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后,漢景帝生前的指定接班人年僅16歲的太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歷史上執(zhí)掌帝國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這漫長的54年里,漢武帝做了很多大事。 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皇帝專制;軍事上對外擴張,開疆拓土,開拓西域、閩越、西南,打擊匈奴;經(jīng)濟上鹽鐵官營;對外上開辟絲綢之路。 正因為做了很多大事,所以,漢武帝劉徹成為帝國時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帝國時代第一個發(fā)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因此,漢武帝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后西漢王朝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尤其是漢武帝的這項文化工程,影響千秋萬代,影響兩千多年,至今依然受其影響,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于右任先生有首詩正好可以表明這項文化工程的影響和后果?!敖^大經(jīng)倫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臺。百家罷后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 詩中第一句無疑表明漢武帝是一代雄主,之后幾句的意思是漢武帝的功勞和罪過不在悔輪臺,而在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這項文化工程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中華帝國有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也有了恒定的核心價值觀。帝國作為一種制度,也才穩(wěn)定地延續(xù)了兩千多年。 同時后果也不堪設想,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shù)自由時代一去不復返,諸子百家、大放光彩、百花齊鳴的時代終究成為我們民族永遠遙想的回憶。 那么,漢武帝這個影響千秋萬代的文化大工程究竟是如何實現(xiàn)的? 武帝即位時,漢帝國初期的政治制度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應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需要。 首先,中央與地方的緊張關(guān)系。那些擁兵自重、割據(jù)一方的諸侯王,那些獲得了言論自由的謀臣策士以及那些亡命之徒,流竄于各王國,煽動輿論,興風作浪。 其次,新經(jīng)濟部門與傳統(tǒng)經(jīng)濟部門之間的差距和矛盾。還有外部勢力(匈奴)的虎視眈眈和帝國內(nèi)混亂的思想認識,都需要更有效、更合理的治理方式、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更新。 其中關(guān)鍵就是意識形態(tài)漢帝國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要統(tǒng)一的思想。統(tǒng)一的思想、統(tǒng)一的認識、統(tǒng)一的共同價值和統(tǒng)一行為準則,帝國也才能在廣闊的地域范圍內(nèi)維持統(tǒng)治。 所以,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飽學之士到長安,親自開會討論,聽取各方治國理政的意見。最后的結(jié)果是新儒家以及他們更新的儒家思想崛起,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這批新儒家學者中有一個叫董仲舒的儒生由于先進的思想理念脫穎而出成為代表人物。 其實,早在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董仲舒就對漢武帝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而當時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tǒng)思想非常賞識。 直到這次漢武帝終于將不學儒家《五經(jīng)》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律罷黜,提拔重用布衣出身的儒家學者公孫弘為丞相,儒家分子從此壟斷了仕途。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當然,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最具代表的思想就是“三綱五常”和“天人合一”。 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三綱”出自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五常出自于“天人三策”,“天人三策”就是漢武帝三問,董仲舒三答,史稱“天人三策”。 而對應的解釋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就是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古代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xiàn)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問題是,為什么我們能天人感應?因為天人同構(gòu)。比如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明暗晝夜,人有睜眼閉眼;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cè)幔擞芯寄信瑯?gòu)則感應。 這實在太像,所以,天與人同構(gòu)。同構(gòu)就能感應,社會和諧時就風調(diào)雨順,民怨沸騰時就天崩地裂。這就是天人同構(gòu),天人感應,也就是“天人合一”。 之后董仲舒的這套學說理論經(jīng)過不斷完善漸漸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觀,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儒家思想成為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也就意味著這套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的理論成為古代社會的核心思想觀。以至于思想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 這就是漢武帝的文化大工程,影響幾千年,至今我們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還深受其影響。 朋友,歡迎關(guān)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