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同一家 根據(jù)祖?zhèn)髁?xí)俗,清明節(jié)這一天,同姓同宗的族人,聚集在宗祠里,由族長主持會議商議這幾件大事。族長一般由輩份高的族人或在家族中有名望的人擔(dān)任。 輩分高的族人主持會議 清明節(jié)在宗祠里召開的會議名叫“清明會”。這一天,本族男女老少齊聚宗祠。有的姓氏宗族人口太多,宗祠容納不下那么多人口。在封建時期還因此產(chǎn)生了一些具有爭議的規(guī)定:只讓男性族人參加。 清明會的內(nèi)容及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一、處理或研究決定族內(nèi)事宜,商討家譜編修等宗族大事;二是祭祖掃墓;三是聚餐。 清明會是宗族的最高權(quán)威組織,會在每年這一天處理族內(nèi)違反族規(guī)的族人,表揚那些對家族或社會有貢獻的族人。清明會對于維護地方治安穩(wěn)定,維護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造和諧生存環(huán)境,有積極的意義。 族內(nèi)議事 祭祖、掃墓:清明會的祭祖儀式在宗祠舉行,首先由司儀點燃宗祠正堂供奉著本族寫有列祖列宗名諱的“神主牌”神龕前的大紅燭、香、紙錢。然后由族長誦讀(或背誦)族規(guī)祖訓(xùn)。最后由族長帶頭率參加清明會的族人,虔誠地向列祖跪拜。跪拜祖宗的儀式和陣容是非常壯觀的,宗祠堂屋內(nèi)外甚至宗祠的院壩中,密密麻麻按輩份跪滿族人。除了司儀呼喊“一叩首……”的聲音外,整個宗祠靜可羅雀。拜畢祖宗,由族長前行,族人按輩份緊跟其后。來到祖宗墳?zāi)?,在墓頭插上白紙制成的幡,謂之“掛親”,將墓周的雜草除去,將垮塌的墓塞培上石料或泥土,謂之“掃墓”。其實,在現(xiàn)代記述的清明節(jié)掃墓,它已包含“掛親”這道儀式在其中了。 祭祖 掃墓完畢,族人回到宗祠聚餐。聚餐仍講究坐席。輩份最大的坐上座,以此類推,論輩入座。這一天,族中男女老少都要去聚餐,民間俗話叫做“吃清明會”。 聚坐吃席 清明會的開銷經(jīng)費來源有幾個渠道:一種是本宗族的公田租金。由駐守宗祠的族人負責(zé)耕種或收租,存放于宗祠,用于宗祠公費開銷。如獎勵有功族人,為族人子弟開辦私塾。自然,也包括每年清明會的開銷。二種是宗族中富商紳士自愿捐助的費用。三種是由宗族按各房(即宗族支系)分攤,好比現(xiàn)在的“打平伙”。 除了單個氏族的清明會,很多地區(qū)的清明節(jié),會有許多家族召開大大小小的清明會。在這一天,不同姓氏各個家族的宗親從天南海北的地方匯聚一堂,人一多,便開始熱鬧了起來。這時,各種各樣豐富有趣的活動,以及聞訊而來的小攤販們,將清明會點綴得更加豐富多彩。 這時的清明會,便脫離了單個家族的“族會”,而變成了類似于廟會這樣的熱鬧日子。 熱鬧的清明會 清明會上的小游戲 小朋友等著她的棉花糖 每逢清明會當天,那個熱鬧,街上到處都擁擠不堪。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大道兩旁被攤販擺的滿滿當當。 按照歷來的習(xí)俗,清明會主要有三件最重要的事兒: 這上會第一件是吃:炒涼粉、烤肉串、冒饸絡(luò)、炸油糕、糖粽子、綠豆糕、紅棗茶,壤皮子要多放辣子,吃的唇齒生香,聽的饞蟲翻滾,看的嘴舌砸吧。 烤肉串 上會第二件是看,大姑娘小媳婦,趁著早春節(jié)氣,脫了冬襖,換上春裙,三五成群的嘰嘰喳喳。老頭老太太領(lǐng)著孫子提著筐。多年不見的同學(xué),少時暗戀的對象,小學(xué)的音樂老師,方圓幾里的風(fēng)流人物,幾十年不見的仇人,在這會上都能碰到,就算碰不到,那也是演習(xí)過邂逅的場面,做了偶遇的打扮的。當然還要看演出,瞧大戲,那是頭等大事。 搭臺唱戲 第三件是買,大街小巷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賣不了的。賣吃喝的一堆,賣穿戴的三排,賣花籽樹苗的被擠在一旁,賣豬羊牛馬的更是直接被擠得看不見人影。撥浪鼓、自拍桿、虎頭鞋、繡花帽、活的蛇龜、大蝦、染成五顏六色的絨毛小雞、金銀首飾、古玩字畫,上會的各取所需,都買得盆滿缽滿。到底春天來了,備足了用度,好在往后的日子里寬寬展展的大干。 清明會上的小玩意 隨著現(xiàn)代化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雖然很多遠出在外的人們已經(jīng)不能利用這短短的幾天假期回家祭祖,但是那份回憶與情誼卻是從未減少過的。 街道上每一聲吆喝,吃下的每一口糖食,玩過的每一個簡單而又有趣的玩具,都讓這個節(jié)日為你烙下更多的記憶。 |
|