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的機理即是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通過“病機十九條”集中論述了病機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它是古人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把錯綜復雜的臨床癥狀經(jīng)過高度概括,運用審證求因、取類比象的方法,將各類疾病發(fā)生的一般機理總結(jié)歸納為十九條,作為尋求病機的理論準則。其言簡意賅,旨深理奧,頗具臨證指導價值。 原文如下:“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比绾握莆者@些病機,并與臨證相聯(lián)系,真正起到執(zhí)簡馭繁的作用,張吉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在研究疾病時,要掌握發(fā)病的機制——其屬于何臟何腑或因寒因熱。 病機十九條總的來說,可歸納為五臟病機(心、肝、脾、肺、腎、上、下)與六氣病機(火、熱、風、寒、濕)兩個方面。五臟病機以其病位而言,六氣病機以其病性言,言病位必有病性,言病性則又不離病位。因此,五臟病機不外乎六氣之變,而六氣之變又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所出現(xiàn)的病理反應。 以“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為例。 厥證分兩種:一是指陰陽氣血不調(diào)而出現(xiàn)的四肢厥逆證。二是指昏仆不省人事之暈厥證。屬于肝、腎病變居多。固,是指二便不通。泄,是指二便不固(也有人認為固泄是指大便而言)。固泄屬大腸、膀胱、腎的病變居多,故亦屬下焦。 四肢逆冷,膚色蒼白,冷汗時出,精神萎靡,神情淡漠,脈沉細??煞譃楹省嶝蕛煞N。 (1)寒厥 由于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于下,寒盛則血行不暢,陽氣衰則溫通無力,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出現(xiàn)寒厥證。治宜溫中散寒。以四通湯加減治療。 (2)熱厥 多見高熱病,熱盛燔灼,傷津耗液,而致陰氣衰于下,陽氣獨亢,陽盛極則反寒,熱郁于內(nèi),寒越于外,即由高熱而突然出現(xiàn)四肢厥冷汗出之厥逆證。如《傷寒論》“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之意。癥見胸腹煩熱,譫狂口渴,先熱后厥,舌紅絳,脈促或沉遲。宜回陽救急,清熱解毒。以參附湯加黃連、黃芩、牡蠣、龍骨等治療。 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有逐漸蘇醒之機。此證病因繁多,《黃帝內(nèi)經(jīng)》載有暴厥、煎厥、薄厥和尸厥等。后又有氣厥、血厥、淡厥、蛔厥等。總為氣血逆亂所致,分虛實兩種。 (1)實證 ①肝陽暴亢: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上壅,蒙蔽清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迸R床癥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唇紫面赤,脈弦。先宜辛涼開竅,以安宮牛黃丸,再用活血順氣法,宜通瘀煎(《景岳全書》)加平肝潛陽之天麻、鉤藤、石決明等治療。 ②痰濁壅滯:平素痰盛,復因惱怒氣逆,痰隨氣升,上閉清竅,而致突然暈厥,且伴喉間痰鳴,口吐白沫,四肢厥逆,苔白滑,脈沉滑。宜行氣豁痰,治以導痰湯加白芥子、石菖蒲等。 ③暑熱熏灼:平素陰虛陽亢,復感暑熱熏灼,上擾清陽而致突然暈倒。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先宜安宮牛黃丸辛涼開竅,醒后再用三物香薷飲加膽南星、石菖蒲、黃芩等清暑益氣。 (2)虛證 ①血虛暈厥:見于失血過多,氣隨血脫,不能上承于頭而致暈厥。臨床癥見人事不省,面白,舌淡,脈沉細無力。宜以人參養(yǎng)榮湯補氣血。 ②氣虛暈厥:由于下元素虧,元氣不足或氣虛下陷,清陽不升,而致突然暈倒,面色白,汗出肢冷,脈沉弱。