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一直是一個奇跡般的存在。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中華第一龍嗎?其實這就是早期的龍的形象。這還是一個文化基地,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971年8月的一天,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張鳳祥,在果林里揮汗如雨的時候,鐵鍬突然挖到了一個石頭砌的地窖。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他決定去石洞里探個險。
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他挖到的是一塊廢鐵,打算把它拿回家,賣到廢品收購站上去,換幾個零用錢貼補家用。
回到家后,張鳳祥又渴又累,就順手把這個鐵鉤子扔在了地上。張鳳祥的弟弟張鳳良,當年還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看著哥哥扔在地下的“鐵鉤子”后,也跟今天的人遛狗、溜白菜一樣,想把這個鐵鉤子遛一遛,于是,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住,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伙伴們在村子里玩耍了起來。 要說這個東西可真是結實,在張鳳良遛了它七八天之后,不僅沒有什么損壞,反而把身上原來的臟東西磨掉了,在太陽底下一照,光澤閃亮,不是什么鐵鉤子,而是一塊玉。于是,這個“鐵鉤子“的命運就改變了,張鳳祥并沒有把它賣到廢品收購站,反而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
那個時候,紅山文化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并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東西,而張鳳祥也不知道該要多少錢。于是,文化館里一位同志,就自作主張,用了三十元錢,征集了這件文物。按當時購買力看,這個價格也不算低,差不多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但是,如果放到今天,沒有幾百萬就不用想了。
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買下這個玉鉤子以后,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的造型和制作的年代。于是,按照慣例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xù)之后,就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里。
1984年,見證奇跡的時刻來了。在那一年,考古隊員在遼寧牛河梁,發(fā)現(xiàn)了兩個精美的玉器。經(jīng)專家仔細辨認和研究后,認為它們是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這個消息傳出后,在國內(nèi)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此也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的耳朵里,突然想起十幾年前收購的那個玉鉤子。
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里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于是,他立即把玉鉤子找出來,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鑒定。
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當聽說他要乘火車返回赤峰的時候,蘇秉琦囑咐道:小伙子,你要好好地保護它,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發(fā)現(xiàn)的玉龍,終于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的“中華第一玉雕龍”。這件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碧綠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體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狀,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它的鼻子前伸,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細長上翹,頭上刻著細密的方格網(wǎng)狀紋,龍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占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jīng)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
1980年,“紅山碧玉龍”被借調(diào)出國展覽,在日本等國得到了國際贊譽。此后被正式調(diào)入中國歷史博物館作為國家永久收藏的文物。
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后期 紅山文化 1971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于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云、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征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tài)。 關于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于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并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2個并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征。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制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華豫之門》所發(fā)內(nèi)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做出處理;傳播傳統(tǒng)文化,分享鑒藏知識,弘揚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崇尚分享。其他平臺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豫之門官方 公眾號ID:HNTVhuayuzhi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