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jù)。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簡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chuàng)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 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xiāng)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chuàng),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nèi)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盡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后,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jié)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nèi)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于一旦。于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fā)揮,藝術(shù)加工構(gòu)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岳母刺字”被賦予眾多的形而上學的文化內(nèi)涵也是其 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后人評書將“盡忠報國”成為“精忠報國”。并編成一支曲在民間流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