宜先用參附湯補氣回陽,再用八珍湯氣血雙補。 大便的形成主要在于大腸。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鼻遗c脾、胃、小腸有關,水谷經(jīng)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小腸分清泌濁,其糟粕傳送至大腸,經(jīng)大腸的傳導,吸收水分最后形成大便。所以《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如大腸有寒、有熱,其機能亢進或低下,都會影響大便的形成。且水谷的運化過程中,還經(jīng)過脾、胃、小腸等消化器官,這些臟器的機能改變或受外邪侵犯,都可影響大便的形成。 ①熱秘:由于胃腸積熱,或熱病過程中,或熱病后余熱未清,熏灼津液,腸道枯燥而致大便秘結(jié)。可伴見身熱面赤,口臭咽干,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治以麻子仁丸清熱潤腸。 ②冷秘:由于陽虛或年老臟寒,腸道氣滯,陰寒內(nèi)生,陽氣不運,津液不行,腸道干枯,推蕩無力,而致大便艱澀,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脈沉遲。治以溫腸逐寒,宜溫脾湯去大黃加當歸、肉蓯蓉、杏仁等溫潤之品。 ③虛秘:由于血燥津枯或因久病氣虛,傳導無力,均可導致大便艱澀。偏于血虛者常伴面色不華,時覺眩暈心悸。偏于氣虛者,可伴面色白、氣短汗出等癥。偏于血虛治以潤腸丸養(yǎng)血潤腸(見《沈氏尊生書》)。偏于氣虛治以黃芪湯益氣潤腸(見《金匱翼》)。 分析:由于腸道阻隔,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混,阻塞腸道,而見腹部脹急,大便不通,堅硬而痛,且伴不欲飲食,嘔吐,苔白膩,脈弦緊。治以芒硝通結(jié)湯通降開結(jié)。 泄者如水之泄,勢猶舒緩,瀉者直下,其勢較急,微有不同,臨床并稱泄瀉。泄瀉亦不外脾、胃、大腸、小腸的功能改變,或感受風寒濕邪,影響消化功能所致,尤以濕邪最為重要。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濕勝則濡泄”,濕盛傷脾,水濕不化而致泄瀉,而脾陽賴命火以溫,命火不足,亦可導致泄瀉。 ①飧泄:由于脾虛肝旺,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若肝旺則橫逆犯脾,脾虛則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清濁不分,完谷不化,而致泄瀉。臨床常見大便清稀,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腹脹腸鳴,時痛時瀉,瀉后痛不減。治以痛瀉要方加葛根、升麻扶脾抑肝。 ②溏瀉:常因暴飲暴食,或誤服腐肉敗卵,損傷脾胃,脾虛濕停,食積化熱,濕熱積滯下注大腸,而致泄瀉。臨床癥見大便稀溏,黏稠氣穢,時痛時瀉,肛門灼熱后重?;虬樯頍?,苔黃厚膩,脈濡數(shù)。治以芩連葛根湯清熱利濕。 ③鶩泄:因寒濕之邪,傷及脾胃,礙脾健運,而致清濁不分,并走大腸而致泄瀉。臨床癥見大便清稀,清黑如水,其中稍帶結(jié)糞,類如鴨糞,伴見小便清長,四肢欠溫。治以附子理中湯合平胃散溫中散寒,健脾利濕。 ④濡泄(洞泄,濕瀉):平素脾虛,復感濕邪,而致水濕內(nèi)停,涌泄大腸。臨床癥見大便清稀,涌射如水,色如塵水,腹不痛,伴身重胸悶,尿少黃赤。治以胃苓湯溫脾燥濕,分利小便。 ⑤滑泄:由于氣虛下陷,大腸滑脫,氣不收斂。臨床癥見水谷俱下,瀉下如注,腹不痛,時愈時發(fā),纏綿不愈。治以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豆蔻補中固脫。 ⑥五更瀉:由于命門火衰,火不溫土,溫化無力,每于五更之時,陽氣當復而未復,陰氣極盛之時,寒濕之氣沖擊大腸而致瀉。臨床癥見五更腸鳴作瀉,瀉后則安,下肢欠溫,舌淡,脈沉細。治以四神丸溫補命火。 固,亦包括小便癃閉。癃指小便不暢,短少,其病勢較緩;閉是欲解而不得解,膀胱脹急,閉而不通,其病勢較急。常合稱癃閉。癃閉證的發(fā)生主要在腎和膀胱?!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庇捎诎螂诐駸?,或膀胱阻塞,膀胱失藏津液的功能,故小便癃閉。