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縣傳說典故:萬年宮銘碑
永徽五年(654),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入萬年宮,大臣長孫無忌、尉遲敬德、褚遂良及韓、鄧、趙、曹四個王子等人隨駕,立萬年宮銘碑于永光門外。
碑石灰石質,高2.2米,寬0.74米,厚0.22米,螭首同醴泉銘碑,碑首正面有大篆:萬年宮銘四個大字。碑文為李治撰書,行草兼用,行間雙線豎格,現(xiàn)與醴泉銘碑同院建亭保護。碑陰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掛銜書名。銘文全錄于后:
朕聞:金臺迢遞,超忽昆閬之間;玉闕參差,綿邈蓬瀛之際,是以周王肆轍,惟招既往之僭;漢帝遐游,空益將來之弊。豈知岐陽峻阜,鎮(zhèn)茲京甸;疏靈光之別館,建甘泉之離宮。東望翦華,千林結影;西蟾隴坂,派水分流;南俯荼原,風云交映;北臨石柱,川原朝宗。迥迥孤岑,秀三襲于霞表;斜斜危路,環(huán)九折于云心。復澗澄陰,扇炎風而變冷;重巒潛暑,韜夏景而翻寒。故知五鎮(zhèn)之基,空號神州之地;三仙之嶺,虛傳靈府之都。未若翦石裁宮,構飛檐于回漢;騰虛架宇,聳紫殿于遙空。百仞朱樓,月盈虧于青瑣;千尋翠閣,云舒卷于丹墀。岫綴霞衣,點虹梁而散錦;巖懸溜帶,灒石砌而飛珠。浮涼氣于彤闈,庭留華而雪夏;凝清陰于碧沼,池潔鏡而冰春。泉起華岑,缺雙蓮而吐秀;波搖錦石,皎兩鏡而騰暉。幾片斷云,縈松合蓋;數(shù)叢幽桂,插月分香。暝壑棲煙,籠千崖而散碧;朝原上石,輝四野而舒紅。笑樹余華,低空落影;吟風宿鳥,響答雙驕。猿不恨而虛啼,蝶無癡而起舞。朕載懷千古,流鑒百王,思欲屏逸收驕,怡神遣慮。峒崆訪道,欽往哲之高風;姑射尋真,挹前賢之宿志。所以停軒禁御,駐蹕榆川,非欲賞恣般游,途窮轍跡。加以時侵首夏,日映余春,露泣修篁,風清邃澗;松蘿云起,藤蔦星懸,可以陶瑩心靈,澄清耳目。鏡冰霜則廉潔斯在;撫松筠則貞操非遙。昔姬后西征,猶刊弇石;秦皇東指,尚勒稽峰。缺勝地淹留,何必華胥之國,蕭然物外,不假元圃之阿。故以劭美千齡,騰輝萬古,景其前躅,爰紀茲地。其銘曰:
靈山作鎮(zhèn),挺秀岐陽,遠圖天柱,迥儷瑤房。鶯驕淑氣,華池韶光,樹含冬霰,巖留夏霜。構宇重
X ,裁基壘岫。石砌披錦,山窗點繡。佩小蘭新,峰殘蓮舊。雪徑常華,冰溪恒晝。標途天外,聳闕云端。煙霾邃谷,霧宿危巒。松風山徑,溪流激湍。彤闈潛暑,翠幌凝寒。憩架離宮,淹留禁苑。柳初眉細,潭深鏡遠。蓋逐云穿,苔隨溜卷。葉冷惟秋,妝濃若晚。泉飛巖腹。景鏤巖心。霞疏錦薄,草密袍深。露荷傾玉,風螢散金,檐空燕靜,山昏日沉。丘壑怡神,林篁賞性。千里跳覽,八州澄鏡。玉燭調序,熏琴動詠。仰則茨山,刊規(guī)遠映。
奉敕中書門下及見存文武三品以上并學士并親自書官名于碑陰:
太尉楊州都督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
司空上柱國英國公臣勣
使持節(jié)遂州諸軍事遂州刺史上柱國韓王臣元嘉
使持節(jié)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鄧王臣元裕
右衛(wèi)大將軍使持節(jié)鄜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趙王臣福
曹王臣明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鄂國公臣敬德
尚書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河南郡開國公臣遂良
光祿大夫上柱國莒國公臣唐儉
侍中柱國固安縣開國公臣崔敦禮
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上騎都尉臣柳奭
銀青光祿大夫黃門侍郎護國潁川縣開國公臣韓瑗
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監(jiān)修國史臣來濟
左驍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隴西郡王臣××
右驍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張掖郡開國公臣契必何力
左武衛(wèi)大將軍檢校右屯營上柱國×公臣阿史那忠
左武侯大將軍檢校右屯營上柱國雁門郡開國公臣××
太常卿兼千岐州刺史上柱國壽陵縣開國男臣柳亨
金紫光祿大夫行衛(wèi)尉卿上柱國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
金紫光祿大夫行宗正卿上護軍高都縣開國男臣李×
金紫光祿大夫行殿中監(jiān)上柱國武強縣開國男臣趙道楷
銀青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工輕東都尉臣唐臨
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柱國臣長孫沖
金紫光祿大夫行司農卿宗城縣開國伯臣蕭欽
大仆卿上柱國平武縣開國量臣張?zhí)鞄?br>左衛(wèi)將軍兼太子左衛(wèi)率上柱國郜國公臣郭廣敬
右衛(wèi)將軍檢校右屯營上柱國×吾縣開國公臣盧承基
左武衛(wèi)將軍兼太子左衛(wèi)率上柱國永富縣開國公臣竇智純
左武衛(wèi)將軍上護軍臣史元施
御史大夫柱國清丘縣開國公臣崔義玄
右武衛(wèi)將軍行竇州刺史上柱國××郡開國公臣馮五翙
左領軍將軍上柱國漢川縣開國男臣趙孝祖
