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對癥下藥> 【綠茶美白法】 綠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防止皮膚老化、清潔肌膚不潔物的功能。用冷卻的綠茶洗臉,不要洗掉,讓它停留在臉上,直到自然干燥,美白效果更好。 【面色紅潤法】 用黃柏皮、木瓜根,研末后加棗仁一起搗成泥漿,每天早上洗臉,臉部肌膚會變得嫩如凝脂、艷若桃花。此法能保持天然物性,不會破壞皮膚細胞組織,沒有副作用。 【肌膚細膩法】 每天洗臉后,用雞蛋清涂面部或其他部位的肌膚,再用毛巾揩凈,堅持一個月,效果顯著?;蛘?,每天將黃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連洗兩個星期,肌膚自然變得細膩無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國色天香法】 用甘松、山奈、香薷、白芨、白芷、防風(fēng)、蒿本、白僵蟲、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綠豆粉一起搗成細末,每天洗臉或洗澡用來擦身,可以讓你紅顏如奇葩仙卉,身體又有奇香縷縷不散。 【西施沐浴法】 用豬苓香、威錄仙、茅霍香、香草、干荷葉各2兩,再用甘草、白芷各半斤,研碎,拿3-5兩裝入疏布袋中,會同前面的藥品一起煎水,在無風(fēng)的地方每日洗1次,經(jīng)過1個月以后,肌膚就會變得芳香潤澤,妍麗多嬌。這不但對閨中人有益,而且還可以治療惡疾。 【消除汗斑法】 用硼砂5兩,老姜兩片研成末,水調(diào)勻,連擦患處,數(shù)天便可見效。 【白發(fā)變黑發(fā)】 煎桐木水經(jīng)常洗頭,白發(fā)自然會轉(zhuǎn)黑,簡便可行。少年白頭,最不雅觀。用反桐木帶皮燒成灰,再將胡桃燒成灰,加入菰米一起研成碎末,用黃蠟溶化,攪拌成膏狀,每天傍晚涂擦到頭上,白發(fā)自然會變成黑發(fā)。 【治少年白法】 何首烏150克,黑芝麻50克,桑椹子100克,萬年表2片,白果30個,桔梗15克,共研細末,每日早飯后服10克,連服一個月,可長出黑發(fā)。 【祛黑斑法】 用苦櫪子樹皮1塊,配米湯1斤,加1個雞蛋清煮開放冷,早上用藥水洗黑斑,幾天后斑就除去。 【祛黑痣法】 用鮮石灰、純堿各10克加少許酒精調(diào)勻,每天涂1次,7天后黑痣消失。 【美白牙齒法】 用沉香、麝香各5分,細辛、升麻、蒿本、藿香葉、甘松、白芷各1錢2分,石膏、寒水石各1兩,混在一起搗成粉末,早晚用來擦牙,半月之后,各種病牙自然變好,黑牙、黃牙變得潔白無比。 <具有美容功效的材料>具有美容功效的材料> 1.蜂蜜 蜂蜜自古以來就是美白護膚的好食物洗頭時在水中加入半勺蜂蜜,發(fā)質(zhì)會更加柔順。當皮膚粗糙,干燥時將一勺蜂蜜涂沫到臉上,按摩后洗凈。 2.杏仁油 在溫水中加放一勺杏仁油,拌勻,放入柔軟棉質(zhì)的小毛巾,讓它吸滿水分后,趁溫?zé)岱笤谀樕?,直到濕度降低,重?fù)浸溫水、敷臉的步驟數(shù)次,讓皮膚做到簡單的桑拿。杏仁油能使皮膚軟化,變得柔滑,溫?zé)岣杏兄谑婢徠つw,以便讓皮膚更好地吸收后用的護膚品。 3.淘米水,糯米粥 把淘米水煮沸,放入鹿角膠讓其融化,再加入糯米熬成粥,粥就變成半透明固體,很像美麗的香皂,將這“香皂”曬干,待用。再取桃仁、杏仁、黑豆、白芷、白蘞、白及、白術(shù)、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許麝香,全部研成末,洗澡時用“香皂”蘸藥粉涂抹全身,可以使皮膚幼滑白嫩,身體芳香不散。 4.牛奶,橄欖 杏仁粉三大勺、橄欖油適量、牛奶一小杯。把這些材料混合成膏狀,洗澡前用來按摩全身,加強按摩角質(zhì)厚的部位,然后按正常沐浴沖洗干凈。功用:杏仁可以溫和去除死皮細胞和毛孔內(nèi)的雜質(zhì),加上牛奶和橄欖兩樣寶貝的滋潤,能讓皮膚好滑好滑!像絲綢錦緞一樣。 5.珍珠 珍珠的美容作用早已為古人所認識,既可外用也可內(nèi)服。用作美容的珍珠應(yīng)以新采的為好。珍珠含多種氨基酸和碳酸鈣,有營養(yǎng)皮膚的作用。用作美容時,每次服食0.6克~0.9克為宜,且要每隔10 天服1次。 <彩妝>彩妝> 1.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zhàn)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宋代則是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diào)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2.胭脂 古代彩妝最有名的莫過于胭脂了,其中最為濃艷者當屬酒暈妝,亦稱“暈紅妝”,“醉妝”這種妝是先施白粉,然后在兩頰抹以濃重的胭脂,如就暈狀。比酒暈妝的紅色稍淺一些的面妝名為“桃花妝”,其妝色淺而艷如桃花。此外,還有更淺的“飛霞妝”。 古代女子美容護膚的方法可謂是花樣繁多,而且生態(tài)健康。這么多方法僅供參考,具體使用還得根據(jù)自己的膚質(zhì)來選擇。 |
|
來自: 看不見的溫柔 > 《醒世歌、民俗、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