但氣化的根本在于腎,腎主二陰,主氣化司開闔,當腎陽虛時,氣化失職,開闔失常,則為小便癃閉。另外,小便不利與脾、肺亦有密切關系,肺為水之上源,由于熱壅于肺,肺失清肅,津液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亦可導致癃閉。脾為中州,主運化水濕,若溫熱蘊結(jié),水液的轉(zhuǎn)輸環(huán)流受阻,則津液不能下輸膀胱,發(fā)為癃閉。 ①肺熱氣壅:臨床癥見小便點滴不爽,色黃赤,伴身熱氣喘,咽干煩渴,苔薄黃,脈數(shù)。治以清肺飲清肺熱,利小便。 ②濕熱蘊結(jié)中焦:由于濕熱蘊結(jié)中焦,三焦水道不通,氣化不行,小便閉而難出。常伴見腹脹、口渴。濕熱郁蒸肌膚,則伴見面目悉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以茵陳五苓散清熱健脾利濕。 ③濕熱蘊結(jié)膀胱:由于濕熱蘊結(jié)膀胱,阻滯氣化,臨床癥見小便淋瀝難出,腹脹,膀胱脹急,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治以八正散清熱利濕通淋。 ④腎陽不足:由于命火不足,氣化失職,津液清者不能上騰,濁者不能下輸膀胱,而為少尿癃閉。常伴見腰酸膝軟,若水溢肌膚則為水腫,舌淡,脈沉細。治以八味丸或右歸飲溫陽利水。 ⑤膀胱阻塞:由于瘀血敗精,蘊結(jié)下焦,阻塞膀胱,而致小便點滴不暢,或尿如細線,或尿中夾有砂石,常伴尿痛,小腹脹痛。治以八正散合石韋散加減(金錢草、萹蓄、瞿麥、石韋、冬葵子、海金沙、懷牛膝、雞內(nèi)金)清熱利濕,通淋散結(jié)。有血尿者加小薊、旱蓮草。 二、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的原文后,尚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這一段話,前兩句上文已做分析,不難理解,何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病機十九條進一步的概括和延伸,臨證分析除了要掌握發(fā)病的機制——病性屬寒屬熱,病位在上在下,還要研究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癥狀和即將出現(xiàn)的癥狀。 這里不妨以病機十九條中因于火而發(fā)病的幾條為例。 瞀即目不明,眩暈甚則心中昏悶,伴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礙。瘛即筋脈拘急,抽搐。此句是指高熱、神志昏悶、拘急抽搐等癥狀,多屬于火熱的病機。張景岳認為“熱邪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總因熱盛所致。熱盛為何會出現(xiàn)神志障礙和抽搐呢?頭為諸陽之會,六神之府,清輕之陽上升于頭,則神清目明。如熱盛上沖,擾亂清陽,則神志眩瞀,朦朧不清。一般多見于實熱重癥。在溫熱病中,多因熱入營血,邪傳心包所致。心包有代替心主神志的作用,而心主神明,邪傳心包實際上可為熱擾神明,故可出現(xiàn)神志昏悶、神志障礙等精神癥狀。熱盛燔灼,傷陰耗液,血枯津燥,而致血不養(yǎng)筋,筋脈拘急而抽搐。 ①實熱陽盛:外感暑熱之邪,或外邪郁久化火,火盛燔灼上沖于頭,則見煩躁譫語、神昏等精神癥狀。并伴高熱,舌紅,苔黃燥,脈洪數(shù)有力。熱盛傷血,筋失所養(yǎng)則見抽搐。治以黃連解毒湯清心瀉火。若由于濕熱相蒸而出現(xiàn)黃疸,則宜加茵陳、敗醬草、水牛角、玄參、牡丹皮之類以清熱利濕退黃。 ②氣營兩燔,邪陷心包:見于溫病過程中,臨床癥見高熱譫語,舌絳,并伴抽搐。熱傷血絡而有發(fā)斑疹者,宜清營湯加減清心開竅,涼營解毒。 ③熱動肝風:高熱燔熾,熱極化火生風,風火相助,上擾清陽則見神昏,熱盛風動則見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舌紅絳,脈弦數(shù)。宜清瘟敗毒散加減清熱瀉火,平肝息風。 “禁”是口噤,牙關緊急,口不能張,言語不清?!袄酢笔呛?,戰(zhàn)栗?!肮摹笔枪念M?!皢噬袷亍笔腔炭植话玻癫蛔灾?。此條是指若出現(xiàn)口噤、鼓頜、寒栗、神志異常、惶恐不安、神不自主的癥狀,其病機多屬火。 這些癥狀多表現(xiàn)在高熱之前,正邪相爭的階段,即在外邪侵入人體之時,邪欲深入,正欲抵邪,陰陽紛爭,陰邪外盛,陽氣被遏,陽欲伸張,陰欲收斂,陽拒于內(nèi),陰擾于外。