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huán)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而病因不明的臨床綜合征,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壓病屬中醫(yī)“眩暈”、“頭痛”等范疇。 據(jù)長期臨床觀察,本病多發(fā)于肝腎陰虛,肝火偏盛、脾虧虛,痰濕過重的體質(zhì)。辨證以虛實為主,實證的人多由于肝,虛證的人由于脾腎,早期多實癥,中期多虛證還有實證,后期多是虛證。 偏于實證的,多是由于體質(zhì)火旺,肝氣偏激,或者是七情所傷,憂郁或惱怒過度,形成以肝火旺,等以實證為主的證型。 偏向虛證的,多是年高體衰,脾腎虧虛,形成以陰虛陽盛、陰陽兩虛等為主的證型。在臨床上以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多見。多年實踐,總結出治療高血壓病十一法。 一、清熱解毒 ,用于熱毒亢盛型,適宜于青中年高血壓及高血壓病初起。 證見頭痛劇烈、面垢目赤、口干多飲、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躁擾不眠、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黃連6克 黃芩15克 梔子15克 連翹15克 丹皮15克 公英15克 菊花20克 金銀花10克 紫花地丁10克 大黃3克 葛根20克 決明子20克 薄荷10克 防風10克。 二、清肝瀉火,用于肝火上炎型,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期,肝火熾盛,上擾清竅者。 癥見頭暈頭痛,面目紅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壓以收縮壓升高為主,脈壓差較大,舌紅苔黃,脈弦滑而數(shù)。 方藥:當歸龍薈丸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菊花10克,鉤藤15克,梔子10克,夏枯草15克,草決明20克,牛膝12克,生地黃12克,白芍15克。若大便秘結加大黃10克。 三、平肝潛陽,用于肝陽上亢型,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期,肝陽上亢,氣血上逆,甚或肝風內(nèi)動者。 癥見眩暈,頭痛頭脹,頭重腳輕,心煩耳鳴,失眠多夢,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甚或眩暈欲仆,頭痛如掣,雙手顫抖,語言不利,步履不穩(wěn),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弦長有力。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2克,鉤藤12克,生石決明30克,磁石30克,牛膝12克,山梔10克,黃芩10克,桑寄生30克,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生龜板30克,生牡蠣30克。肝風內(nèi)動加羚羊角粉3克,珍珠母30克,地龍15克。 四、化痰祛濁,用于痰濁上擾證,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期,脾虛濕盛,風痰上擾者。 癥見頭痛眩暈,頭重如蒙,胸悶心悸,納呆食少,嘔惡痰涎,形體肥胖,倦怠乏力,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持續(xù)升高,舌胖苔白膩,脈弦滑。 方藥: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 白術12克 半夏9克 茯苓12克 陳皮6克 砂仁9克 澤瀉15克 生姜5克 枳殼10克 菖蒲10克 甘草6克 焦三仙各10克。若惡心甚者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若尿少肢腫加車前子12克,益母草20克;若癥兼便秘,口干苦,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者加竹茹6克,膽星6克,黃連6克,黃芩10克。 五、滋補肝腎,用于肝腎陰虛型,適宜于高血壓病中后期,肝腎陰虛,虛陽上亢者。 癥見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口燥咽干,肢體麻木,腰膝酸軟,頭重腳輕,五心煩熱,血壓以舒張壓升高為主,脈壓差較小,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方藥:杞菊地黃湯或大補元煎加減。 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枸杞12克,菊花10克,牛膝12克,龜板15克,天麻10克,桑葉12克。陰虛內(nèi)熱明顯加知母10克,黃柏10克。 六、育陰助陽,用于陰陽兩虛型,適宜于高血壓病中后期,陰虛及陽,陰虛陽亢者。 癥見頭眩頭暈,耳鳴耳聾,機體消瘦,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少寐多夢,腰酸腿軟,舌淡紅嫩,脈細弱。 方藥: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 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杜仲12克,黃精20克,桑寄生30克,枸杞12克,牛膝12克,天麻10克。偏陽虛形寒肢冷明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或沉遲,加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鎖陽12克;偏陰虛兼見手足心熱,面色潮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加女貞子15克,桑葚15克,龜板15克。 