右領軍將軍柱國臣李義辯
右領軍將軍臣劉仁軌
左武侯將軍檢校左屯營上桎國神泉縣開國男臣權善才
左武侯將軍上柱國臣趙道興
右監(jiān)門將軍上柱國漢山郡公臣仇懷吉
右武侯將軍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侯臣王文度
前汾州刺史上柱國靳春縣開國伯臣元武榮
云麾將軍上柱國丹陽郡開國公臣李客師
兼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上柱國檢校右衛(wèi)將軍通化縣開國男臣賀蘭僧伽
云麾將軍上柱國陽平縣開國子臣侯貴昌
前同州刺史上護軍平恩郡開國公臣劉善因
左兼門將軍上柱國魏縣開國公臣?;?br>右武侯將軍柱國長山縣開國男臣辛文陵
中書舍人監(jiān)修國史弘文館學士臣李義府
朝儀大夫守中書舍人汾陽縣開國男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臣薛元超
太子洗馬學士臣上官儀
[陜西麟游]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及九成宮醴泉銘碑·萬年宮銘碑 (2013-12-21 22:36:45)
標簽:
碑刻 陜西 麟游 九成宮醴泉銘碑 萬年宮銘碑 分類:
文博拾萃蔡家河的一番折騰,著實領教了麟游鄉(xiāng)野文物尋訪的諸般不易,從而果斷中止了繼續(xù)探秘千佛院摩崖造像的計劃。
做出這個決定倒不是懾于“很危險”的說法,而是基于“崖高、無路”的現(xiàn)實。因為,在如此糟糕的天氣和植被茂密的復雜環(huán)境里,幸運之神不可能每一次都垂青我們,賠上時間又折兵的事情不能干。
掉轉車頭返回城里,開始且戰(zhàn)且退。
首要目標是頭天傍晚已經打探清楚、本文超長標題涵括的這些東西。
縣城西北隅即西大街的盡頭,坐落著偌大一片青翠碧綠的山水園林,按其不同功能劃分為兩個片區(qū),南部是開放式的市民水上休閑樂園,北部則是封閉的文化遺址景區(qū),門票12元。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為隋唐天子的避暑離宮,現(xiàn)僅存遺址。
仁壽宮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尚書右仆射楊素監(jiān)造,建筑學家、工部尚書宇文愷領命將作大臣,工程于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告竣,名謂“仁壽宮”,取《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小皥蛩葱械?,則民仁壽”之意。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因隋王朝衰亡而荒廢。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詔令修復并更名為“九成宮”,取《呂氏春秋·音初》“為之九成宮九臺”句,寓其巍峨高大。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易為“萬年宮”,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復稱“九成宮”。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毀于洪災泥石流。
進得門來,新建景觀匆匆掠過,直奔碑苑而去。
碑苑坐東面西,兩座碑亭并列而立,《九成宮醴泉銘》碑亭居右,《萬年宮銘》碑亭居左。
關于《九成宮醴泉銘碑》,抄錄“文介”如下: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駕幸九成宮避暑,因宮中飲水困難,圣心懷之不忘。四月十六日,太宗閑步西城之陰,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鏡,其味甘甜如美酒,故名醴泉。醴泉的出現(xiàn)成為大唐祥瑞的吉兆,于是太宗皇帝敕命宰相魏征撰文,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鐫碑立石,以記其事。碑以諍臣撰文、書圣書丹、名匠刊刻而享譽“三絕”。一千三百多年來,此碑以文章書法俱佳而馳名中外,被世人公推為‘人間第一帖,天下無雙銘’,對中國乃至世界漢字書法影響極為深遠?!?br>
碑的保護不可謂不周到,但玻璃罩子實在令人叫苦不迭,看是看得來,拍是拍不好。也罷,只要是出于防止擅拓磨損,也就計較不得了。
“…臣魏征奉敕撰”
“…臣歐陽詢奉敕書”
另一座碑亭里的《萬年宮銘碑》同樣身披玻璃盔甲,反光嚴重難窺真容。
萬年宮銘碑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李治改“九成宮”為“萬年宮”。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時年27歲的李治首次駕幸萬年宮避暑,御書萬年宮銘碑,敕命中書門下隨從文武三品以上官員及學士48人自書官職、姓名于碑陰,立石于萬年宮永光門外。碑文為駢體文式,四六排句,對仗工整,聲韻鏗鏘,對萬年宮的宏偉建筑、山川形勝、風景氣候大加贊賞。同時感懷“貞觀之治”盛世,抒發(fā)承父業(yè)繼做一代明君之情懷。
李治善書,且真、草、隸、篆俱佳,尤精行書。萬年宮銘碑行草兼有,飄灑俊逸,加之其遺世手跡不多,故亦堪稱珍貴。
“御制御書”
(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