陰寒外盛則出現(xiàn)口噤、寒栗、鼓頜等癥。待陽盛陰退,陽氣發(fā)泄則為熱。如《素問·瘧論》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頜,腰脊俱痛,寒去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當熱盛之時由于熱盛擾動神明,神不守舍,故有惶恐不安之感。臨床多見于發(fā)高熱之前的正邪紛爭階段。 多種逆氣上沖的癥狀,多與火熱相關?!澳妗睘榉雌湎蚨?,“沖上”為突然向上的意思。人體臟腑功能均有一定的運行方向,即稱為“氣機”,如果氣機紊亂即為“氣逆”,例如胃氣上逆則為嘔吐、噫氣、呃逆等;肝氣上逆則為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肺氣上逆則為咳喘……以上所列癥狀中,只有一部分是因火熱而導致的。但“氣有余便是火”,火為陽邪,有熱象,本性上炎,火邪破逆則可使氣逆上沖為病。例如生理狀態(tài)下,肺胃之氣以降為順,如受火邪煎迫則可氣逆上沖而為病。 ①嘔吐:病機總由胃氣上逆而致,分實熱與虛寒兩類。因火邪上逆者,屬實熱,嘔吐多突然發(fā)作或食后即吐,勢猛聲壯,苔黃脈大。治宜清熱降逆止嘔。 ②噯氣:病屬胃氣虛寒,氣滯不暢,運化失常者多。屬于火者,可見胃中痰火熾盛,噯氣有臭味,伴腹脹滿,治宜二陳湯加川黃連瀉火降逆祛痰;亦可見于飲食過多者,多于食后噯氣,伴吞酸、胃中嘈雜等,治宜健脾和胃,消食降逆。 ③呃逆:證屬熱者,多因陽明內(nèi)熱,大便秘結(jié),胃氣上逆。臨床癥見呃逆連聲有力,治宜竹葉石膏湯清胃降逆。證屬虛寒者,多見脾腎陽虛,厥氣上逆,呃逆低微,氣不接續(xù),病多嚴重,治宜補益脾腎,和胃降逆,治宜旋覆代赭湯加附子、干姜、吳茱萸等。 “躁”為躁動不安,手足躁擾,內(nèi)外不寧。不同于“煩”,“煩”為心胸慍怒,外不現(xiàn)形,但都有神志異常?!翱裨健睘榭裢≡?,少臥不寧,多由痰火內(nèi)擾、心神不寧所致。 ①痰火擾心:由于五志郁結(jié),郁而化火,灼津生痰,痰火互結(jié),蒙蔽心竅,而致狂躁之證,臨床癥見哭笑無常,語無倫次,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或狂躁性精神病。治宜礞石滾痰丸合清心丸清心滌痰開竅。 ②熱擾神明:多見于外感熱病過程中,實熱熏灼,上擾神明,如陽明里實證,腹?jié)M,大便燥結(jié),煩躁譫語,甚或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苔黃,脈洪數(shù)。治宜大承氣湯加減泄熱存陰。如由于溫邪逆?zhèn)餍陌瑪_動神識,而見煩躁、譫語、神昏等神志癥狀,并兼口渴、舌絳、苔黃、脈數(shù)等。治宜清營湯清心開竅,涼血解毒。 “胕腫”有兩種解釋:①水腫,②足背腫?!掇o源》記載:“胕音膚,足也。”“疼酸”為痛不甚而酸楚難名者。此條以足背腫為宜,因“水腫”已在“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中論述,故不應重復,且因水腫而出現(xiàn)疼酸驚駭者少見。因此可解釋為足背腫兼有酸楚發(fā)熱,甚至驚駭?shù)取?/p> 足背的無名腫痛,甚而發(fā)熱驚駭,多因火熱內(nèi)蘊,氣血壅滯所致,多屬外科疾病。 在“諸禁鼓栗,皆屬于火”的病機中,出現(xiàn)口噤、寒栗等癥狀,是由于陰陽相爭,陽欲宣發(fā),陰欲收斂時,而出現(xiàn)的陽不勝陰,陰居主導的暫時現(xiàn)象。但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將會出現(xiàn)什么癥狀呢?火邪上擾神明,會出現(xiàn)心中煩悶的瞀冒癥?;蛞驘岣袀?、津虧液燥而出現(xiàn)瘛疭癥。另外,也有可能因為火熱出現(xiàn)“諸躁狂越”的神志癥狀。因此,張吉認為病機十九條的每一條,只是說明一個方面的癥狀,而不是全面論述“火”的病機,所以應當研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癥狀,還會出現(xiàn)什么癥狀,故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舉一反三,力求辨證,不可抓住一條而孤立地看待,而要全面分析,這是十九條的眼目。 |
|
來自: 樂山有大佛 > 《28經(jīng)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