溫胃驅寒降逆。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診斷意:本案為仲景案例說教條。其意義有二。其一,記述了一個因少陰陽虛外感寒濕之邪的少陰病,寒濕之邪乘虛進入少陰,途中歷經(jīng)陽明、少陽、太陰三經(jīng),消耗各臟腑陽氣,因無陽氣推動,寒濕之邪留滯在腸胃之中,導致上吐下瀉、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的案例。其二,寒濕之邪的排出和化解,全賴陽氣的推動,于是吳茱萸湯中取吳茱萸、人參為君藥,回陽氣驅寒濕,且人參大生津血,大棗補中益胃,兼防姜、萸燥熱傷津。用藥之妙,嘆為觀止。
元陽道人張敏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