七、補益氣血,用于氣血兩虛型,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晚期,素體虧虛,氣血不足,舒張壓高而不降者。 癥見頭目暈痛,遇勞加劇,眩暈兼項強,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目澀耳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舒張壓高而不降,舌淡紅嫩,脈細弱。 方藥:參芪地黃湯 黃芪30~50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生地黃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5克,女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澤瀉5克,菊花15克,枸杞15克。 此法對口服各種西藥后收縮壓控制在正常值內(nèi),但舒張壓始終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不降的患者,效果尤為顯著。 八、疏肝理氣 ,用于肝氣不舒型,適宜于年輕女性、更年期及初、中期高血壓,情志失節(jié),肝氣郁結者。 見于長期精神緊張,情志不舒,久郁惱怒之人,癥見頭痛頭暈,心煩急躁,失眠多夢,胸悶,常因煩勞惱怒而加重,舌紅苔薄白,脈弦。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丹皮15克,梔子15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茯苓25克,夜交藤30克,枳殼15克,香附12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丹參20克。若肝郁化火,則兼見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加夏枯草15克,黃芩10克;若肝氣橫逆犯脾,兼見脘腹脹滿,納呆少食,大便溏薄,加焦白術12克,薄荷6克,生姜10克。 九、益氣活血,用于血脈瘀阻型,適宜于高血壓病晚期心脾兩虛,血脈瘀阻者。 癥見頭痛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神疲乏力,短氣不足以息,動則尤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盜汗,胸膈滿悶,面唇青暗,舌暗紫,舌底脈絡紫暗迂曲,脈細弱或細澀。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人參10克,赤芍12克,當歸10克,地龍12克,黃芪30克,桃仁10克,川芎12克,紅花10克。氣虛明顯加山藥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 十、寧心安神 ,用于心膽氣虛型及腎陰虛、陽失潛斂型,適用于高血壓膽怯、失眠患者。 (1)鎮(zhèn)驚定志,以安心神,用于心膽氣虛型高血壓,平時處于緊張狀態(tài),易受外界刺激而引起驚嚇。 證見頭暈頭脹,心悸易驚,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舌苔薄白或如常,脈象動數(shù)或虛弦。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本方出自《醫(yī)學心悟》卷四方。 茯苓、茯神、遠志各10克,黨參6克,石菖蒲、龍齒各15克,琥珀粉3克,磁石30克。若驚悸心虛膽怯,心怯則精神緊張,加炙甘草補益心氣;心陽不足加桂枝、柏子仁、五味子、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收斂心氣;若心驚而煩,善驚痰多,食少,泛惡,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者,系痰熱內(nèi)擾,胃失和降,心神不安,可加用黃連溫膽湯清痰熱,痰熱清則心自安。 (2)寧心安神、滋陰潛陽,用于腎陰虛、陽失潛斂型高血壓,病人多思勞過度,所愿不得,暗耗心血;或房勞過度,煎熬陰精。此型病人多為持續(xù)性緊張所致高血脂、高血壓。 癥見頭暈頭眩,視物昏花,心煩少寐,五心煩熱,耳鳴腰酸,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 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天冬10克,丹參10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茯苓25克,遠志10克,棗仁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 十一、溫補陽氣、用于陽虛型,適宜于高血壓病后、晚期者。 高血壓病雖多見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風動火炎之證,但對于偏于真陽虛于下,浮陽越于上即是陽虛陰盛者的高血壓,亦非少見。此證多見于高血壓病后、晚期累及心臟,出現(xiàn)心力衰竭者,其血壓雖高,但全身癥狀卻是一派陽虛征象。 癥見頭眩頭暈,面白少華,氣短懶言,倦怠乏力,嘔惡痰多,食后不運,大便不實,腰酸腿軟,肢清足冷,夜尿頻數(shù),男子陽痿,女子宮冷,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質(zhì)淡而胖,脈沉細。 方藥:附子理中丸加減。 人參10克,茯苓12克,干姜10克,白術12克,附片10克,肉桂6克,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若陽虛飲停,畏寒心悸,下肢浮腫加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黃芪30克,防已12克加強溫陽化飲。 當前的后、晚期高血壓以腎陽不足為多見,就是虛寒證,為陽虛型高血壓。此型的高血壓治愈時間數(shù)月即可。強調(diào)扶正袪邪。在以扶助陽氣的基礎上,加用“麻、附、細”法,把潛伏的寒邪從三陰逼出三陽,但需要在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