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12克,黃連6克,黃芩6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頓服之。 【方解】大黃伍以除熱解煩的黃連、黃芩,功能瀉火。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瀉心湯。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7條: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注解:心氣不足,《千金方》作“心氣不定”,可信。吐血衄血,其人心悸煩不安者,為有熱,宜瀉心湯主之。 按: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氣不定即心悸煩、精神不安之謂,以是則失眠驚狂、癲痛、以及出現(xiàn)其他神經(jīng)癥等,亦有用本方的機(jī)會。高血壓現(xiàn)本方證明顯者,亦多有之,須注意。 【辨證要點】心煩吐衄、大便干者。 【驗案】趙某,男性,53歲,病歷號154112,1965年4月2日初診。發(fā)現(xiàn)高血壓20多年,常頭疼失眠,近一月來常鼻衄,煩躁心慌,大便干,血壓170~200/130~140毫米汞柱,苔黃,舌紅脈弦數(shù)。證屬里熱上犯,治以清泄里熱,與瀉心湯: 大黃10克,黃連6克,黃芩6克,生地炭10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大便通暢,心煩已,睡眠好轉(zhuǎn)。因時有胸悶,改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壓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動。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9克,黃連5克 【用方】以沸水一杯漬之,須臾后,去滓,頓服。 【方解】此于瀉心湯去黃芩,固亦瀉心,但以沸水漬之不煎,氣味俱薄,故只能瀉熱而解心下痞。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注解:心下痞,即胃口處有痞塞不通的自覺證。痞屬氣結(jié),不似結(jié)胸證的實結(jié),故按之不硬而濡,關(guān)上脈亦應(yīng)之浮而不沉,故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注解:見桂枝湯方證。 【辨證要點】心煩、心下痞者。 三、附子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6克,黃連3克,黃芩3克,附子3克 【用法】先以麻沸湯一杯漬前三味,須臾,絞去滓。附子別煮取汁,合之溫服。 【方解】瀉心湯減其用量,并漬之而不煎,亦同上方專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5條: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注解:心下痞本屬里熱,既無關(guān)乎表證,而復(fù)惡寒汗出者,則半陷于陰證甚明,故宜附子瀉心湯主之。 按:本條是承前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的條文而言,不是太陽病誤下而致的心下痞,以無關(guān)乎表證,則復(fù)惡寒汗出者,其為陰證可知。由于是陰陽交錯互見的證,因以寒熱合用的方藥治之。 【辨證要點】心下痞、惡寒汗出者。 四、大黃硝石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12克,黃柏12克,梔子9克,硝石12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三杯,先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內(nèi)硝,更煮沸,溫服。 【方解】梔子、黃柏均屬苦寒除熱驅(qū)黃藥,伍以硝黃故治黃疸證、里實有熱、二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9條: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dāng)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注解: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顯系實熱在里,黃疸見此證,故當(dāng)以大黃硝石湯下之。 【辨證要點】實熱黃疸,大便干、小便黃少者。 五、茵陳蒿湯方 【方劑組成】茵陳蒿24克,山梔9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茵陳蒿除濕解熱,與梔子協(xié)力以祛黃除煩,伍以通便的大黃,故治黃疸證、煩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36條: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陽明病,發(fā)熱汗出則熱隨汗越于外,故不發(fā)黃疸。若只頭汗出而身無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飲水者,則必使熱和濕瘀于里,故必發(fā)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論》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傷寒七八日,常為病傳陽明的時期。身黃如橘子色,謂一身盡黃,其色鮮明如橘子皮那樣,為多熱的陽黃。小便不利、腹微滿。為水不下行,此亦熱與濕瘀的黃疸證,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3條: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發(fā)寒熱。因里有濕熱,故不欲食,食則助濕動熱,故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而為谷疸,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按:本條所述,頗似急性黃疸型肝炎證治,不過依據(jù)經(jīng)驗,此病單用本方的機(jī)會較少,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湯的機(jī)會較多,宜注意, 【辨證要點】陽黃見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驗案】王某,男性,34歲,某醫(yī)院會診病例。1964年5月8日初診?;悸愿窝子心?,近突發(fā)黃疸,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黃疸指數(shù)逐漸升高,人亦面目俱黃如橘色,發(fā)熱口舌干,胸脅苦滿,惡心不欲食,大便秘結(jié),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郁久化熱之陽黃,治以清利濕熱,與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 柴胡12克,黃芩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大棗4枚,茵陳24克,大黃10克,山梔子10克 結(jié)果:上藥服二劑,大便得通,惡心已,胸脅苦滿減,精神好轉(zhuǎn),因堅持服藥28劑,黃疸退,查肝功完全正常,舊有肝病亦隨之而愈,約一月出院。 六、梔子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9克,大黃6克,枳實9克,香豉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梔子豉湯加枳實大黃,當(dāng)治梔子豉湯方證而腹脹滿、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后,勞復(fù)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nèi)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見枳實梔子豉湯條。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5條: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注解:病黃疸,若心中懊憹或灼熱痛者,宜梔子大黃湯主之。 【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又見腹脹滿、大便難者。 【駿案】陳慎吾老母,90歲。外感發(fā)熱,發(fā)汗后熱更甚,他醫(yī)視其年邁氣虛以小建中湯甘溫除熱,熱益盛。診其脈弦細(xì)數(shù),苔白而干,與小柴胡加石膏湯一劑,熱退。第三天因過食厚味而又復(fù)高熱,心煩,口渴,腹脹,大便干,苔白而于,脈細(xì)數(shù),此證為陽明余熱與新邪相加,屬梔子大黃湯的適應(yīng)證: 淡豆豉18克,大黃6克,枳實10克,梔子10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一劑而愈,囑慎飲食,未再復(fù)發(fā)。 七、大黃湯或丸方 【方劑組成】黃連、黃芩、梔子、大黃各3克 【用法】水煎溫服,亦可制為丸。 【方解】此于瀉心湯加梔子,故治瀉心湯證而煩熱更甚者。 按:本方雖出于后世,其實不外瀉心湯合梔子豉湯去豉所組成,故應(yīng)用時亦宜依二方證而治用之。 【辨證要點】心煩、心下痞滿、大便難者。 【驗案】李某,女性,65歲,延慶縣巡診病案。初診日期1965年11月9日。左半身不遂五天,頭暈不起,懊憹不得眠,他醫(yī)給通經(jīng)活絡(luò)之品,并用羚羊粉五分,藥后諸癥不減,反見煩躁。今日聽胡老巡診急來詢問:是否包好,否則白花錢就不治了,光羚羊粉就花了五元錢,治不起,胡老勸其服藥看之,不用花多少錢。診其脈弦滑數(shù),舌紅苔黃膩。血壓260/160毫米汞柱。證屬陽明里熱,與大黃湯加味: 黃連6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大黃6克,生石膏45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一劑,大便通一次,諸癥大減,血壓為150/100毫米汞柱。 |
|
來自: 老玉米棒 > 《經(jīng)方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